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壬寅月 癸亥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唐代·杜甫《立春》
一、立春的民俗文化
(一)立春文化历史与民俗演变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慧识悊学文化转换为智识哲学文化应用的巅峰时期,周公作为代表人物之一,对慧识悊学文化的继承以智识哲学文化为记载,进行了全面的治事应用转化。
立春节气最初的文字记载形成于周代。立春之日是一年四时之始,这一天的节、气、候,与这一年的气运有着密切的关系。立春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古的各种民俗形式,如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诞生于慧识悊学文化而应用于智识哲学文化时期的文献记录中,都充满了敬天爱地、治人事天的正确有为(正有)而治的哲理。正有才能顺应无为,响应天地的无为治理,同步于圣信度数的年周期律。古籍记载中大量透发着古人对自然大道宇宙天地运气能量规律的敬畏和顺应。这些记载告诉我们,顺天应人,应阴阳生杀变化之机,以文武刑德的方式,外用于治国政令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内用于个人生命修身养生处事应世的方方面面之中,方能实现家国和身国内的风调雨顺、中气和流。今天,我们在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的时候,应当立足于对于质象能量和物相变化的全面把握。
涉及立春时令节气的主要历史著作,比较有参考价值的,首推《黄帝内经》。另外,道学经典里的相关著作,记载的要领和原理也比较清晰。其他如《史记·天官书》《管子·四时训》《吕氏春秋·孟春纪》《逸周书·月令解》《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等,都有比较典型的参考价值。
(二)感恩祭祀
立春日迎春,是古人们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后来成为世代相传的全民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在当时起到了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西汉时期的郊祀礼形成的基础。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到东郊迎春,是因为迎春活动所祭拜的句芒神就居住在东方天际时空中。汉代蔡邕《独断》卷之上曰:“东方之神,其帝太昊,其神句芒。”祭句芒由来已久,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句芒为春神,即木神。其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早期的迎春礼因为承袭着慧识悊学时期人们对春“天”的敬畏和尊重,因而在迎春礼的祭祀仪轨中保持着致诚礼敬、庄重肃穆的氛围,以达成更良好的信息互动。在当时,人们的慧识能力虽然已经开始退化,但对三元还存在着共识,所以,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当意识哲学文化形成以后,立春中的精神内核逐渐被扭曲和淡化,形式主义开始生成。东汉时期,正式产生了立春迎春礼俗,并出现了有关立春饮食和服饰的民间习俗。在东汉的文献中,如王充的《论衡》、蔡邕的《月令章句》和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中,均出现了迎春礼仪的事实记述。这是社会在完全墮入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后,非完整性与“有之以为利”而用的继承与篡改。重形式,用外在,行于表而未将五德能量型之于内用。
东汉时期,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和规范,在四立之时以及立秋前十八日(长夏),要在京城洛阳举行迎接新季节到来的仪式,即“迎时气”。当时的迎春礼俗有两种形态,一为在东郊举行的迎春礼;一为在城门外举行的树立土牛、耕人的仪式。《后汉书·祭祀志》明确记述了《礼记·月令》和其他礼书在迎气礼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迎时气”是“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洛阳四方”。这种国家官令的推行,用以祈福、驱邪、敬重农耕,是教化施政的方式,也是敬天畏地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东汉以降直至唐宋,迎春礼仪基本一脉相承。《魏书·礼志》记载:“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东郊,祭用酒、脯、枣、栗、无牲币。”此时迎春礼仪的级别虽不是大祀,但同样是与天进行主动的信息沟通。这期间,隋朝承袭了后齐的迎春礼仪,并且分别在东郊八里、南郊七里、中兆五里、西郊九里和北郊六里设立祭坛迎气,以符合五行数字“八七五九六”及其规则。
迎春祭祀的活动,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唐代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应用,对礼仪制度也较为重视。从太宗到玄宗约一百年间,先后制定了《贞观礼》《显庆礼》和《开元礼》。迎春礼仪从唐初开始每年举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武德、贞观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唐代礼制中分大、中、小祀三种级别,迎春礼仪属于大祀的一种,场面浩大。皇帝和官司都要斋戒、散祭、致斋,为文武百官设置座次、设置乐器等。之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迎春祭祀的活动规模还是重视程度,都未能超越唐代。宋代立春不再读时令,只举行迎气礼,但仍为大祀。唐宋时期,迎春的民间习俗得到了巨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立春意识文化形式日渐繁荣,现代全国各地也多有此民俗遗风。
(三)民俗活动
清末的《点石斋画报》,曾经发表过“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反映当时立春民俗活动的画作。民间的迎春礼俗活动丰富多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鞭春、吃“春盘”等。
鞭春牛
