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破除对「碎片化」的偏见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4-21 06: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启发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百度智能汽车产品负责人 |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大家对于碎片化有一个偏见,并且把「碎片化」归罪于手机。其实这是历史进步与变革的必然。之前看过一个统计,从人类历史的变化看,人们阅读的小说的长度越来越短。其原因在于百年之前,受制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人们的娱乐的方式极为有限,所以一旦读书,就会读比较长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娱乐和内容越来越多,相应的,小说也就越来越短。


小结一下想法:与其抱怨这种必然发生的趋势,不如顺应潮流,充分享用「碎片化」的红利。

破除对「碎片化」的偏见

by Susan Kuang


前段时间,读到一些关于现在这种「碎片化」趋势的讨论,我发现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把「碎片化」与「整体」和「深度」对立起来,认为碎片化会导致肤浅和低效。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反倒觉得,「碎片化」其实更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方式,如果利用得当的话,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还能改善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时的体验。


我先说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吧。两年前,我刚开始设计在线课程时,我把每堂课的时间定为2小时。但是很快有学员反馈说,听2个小时的课太累了。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我心想,过去在学校上课不都是连续上几个小时么?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因为当我自己在网上去听一个关于世界经济史的公开课时,我发现,集中注意力听1个小时的课的确有些挑战。于是,我很快改变了策略,将每堂课定为25分钟左右,每次只关于一个知识点。


之后,我渐渐意识到,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其实早已成为了主流,像Coursera和Lynda这些国外优秀学习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将整体内容切分成10分钟左右的系列视频。


这种学习模式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大脑的特定生理机制决定了「碎片化」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首先,大脑是以组块(Chunk)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什么叫做组块?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诺贝尔」这个词的时候,大脑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处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理(组块)来进行识别,也就是说,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会自动把信息分解成它可以理解的组块。这个过程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它完全是一种大脑的本能,所以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大脑的这种功能。如果面对的是相对简单的信息,大脑依靠本能就能很好地处理,但如果是复杂,有一定认知挑战的内容,大脑可能就有些费劲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将信息按照功能进行「碎片化」的话,那么就能减轻大脑处理信息的认知负担,提高效率。


其次,大脑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大脑的工作效率最高。然而,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情,它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和葡萄糖,持续消耗一段时间,大脑就出现疲劳感,此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会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对于那些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的事情,「碎片化」策略能够让我们保持大脑的活力,避免过度疲劳。


再次,大脑很难在长时间的重复上获得持续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我们有多喜欢做某件事情或者学习某样东西,重复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从中获得的快乐感在减少。这和多巴胺的运作机制有关: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快乐,是因为大脑中的多巴胺的分泌在增加,而大脑并不会持续分泌多巴胺,一旦它的目标达到了,多巴胺的分泌便会减少,于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快乐也在减弱。但是,等过了一两天之后,我们再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又会因为多巴胺的分泌增加而感到快乐。所以,我们在磨练某种技能的时候,如果采取「碎片化」策略,就能让自己保持对某件事情的兴趣。


由上可见,「碎片化」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肤浅和低效,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利用它。如果我们能够基于大脑的工作和认知原理,将内容、目标和时间进行合理的「碎片化」,那么它其实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提高效率和体验。以下是我平时常用的一些「碎片化」策略:


目标碎片化,以获得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会把年度目标,分解成季度目标,然后把季度目标再分解成每月目标,甚至还会把月目标分解成每周的目标。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可能还不够「碎片化」哦。


我们拿爬山来举个例子,看看分解目标是如何提升一个人的快乐体验的。第一种情况:你把目标定为登上山顶,在爬的过程中,每次抬头看着山顶,发现自己离目标还如此遥远的时候,内心总是有股莫名的失落感。第二种情况:你在登山之前,默默地在心里把「登上山顶」这个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目标,每次只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小目标上,不去想「山顶」这个大目标。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有种小小的成就感,然后你再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小目标上,直到最后的终极目标。这一次,你不但没有失落感,而且还一直处在「小有成就」的快乐中。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调整会带来如此不同的体验呢?那是因为大脑并不在乎目标的大小,只要这个目标有意义,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个目标有多小,它的实现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就经常会用这种「小技巧」,也就是在心中默默把目标进一步「碎片化」,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任务碎片化,降低难度和行动阻力


