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O HOME ∣ ISSUE 332
前几年,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D&G辱华,事情沸沸扬扬地闹了几个礼拜。到最后设计师如梦初醒般地出来认错,但迟来的道歉非但没能平息众怒,反在街头巷尾传为笑谈,一时间,“D&G就是个垃圾牌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D&G出事,早就有踪迹可寻。其实那次出事前,国内的时尚杂志就曾经批评过D&G陈腐的三观:▼
“像Dolce & Gabbana这样全世界知名的时装品牌,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拥有不可置疑的公众影响力和号召力。这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XXX的儿子”、“XXX的女儿”和有着漂亮面孔的网红名单们传递了一个危险而倒退的价值观:出身好和外表美即是成功;而懂得吸引大众的能力(尤其是低龄受众),凌驾于任何才华之上
……
我们无可避免地活在一个品牌与资本掌控了舆论的时代。作为意大利最赚钱的时装公司之一,Dolce&Gabbana很明显深谙其道。专业和客观的评论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Snapshot和Instagram这样不表立场的“新一代传播方式”,才是品牌所看中的。所以,他们成为了时装界内,唯一一个将弃旧立新贯彻到极致的品牌。 ”
D&G招牌华丽风格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并不是因为D&G如今行为不当,所以是个垃圾牌子。而是因为这个品牌长久以来秉承着一套歪斜的三观,所以迟早会有不当行为流露出来。
可倒果为因的思维太常见了。很多人对家居装修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常常是这样。
符合常识的逻辑是:因为我本身是体面人,有教养,生活习惯良好,情趣品味不俗,所以这种体面,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其中包括一份美好生活,一个舒心的家。
可现在很多人已经舍本逐末,把这个逻辑彻底颠倒过来了。人们相信通过花钱买买买,通过把家里的每一样东西消费升级,就可以拼凑出一份美好的生活,进而自动成为一个体面的人。
这可能吗?
一个精致、舒适的家一定不是一堆美物的堆砌,而是你人生阅历的呈现
书是最好的装饰品,但趁着打折买几部大部头摆上去,亦是贻笑大方
这种vintage物件,可不是轻易就能得来的
古话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简直就是一个无穷递减等差数列好吧?那么从盲目购物入手去提高生活品质,岂不成了取法乎下吗?那么结果除了等而下之,还能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刊出一篇荐物文章,读者就表示“怎么没有购买链接啊”?这种略带戏谑的鼓励和厚爱,我们当然非常感激。
但是,与鼓励买买买相比,我们更想重申一下创立伽罗最初的理想:服务于对品质有要求的人群,提高审美,打造美好家居生活。买买买只是末技,而所谓美好家居,应当是你自身美好的某种反映,不是你购买的一切美好家私物品的总和。
那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取法乎上”,将我们困在“取法乎下”当中的呢?
1. 断裂式与爆炸式的发展,使得从前的生活方式断裂,新的生活方式还没建立起来
陈丹青有次跟一个记者说,他说教人怎么穿衣打扮,这件事儿吧,《红楼梦》里的小娘子可比《时尚芭莎》在行。
此话怎讲?那是因为《红楼梦》里的生活是有机的,是活的,那种穿衣经验,好像是一根血管,嵌在一套完整而真实的生活肌理之中。而时装杂志是死的。
这么说可能还不够明白,那我再举个例子好了。
我小时候跟祖母上街,遇到她年轻时代教会女中的闺蜜。她们打完招呼之后,立刻让到路边,站在一棵梧桐树底下。祖母告诉那位奶奶我是她的小孙女,然后她抱起我来说,这位赵婆婆是奶奶小时候要好的朋友,就像你幼儿园的朋友某某某一样的,让我叫人。这种教导就挺“有机”的,伴随着日常生活而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最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可同样的教导,如果是写在《礼仪教程》当中:“不要在路中间交谈妨碍行人”,“先将地位较低的一方介绍给地位较高的一方……”,就差得远了。因为那是死的,脱离生活的。要将这两句句子融入到生活中去,再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耗费的努力和时间,会多得多。
祖母毕业于沪上知名教会女中,当时中学课程中,还有烹饪、家政等等。可见一套好的生活,并不只是《良友》画报上那些时髦,而是要有扎实的本领和勤劳的态度来支撑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在上世纪中页突然断层,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彻底改变。