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少皞氏的儿子句芒在立春到来之际,领着族人一起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以惊醒沉浸在冬眠甜睡中老牛,使其下地耕作,由此留下了“鞭打春牛”的民俗活动。到了周代,随着农业经济的普遍开展,迎春鞭牛活动正式列为国家典礼。这一活动一直流传下来。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伎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仪。太史局例于禁中殿陛下,奏律管吹灰,应阳春之象。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据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官方在举行“祈年”仪式前,要预先用泥土塑造春牛像和芒神像放置在东郊。官员们都要手执彩杖,三击春牛并作揖,再由礼官引导至芒神前再作揖。“鞭打春牛”,又称“打春”、“抢春”。像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浙江境内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完,百姓将春牛打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
将“鞭打春牛”结合体内可以明白,肾水之炁能量的生发也就是把正在休息冬眠的耕牛打醒,让它振作精神,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节,好好地耕种体内的“丹田”土地。
迎春礼俗中还吸收了先秦时期“傩”和“出土牛”的习俗。“傩”或称“大傩”。三国时期蜀汉学者谯周所著《论语注》中说:“傩,却之也。”大傩的主要目的在于驱逐瘟疫。因此,“鞭春”的寓意,除了祈求风调雨顺、农牧丰收之外,还有希望平安兴旺,驱傩辟邪之意。春牛本身也成为吉祥物。
春牛图:
春牛图是中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上面画有春牛和句芒神。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春牛图》最初为皇家所独有,在清朝时期,掌管天文和历法事务的钦天监每年都要印制《春牛芒神图》,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地方官府举行迎春之礼所需的春牛和芒神的塑像提供制作依据。在十八世纪初,著名的泉州历学家洪潮和从钦天监退隐回到泉州,也将《春牛芒神图》的制作方法传入民间。为了方便民众使用,还将载有每日宜忌、天干地支、日神等的“通书”也刊印在“春牛图”的下方,形成了“上图片、下通书”的基本形式,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图1-28春牛图
对《春牛图》的理解和认知,也可以结合“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童儿把贯串”进行参悟。在《春牛图》中,句芒神由人面鸟身的春神变成了春天骑牛、头有双髻、手执柳鞭的牧童(亦称芒童),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世间的失落。
吃“春盘”:
立春迎春节,赐花赏酒,官民同乐,是迎春礼俗的又一个重要主题。长期以来,上行下效,相沿成俗,民间逐渐形成了作春盘、饮春酒、簪春花等立春节日习俗。
古代立春时吃“春盘”。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一云:“立春日,春饼生菜相馈食,号春盘,唐以前有之。”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五注:“晋李鄂于立春日,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齐人春日食生菜簇春盘,取迎新之意。……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今江南俗春日犹然”。春盘也叫“辛盘”。《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下五辛盘。”五辛盘即五种辛荤蔬菜,以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臟之气。《本草纲目》曰:“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练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葱为五荤。”又在饼与生菜外兼食萝卜,据传能去春困,称为“咬春”。
总之,立春时节的各种习俗,如鞭春、抢春,咬春、吃春盘、春饼、春卷,以及防病、保健等活动,既有长期积淀形成的民众心理,也是修身文化的自然传承。主要目的是让人尊重春季养生的自然规律,力戒暴怒,忌忧郁,疏导情志,开阔心胸,保持乐观恬愉、积极向上的好心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肝臟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以此引领一年的健康顺遂。
二、立春农谚
与天象气候有关的:
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
立春寒,一春暖;立春暖,一春寒。(桂)
立春寒,阴雨连绵四十天。(桂)
立春晴,一春晴。
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
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
立春北风雨水多。
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
立春没断霜,插柳正相当。
与人事物候有关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头,家家买黄牛。(鲁、豫)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春雪水化一丈,打的麦子无处放。
立春天气晴,必定好收成。
立春暖,是丰年。
立春不逢九,五谷般般有。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来购买此书!
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春捂秋冻”不去做伤损身体的傻事——立春养生要点
动物和植物的生物链,比人类更为具有度、数、信的顺应性——立春物候
保肝护肝顺应春季阳气的升发——身识与口识的养生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抛弃经典诵读 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