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智能驾驶 ≠ 无人驾驶!追求进步和规避风险同样重要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4-05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日,围绕“智能驾驶”与“安全驾驶”的讨论愈发热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相关问题也随之浮现: 智能驾驶技术究竟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它如何与人类驾驶者协同配合?继续发展智能驾驶是否必要?


智能驾驶 ≠ 无人驾驶:

明确分级标准

在国际上,智能驾驶分级最具影响力的标准来自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 (SAE-International) 制定的 SAE J3016 分级标准,该标准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为六级:从 0 级无驾驶自动化,逐步过渡到 5 级完全驾驶自动化。

而在我国,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 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也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五级,尽管名称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一致: 0-2 级均为驾驶辅助阶段,即“人机共驾”模式,驾驶员仍为驾驶主体,系统仅起到辅助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车企所能实现的“智驾”还达不到无人驾驶安全级别, 距离 L5 级的“完全自动”尚有较大差距。市场上出现的诸如“L2+”“L2.5”“L2.9”等宣传标语,有“过度包装”之嫌,目前 L2 级仅能实现组合式驾驶辅助,仍需驾驶员全程保持专注;即便达到 L3 级也只是“有条件自动驾驶” (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模式) ,依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驾驶任务,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控制车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智能驾驶的局限与挑战

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席卷,2024 年 L2 级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 57.3%,2025 年多家车企也宣布将 L2 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作为标配,并积极布局 L3 级自动驾驶。然而, 仅仅依靠单车智能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

在面对盲区、超视距、突发事件等情况时,单车智能仍存在感知不足的风险,特别是在极端天气和复杂路况下,决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亟须提升,无法真正实现全自动驾驶。


1

算法黑箱困境

智驾系统依赖深度学习模型, 但其决策逻辑如同“黑箱”。 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外界干扰,系统可能因训练数据不足而延迟反应,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可信能力有待加强。


2

‌车路协同支撑不足

单车智能难解“超视距”问题。 例如,无信号灯的复杂路口、紧急交通管制、非标道路标识 (如临时施工改道) 等,仅靠单车传感器无法提前获取信息,对复杂场景的理解能力也较为欠缺,亟须车联网 (V2X) 等先进技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体系。


3

‌极端场景的“考试盲区”

车企测试多聚焦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结构化道路,但对“鬼探头”、动物闯入、不按交规行驶等突发情况缺乏有效训练。这如同学生只会做模拟题,遇到新题型便束手无策。虽然智能驾驶的底层架构和大部分关键技术已被攻克,但依然存在“长尾问题”不容忽视,包括各种非标的场景、极端的路况和难以预测的人类行为。


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往往过于关注汽车本身的性能,甚至将智能驾驶系统视为购车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认知局限可能导致潜在的安全隐患。 单车智能无法与其他车辆、交通基础设施充分融合协作,存在一定的安全能力瓶颈。 只有当智能化与网联化深度融合,实现“车-路-云”信息融合与一体化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迈向“自动驾驶”的新时代。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构建安全防线:

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社会认知与制度完善的进程,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创新价值,也不能放任风险累积。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坦途,而是充满试错与调整的螺旋上升过程。唯有坚持短期风险防控与长期战略布局并重,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科技伦理建设,完善制度供给,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普惠人类的福祉。正如历史上电力革命经历多次事故后最终重塑社会,智能驾驶的未来同样需要在破局中寻找平衡,在阵痛中孕育新生。以安全为翼,让创新飞得更远!


从实施路径上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企业应规范技术宣传,强化“技术局限性”的科普,让消费者清晰了解智能驾驶的边界,避免认知偏差。同时,需加大对极端场景和长尾问题的测试投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 (编者注: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能力) 和泛化性。 监管部门则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同时加强对平台上“不当使用智驾,危险驾驶”行为的筛查与纠偏,防止错误示范的传播。 消费者需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真正理解技术的局限,避免将其等同于无人驾驶。

智能驾驶的未来充满潜力,而无人驾驶的落地则需技术、法规、基建、社会四维协同。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推动智能驾驶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技术创新始终以人为本,为公众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策划制作

作者丨周毅 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车联网协同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 丁崝; 林林

审核丨高建平 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省智能电动车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责编丨钟艳平


相关推荐

1. 这种“红包”又痛又肿,硬挤真的很危险!了解这些少跑医 院→

2 . 经常吃“腰子”的人,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案令人意外!

3. 胃很怕的 5 个习惯,很多人不当回事,几乎每天都在做!

4. 几十元 VS 几百元的铁锅,到底有什么区别?千万别乱

5. 口腔内出现这 5 种情况,很可能是癌症来临的警报!有一种很常见,千万别忽略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