我发现,每次面临一个难度比较高的任务时,自己就会出现拖延的状况,这是因为大脑会本能地排斥那些过于复杂,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任务。而实际上,所有任务,无论多小,都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很多更小的模块,例如,大部分人会把一个章节看成是一本书的最小模块,但其实章节还能细分成不同的知识点模块。如果我们是因为一个任务太难,而不愿开始或者不知如何下手的话,那就将任务进一步分解,降低它的难度。


那么一个任务要分解到多细才合适呢?我觉得,这个得根据任务本身来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是否愿意接受当前的难度,如果觉得挑战太大,那就再分解。比如说,我也会遇到自己特别不愿意写文章的时候,这个时候,我甚至会以段落为单位来分解任务,只要此时能把文章的开头写完,我就很满意了。


时间碎片化,实现多技能同步发展


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想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时间」。我们总以为要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就必须每天单独腾出一整块时间,其实不然,因为进步的关键在于持续和积累,而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值得利用的碎片化时间,例如清晨、通勤路上,午休,睡觉前等等。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将自己想要学的内容或者想要完成的任务用「碎片化」策略进行分解,然后够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去完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每天其实能做很多的事情。


我现在就是充分利用这种「碎片化」策略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其实不管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上,我都有很多同步进行的任务和目标。我怎样做到一个人做那么多事情呢?我的秘诀就是把这些任务和目标分解成30分钟到2个小时的小任务,然后充分利用一天当中那些可用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个个小任务。虽然有些事情我每天只花30分钟的时间,例如英文早读,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等等,但是积累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


总结


「碎片化」不一定就会导致肤浅和低效,如果利用合理的话,「碎片化」策略其实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和改善体验,这是因为大脑的以下特点:


1. 大脑是以组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的


2. 大脑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 大脑很难在长时间的重复行动上获得持续的快乐


我常用的「碎片化」策略包括:


1. 将目标碎片化,以获得持续可见的成就感


2. 将任务碎片化,以降低任务难度和行动阻力


3. 将时间碎片化,实现多技能同步发展

作者 Susan Kuang,留美MBA、80后青年作家、独立创业者;著有《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专注理想科学教育与知识的融通;提倡「斜杠式」个人发展策略。

封面图  by pradeep


本周末的会员专属语音


张辉: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平时很少联系的朋友,主动给我发大红包,称赞我的朋友圈是一股清流,对他们很有启发。其实很多一面之缘的朋友,后来都因为我的朋友圈,和我熟悉起来。我也因为朋友圈,不经意间获得很多机会。


朋友圈也需要「经营」吗? 怎样经营朋友圈?怎样把朋友圈打造成自己的「社交名片」?


会员朋友们,且听我本周末的精彩分享。


对此有兴趣?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


今天你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上一期我的会员语音「微习惯的力量」和大家讲述了对我最近这半年多影响很大的两个微习惯:「晨间微运动」和「晨间微写作」。我把微习惯定义为:微小到没有借口不坚持的习惯。我的观点是:任何希望改变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朋友,都应该养成几个良好的「微习惯」。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潮皮

每一次迷茫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改变自己的语音,很多时候日子过得很快,我并没有能够准时听会员的语音,但是每一次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都会去邮箱里面寻找语音,寻找答案。每一次都能让我释怀。这次的是微习惯,刚好符合我现在的生活,我在当地加入了四人小组跑半马的小社群,在这里每一个人刚开始都会每天积极打卡,我跑了多跑了多少,当连续四周以后,打卡的人明显少了很多,能够坚持下来本来就是一个胜利,我自己慢慢地也发现很多时候一中断了,这个习惯就很难拾起来,但是每天坚持1km,就是每天5min的成功率真的大很多,就像辉哥讲得概率论,每一次都是小概率的事情,坚持久了就变大概率了。谢谢您,我是两年会员了,在刚刚毕业的我已经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但是还要继续默默地坚持与努力。