十数年后重新接续之时,又经历了爆炸式的高速发展,祖辈的教养,连同那一整套生活方式,已经无存,记忆也随着动乱抹得七零八落。父辈们则多半守着节俭将就、辛苦维生那一套过了半生,如今只能茫然无措地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无法从自己的上一辈人那里承袭传统,再以那种“有机”的方式教给我们了。
家里有位舅公,在风暴来临前获得友人帮助去往香港,随后移民法国,他的孙子Phillip在巴黎出生长大,后来被派往上海的一家法资银行工作,娶了戏剧学院毕业的一位舞美设计师。
那会儿我高中刚刚毕业,父母认为了解些和自己生活背景不同的人对彼此都有益处,就让我多和他们来往。
头一次去他们家做客,在静安区的一栋新式里弄顶楼。时值春末,格子钢窗和白麻纱窗帘把阳光柔柔地筛在拼木地板上。线条简洁的摩登家具,混搭一盏小小的华丽水晶灯和各色荒诞夸张的现代雕塑。厨房改造过,和客厅餐厅连为一体,在灶台上煮咖啡的当口,能看见阳台一角攀着的紫藤架上,累累垂下的淡雪青花穗,听见院里香樟树梢麻雀的叽喳。卧室半掩着门,雪白的埃及棉床罩泛出柔和光泽,边缘是细巧的蕾丝。
当时17岁的我吃惊不小,心里感慨着:“怎么那么美啊……小说里写写也不过如此吧……”回家琢磨了半天,总结出一套人家的美好家居关键词,大概就是 “巴黎”、“上戏”、“雕塑”、“埃及棉”之类——总之不是我够也够不着,就是我见都没见过的东西。接着呢,我便毫无悬念地陷入了“等我以后赚了钱,也要买……”的痴心妄想和一连串“Phillip同款”愿望清单之中。
后来渐渐熟了,成了常客,彼此相处也随意得多。
Phillip工作非常忙,但只要不出差,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早起打扫卫生。我不止一次看到他跪在地板上仔仔细细地擦,碰到家具就稍微挪开,擦完再搬回来,直到整个地板纤尘不染。接着又仔仔细细地打蜡……他们家的地板,干净到夏季光脚走着,也不会染一点点灰尘。他太太则几乎每个周末清晨都在同样的时间洗晒床单被罩,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换洗所有靠垫和椅套,第三个星期天给厨房和浴室添沐浴露洗手液洗洁精。
“那多麻烦啊。”我有一次感慨。
“可是你看这一套容器多么漂亮,我俩在旅行的时候逛古董市场淘来的!和浴室厨房的色调多么配。要是把洗洁精沐浴露原本的瓶子摆出来,就没有那么整齐好看了。想要美,就得忍受麻烦啊。况且有了自己的容器,一些清洗剂可以买软包装,时间长了也更省钱。”
“你们为什么还要事事亲力亲为,还要省钱?”
Phillip停下来,挺严肃地对我说:“从小父母就是这么教的,他们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长大的。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不是理所应当吗?恰当的节省,不是美德吗?”
要到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支撑这份美好生活的关键词,很可能不是我那一长串购物清单,而是“勤勉”、“负责”、“洁净”、“节制”这些好教养、好习惯和好品德。
不同于我们,Phillip的教养从没断裂过,一直完好地在一套生活方式当中延续着。而我们的教养,经历了整整一代的断层之后已经支离破碎。虽然如今物质生活改善,想要重新找回好生活,但由于失去了参照,常常断章取义,只取用“美好生活”之中最表面、最省力、最爽的部分,而不明白这种“爽”好比一线血管,根本就不能,也不应当从充满勤劳、巧思和节制的生活肌理中剥离出来单独存在。
这种断章取义,造就了各路奇葩。比如我们一些社会精英,经济能力已经能够负担一级庄的美酒,却被曝在高级餐厅以珍贵佳酿连连干杯,放浪形骸,暴殄天物,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整个身体却赖在一套陈腐的前现代观念中不肯自拔。
那么我们凭什么相信舍本求末,取法乎下,从买买买入手,就能打造出一个美好的家,就能秒变一个有教养有情趣的体面人?
我们这一代人的教养、审美和所谓的生活方式,注定要依靠长期的自我教育重新建立起来,也唯有这样,才能给予后辈“有机”的教导。这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因此不要相信可以通过简单的“买”一蹴而就。
买买买可能是最容易操作的方式了,但生活没有那么简单,去逛几次街就能搞定
穿衣的道理亦是如此,没有内在的修养气质,即便是诸多奢侈品加身,也是万般不合适
美好生活不仅仅体现在物上,还有实实在在的身心享受,比如泡个热水澡
还有为家人准备一顿精致美味的餐食
2. 新的生活方式还未建立,消费主义已经携媒体席卷而来,加剧了舍本逐末的畸形发展
更糟的是,这种旧已破、新未立的困境,很快被资本洞悉并利用。表面上看上去有了无数好东西可买,仿佛美好生活近在眼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侄女今年20出头,狂粉一个时尚博主,认为该博主深谙穿衣装扮之道,其衣食住行,简直就是高大上的现身说法。更要命的是,博主的穿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她这种小白领勉强能够负担得起的。因此,小姑娘便隔三岔五跑去偶像的主页翻翻,看看能否拿来主义,买几件同款,来美化自己的形象,顺便提升一下生活品质。
小丫头跟她父母没话说,跟我却挺谈得来。有一天,她看上了图中的这个LOOK,跟我说,觉得那件米色琥珀纹扣子丝衬衫好看极了,非常想邮购一件同款来做夏季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