文|“广电独家” 帅编
拿到台里特批的经费,加上赞助商的支持,《非正式会谈》节目组终于有钱给粉丝举办一场见面会。
七夕当天,几百名从全国各地自费来到武汉的粉丝坐满了小剧场,现场气氛火爆如同大牌明星演唱会,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外国嘉宾,都有人为之尖叫。
“裸奔”一段时间后,走到第三季的《非正式会谈》两个月前终于获得了冠名。坦白讲,节目的收视率与一线卫视的综艺大制作不能相提并论,但出于节目的口碑和收益表现,湖北台还是特批了资金,对节目进行嘉奖。
然而,这笔钱节目组并没有内部分掉,而是举办了这场见面会来回馈粉丝。
《非正式会谈》,这档收视与口碑明显不匹配的老牌节目,既折射出了眼下二线卫视在综艺节目上面临的窘境,也折射出了市场中那些并不知名的优秀制作团队,他们的辛勤与坚守。
号称“穷穿地球”的节目组能有多穷?
今年5月,一则《非正式会谈》“暂停更新一段时间”的微博消息让粉丝们炸开了锅。成千上万的评论随即涌来,表达了困惑、担心、不舍种种心情。
不少粉丝猜测,这可能是因为节目组遇到了“钱”的问题。事实上,从第一季开始,《非正式会谈》制作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而节目组也并不避讳这点,称自已是“穷穿地心”。
无怪乎,观众在节目中会看到一套服装嘉宾轮换着穿,让他们比拼速度的奔驰奥迪是纸板做的。尤其是到了2017年,节目组甚至忍痛割爱,取消了绝大部分外拍,因为一离开摄影棚,肯定会增加各种经费。
“我们一直也很想做一套新的舞美,目前的这套已经用了三年。”节目总制片人余晴介绍,那套实木制作的舞美根本架不住三年的折损。
“粉丝天天吐槽,说我们不擦桌子,其实那个桌子是擦不干净的;然后地板也被吐槽,但那个地板损坏程度很高,更换的成本没有办法承担。所以我们只能努力糊糊裱裱,尽量让舞台上看上去还不错。”
作为一档周五黄金时段播出的口碑节目,《非正式会谈》仍然存在如此捉襟见肘的窘境,多少反映出了二线卫视的艰难生存状态。
节目唱主角的是11个普通的年轻“歪果仁”嘉宾,没有明星号召力,也没钱去进行大规模宣传,影响力、收视率自然上不去。然而就是这样一档节目,在它天然受限的传播过程中,收获了令人惊讶的高口碑和铁杆粉。
不可思议的豆瓣评分与令人动容的狂热粉丝
在口味最为挑剔的豆瓣网友那里,2016年开播至今的《非正式会谈》第三季评分达到了8.9,评论人数超过了一万。而相比之下,同年开播的《中国新歌声》评分为5.1,《我是歌手4》评分为6.7,并且评论人数离破万都还有一大截。
事实上,第三季的评分虽然如此之高,节目组感到的却是忧患,因为《非正式会谈》第二季的豆瓣评分是9.5!而无论是卫视重金打造的电视综艺,还是走网播小众的网络综艺,豆瓣评分过9的只能用稀有来形容。
同样让人惊讶的是粉丝的热情和忠诚度。曾经,有粉丝看到了速递柜上有当红艺人的广告,进而了解到这是个不错的广告投放形式,便立刻做了投放攻略共享到粉丝群,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纷纷应援,在半个月内完成了6个省份的节目广告投放。
节目组的“穷”,让粉丝操碎了心。在节目没有获得冠名的日子,他们纷纷跑到各大品牌的官方微博里,去“安利”这档节目,希望能够引起金主们的兴趣。而在节目暂停更新的日子,他们甚至想发起众筹,让节目办下去。
停更一个月后,节目传来了获得魅族冠名的消息。而这次赞助合作之所以能够达成,也得益于魅族公司的《非正式会谈》粉丝向其上级积极推荐,经过魅族仔细严谨的考察后,最终确定了冠名支持。
而魅族在官方微博宣布合作后,热情高涨的粉丝纷纷跑过去表示感谢,节目嘉宾也频频与之互动,让魅族见识了“非正式”家庭的强大。
不过,节目组仍然很“穷”,尽管获得了魅族冠名,但是受限于二线卫视的吸金能力,冠名费用并不能支撑节目的全部成本。不过,这次冠名仍意味着节目获得了知名品牌的肯定,让整个节目组的士气为之一振。
市场不乏竞争者,“穷”节目为何能俘获粉丝?