@会员    Sunny

马上就要23周岁了,然而让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坚持经历,却是在将近10年前。当时中考体育有一项是仰卧起坐,我和睡在同侧的室友都比较弱,于是每天晚上一起不间歇地做100个仰卧起坐(一开始50个,然后60,70,慢慢加),连做了三个多月,直到考试。当时我感触最深的,就和辉哥说的一样,每天坚持一件小事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做好这件事本身,而是会把这种坚持的精神和劲头带到学习、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当时感觉自己精神倍儿棒,所有事情几乎都是当日事,当日毕。很怀念那段时光。近几年也尝试过坚持很多事,早睡早起,背单词,做听力,读外刊,晨跑,不吃零食;也用了各种方法督促自己:习惯app,亲友监督,奖惩机制……但是好像还是没有一件事坚持超过1个月的。现在想起来,是自己太贪心,经常想“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于是多个好习惯同时进行,觉得做到这些事,我就是一个新的我了。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要同时完成这么多事真的不容易,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然后一旦某天无法完成一个习惯,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于是宏大计划再次破产。这次给自己安排计划,不可操之过急,慢慢来,从小事开始——一周里不去健身房的4天,在寝室里也要运动,而且要有一个明确的每日计划。如果坚持21天,给自己买个一直想要的小礼物。


@会员    范范

辉哥这期语音听了好几遍,准备在班级的演讲时分享给同学们,最近想要减肥,几次开始就几次失败,有的时候人的意志力也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比如有的时候我能够多坚持几天,有的时候就几乎三天就自己缴枪投降,一次次开始,意志力不够坚持不下去,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从而陷进恶性循环,听语音的过程中辉哥很早就提到自己在进行每天短时间的锻炼和写作,的确,每个人的期待都是好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计划很完美,学习要两个小时高效,锻炼要高强度短时间见效,可是意志力不够的后果就是不停的从头开始,自我否定。那我就会想总是这样就是我的理念有问题了,时间管理是个坑,假定自己有超强意志力做事情更是个坑,唯一最节省意志力的方法就是把那些你想做和该做的事情变成每天像吃饭睡觉一样存在的习惯,从微小的事情开始,从不需要太挣扎太咬牙的事情开始,一点一点,先给自己种下一颗种子,每天浇那么一点点水,慢慢呵护它成长起来,让许多这种微习惯组合,慢慢放大,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比如每天12个俯卧撑,也不能让我在一个月之内瘦多少斤,但是至少让我面对食物的时候能想到我也是每天锻炼的人,要不要这么放纵暴食。每一个细小的习惯,都是改变的可能所在,让它浸润于日常生活中不断滋养到自己,是时候了,不要再把自己当敌人一样较劲,而是温柔对待自己,肯定微小改变的必要性和力量,我已经坚持6天每天重训10分钟,感觉还不错,希望有一天能和大家分享这十分钟重训对我的改变,共勉,加油!


@会员    萝卜

关注了改变自己很久,本周刚加入会员。微习惯这个主题我非常有共鸣,并且连辉哥讲的两个领域我也都在做。但我的尝试还是失败的经历居多。健身我是下载了Keep,拉上亲友一起,有短的训练也有更长的课程。其中坚持最好的一个月是娃在老家的那个月,连续锻炼了21天;但娃回到身边的时候,一下班到家后就缠得紧,没法儿坚持每天锻炼。写作上,我上周五刚开了一个自己的原创公众号,分享亲子共读中英文绘本体验。第一篇文章写出去了自己希望每天发一篇的愿望,周六就因为带娃完全没时间写东西(那天娃都没午睡),周日下午趁娃午睡完成了第二篇推送。老公在同学群、朋友圈替我广泛宣传,现在已经有41个用户关注,但我自己却不敢广泛宣传,我的想法是担心同事、老板知道了会觉得我不务正业。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呢?

听完语音,我确定不管是健身还是写作,我都可以找到办法来坚持的,而且应该坚持。今天的目标就是继续完成推送;晚上重新启动健身,坚持一个月。我也要找到朋友圈或者小群打卡。谢谢辉哥。


本周新加入会员的专属福利:


张辉:每日晨间的「微习惯」,让我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实,也彻底改变了我。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改变自己会员,就可以在本周日听到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微习惯的力量》作为额外福利。


想知道 会员 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北京东书房  ·  薛兆丰:凡 选 择 必 有 歧 视
7 年前
每日币读  ·  传送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