作为一档访谈类节目,《非正式会谈》展示了身处腹地的湖北卫视仍然具备了国际视野。节目中,11个不同国家的国外青年与4位极具特色的主持人坐在一起,围绕热门话题和年轻一代关注的问题,展开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语言的“激情碰撞”。
节目展现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之处和共通之点,进而展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文明交流、碰撞与融合。由于节目的话题设置和对话形式,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发函,感谢《非正式会谈》对于其工作的支持。
事实上,《非正式会谈》的节目形态在内地综艺圈并不少见,而它之所以能够与《火星情报局》《天天向上》一起位列金塔奖“2016年度大学生喜爱的综艺节目”前三,自然有着过人之处。
从话题而言,《非正式会谈》每期都将丰富的“全球创意素材”包装成接地气的大众文化,形成了非常有趣的文化大爆炸。节目的文化娱乐话题,比单纯的娱乐搞笑更具营养和深度。
就场上成员而言,《非正式会谈》分为4人的主持团和11国的代表团。在第三季,由大左、杨迪、陈铭、陈超组成了主持团,他们风格各异,却能各司其职,在合作之中相得益彰。
而11国代表的选择,则显示了节目组选角的功底。这些外国人基本都是素人,在场上能够通过中文表达展示出强烈的综艺感,自带标签属性,并且都收获了大量粉丝,无不证明了节目组的毒辣眼光。
就临场表现而言,各成员之间“接话”很顺,“玩梗”很溜,并且还自然不尴尬。看似七嘴八舌,但是话题发散有序,逻辑完整,能让观众的兴趣点一直聚焦,再加上每个人的特色表现,话题串联很容易实现共鸣。
就后期来说,节目剪辑紧凑,少有“尿点”,在后期特效上既有卫视综艺的清新朴实,也有网络综艺的活泼奇特,很契合节目特点和受众人群。
然而,这些或许只能造就一档受观众喜爱的综艺,《非正式会谈》之所以能够让粉丝甚至节目成员如此“忠心”,还有工夫在诗外。
相爱相杀,好节目并不是单纯“拍”出来的
谈到《非正式会谈》的特点,总导演李琳脱口而出提到了“有爱”。
“有爱这个点真的是很神奇,反正跟这个节目有关联的都很爱它,而且不容许说这个节目不好,不容许别人伤害它,就是很爱这个节目。”
首先是导演组所有人都特别爱这群嘉宾。“一开始选角的时候,我们就萌发了粉丝心,很爱这些嘉宾,真心爱他们。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的嘉宾团队,包括主持人,就都很爱这个节目。”
节目组和节目成员的交流之多,甚至多过于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当你聊了这么多之后,相互之间就很信任。很多嘉宾,亲人都上过我们节目,他们和节目的关系,很像一个大家庭那种感觉。”
正是由于“有爱”,总有主持人和嘉宾不计报酬,坚持留在了节目中,有的主持人更是三年都没有加过劳务费。
“如果只是相爱,也没什么”,李琳又补充,还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相爱相杀”,也就是“嘉宾的相互吐槽,以及主持人的那种毒舌。”
这样的“相爱相杀”,给粉丝的感觉就是节目就像一个大家庭,很温暖,充满欢乐,但是笑点不尴尬,很自然轻松,每期都如同“老友记”。
这种氛围,辐射到粉丝那里,让他们对节目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除了节目外的各种狂热支持,他们还在内容上为节目奉献,比如在B站上密集发布弹幕,为节目提供了很多梗,节目组又把这些梗转化成了新的内容。
节目组也非常在意粉丝的看法,根据反馈不断加以调整,甚至有一期节目,最后的重要议题就是针对粉丝对节目的评议。
磨合十年的优秀团队,痴迷节目的工作狂
优秀的节目背后必然有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产生的过程也并朝夕之功。
《非正式会谈》总制片人余晴从业时间15年,总导演李琳从业时间12年,她们操刀过包括游戏、户外、谈话的各个类型的节目,团队的核心成员也都有过人之处,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有一帮“大神”助力。
早在2009年,这个团队就操刀过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世界大不同》,10多位外国人嘉宾与主持人集体对话,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差异。
多年的经验积累,团队练就了许多“秘技”。比如面对一群完全没有电视经验的普通人,“把合适的人挑出来,然后去挖掘他的性格,塑造他、培养他,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眼光的”。
这话显然不是空穴来风,《非正式会谈》的素人们虽然表现各异,但每个人都有一批粉丝,节目也如同一架造星机器,好多原本藉藉无名的人,眼下都成了综艺圈的熟客甚至红人。
团队的核心成员在一起已经将近10年,这在人员走马灯式轮换的综艺制作团队中是很少见的。“大家在一起时间很长,相互之间什么秘密都知道,磨合久了,默契很强,团队非常稳定。”
整体上,团队年龄层丰富,囊括了七零后到九零后,既有能把控大局的老江湖,也有专攻“二次元”的小清新。而且他们“想得很简单”,业务能力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是一群痴迷节目的工作狂。在做《非正式会谈》的三年中,“基本上,每天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节目。最疯狂的时候,每天临睡前都把节目微博刷一下,然后看一下B站上面的评论,再浏览一下节目相关信息再睡觉。”
而为了缩短制作周期、节省成本,他们常常是把两期节目放在一天里一起做,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节目组都要连轴转。“因为经费问题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就这么折磨他们,折磨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折磨”中,这个因爱凝聚在一起的“非正式”家族时刻上演着相爱相杀,“穷穿地心”的节目组浇灌出了综艺界的一朵“奇葩”。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