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在美国遍地开花,但是除了唐人街里的少数一些以外,大多已经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口味而变得“四不像”。所谓美国的“另类”中国菜,就是无论到哪个中餐厅都可以见到、中国人却万万不会点的中国菜。这些菜是最地道的“美式中国菜”,即使有些我们看着十分亲切,饭店也能把它做得只符合西方人的口味,对我们来说,却似乎可以用“难吃”来形容了……
下面,锐参考带你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另类”中国菜——
普通的中国餐厅当然不会为外国人准备老火靓汤,这三种简单的清汤就是他们的“三板斧”了。除了云吞汤还凑合能吃以外,其他的两种往往黏黏糊糊,想吃的话,要有被“恶心”到的准备。其中,酸甜汤不仅酸甜,还往往有点辣,似乎和泰国的冬阴功汤更像。笔者曾经在一家中国餐厅咬下一口汤里的云吞,馅儿居然还是凉的!哎,这么糊弄顾客的饭店居然还能生存下去,美国人也太不讲究了。
这个餐前小食也有译作“仰光蟹”的,它只不过是模样有点象蟹罢了,其实就是炸云吞,内里包着奶酪(Cream Cheese),运气好的话还会有些人造蟹肉在里面。中国汉族的食品里是没有奶酪的,但美国人喜欢,于是这只“蟹”就应运而生了。说实在的,这种小食并不难吃,就是和餐后的幸运谏饼(Fortune Cookie)一样,都是美国的中餐“特产”。
美国的春卷可算是最受欢迎的餐前小食了,内陷以豆芽、白菜等为主,不过一般都炸得太过,硬邦邦的,且一嘴下去都是油。正宗的春卷应该皮薄、馅厚、油少,内馅也可以“百变”。
捞面是广州传统美食,以蚝油捞面最为普遍,面条要弹牙才好吃。然而美国的捞面一般来说质量都不好,会瘩成一团,酱料也有些过甜。
芙蓉蛋就是裹着肉类和蔬菜的炸蛋,与西方早餐里的鸡蛋卷饼(omelet)有几分相似。不过,名字好听不等于好吃,这种炸蛋往往内馅无味,而外面裹了太多的番茄酱或糖醋。
西兰花是美国中餐中的一员大将,不仅炒牛肉,炒虾、炒鸡肉都能配西兰花。这是因为西兰花便宜又健康,如果不是蔬菜常被炒得太老、酱汁太咸太浓外,还是勉强可以吃的。
这款在中国长大的人多半没有听说过的菜,是台湾大厨彭长贵在上世纪50年代创造出来的,事实上和左宗棠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当彭长贵70年代把这个菜带到美国后,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喜爱,顿时声名大噪。中国餐厅纷纷效仿,又加以变化,从原来的咸辣味变成了美国人喜爱的甜味,酸甜炸鸡是也。
木樨肉也叫木须肉,是典型的北方菜,原料一般是猪肉、黑木耳、鸡蛋、黄瓜、金针,清清爽爽很可口。但美国人是不吃黑木耳的,因此此地的木须肉和我们熟悉的完全不同,常加入豆芽和大量的甜汁,并且配薄饼卷着吃,搞得和春卷差不多了。
这款就是我们熟悉的咕噜肉,甜酸口味,西方人就好这口。
美国只有冻虾没有活虾,所以做这个菜正合适。腰果虾可以说是美式中餐里的“贵族”了,因为腰果、开心果这些中国很贵的坚果原来在美国本地也非常昂贵,只有夏威夷产啊。笔者自己家也时不时会做这个菜,当然不会象餐馆里的那样虾少、腰果也少,配的蔬菜倒成了主角。
中国人说的杂碎,是动物内脏,但是美国人不吃,所以美国的中餐“杂碎”,指的就是将乱七八糟的、中国餐厅常用菜都炒在一起,大白菜丝、肉丝、豆芽菜、芹菜、青椒丝、洋葱丝等,统统“一锅端”。听说,这道菜是当年从广东台山到美国修铁路的移民们实在没吃的了而发明出来的,曾一度成为“中餐”的代名词。可想而知,这道菜没有定式,哪家餐厅都可以抓一把剩菜炒成一碟。1903年,梁启超赴美时品尝了此菜,且留下著名的评价:“然其所谓杂碎者,烹饪殊劣,中国人从无就食者。”
中国人认为“另类”,美国人却这么说……
别看走出去的中国人对以上“美式中国菜”评价不佳,但在美国人眼中,它们却有另一番味道。比如对“左宗棠鸡”,几位美国大厨是这么说的——
Jonathan Wu:我认为“左宗棠鸡”可以说是美国中餐的象征,因为肉是那么多,味道是那么甜——这不就是美国味道嘛!它又便宜又熟悉,喜欢它的美国人才不管它正宗不正宗呢!
Wylie Dufresne:“左宗棠鸡”虽然是“卡通化”了的中餐,但是有谁能抵抗这有点甜有点辣的炸鸡?
Jason Marcus:我是犹太人,小时候每周至少要全家下一次中国餐馆。“左宗棠鸡”的味道很像东欧犹太人菜肴的味道,让我想起了祖母的甜酸肉丸。
而对于其他一些“美式中餐”,锐参考的几位美国朋友也都竖起了大拇指——
Joe:我很喜欢吃腰果虾,虽然比起中餐馆其他的菜它要小贵一些,但是美国菜里的虾做法很有限,除了冷盘就是炸或者烤串,中餐则别具一格,和腰果的爽脆配起来就更好了。
Larry:炸春卷不就是中餐小食的代表吗?我每次去都必点哦!我也试过正宗的点心,很精致也花样非常多,但有些馅料不知道是什么,哦,还有鸡爪子,怕怕!
Ashley:我知道正宗中餐有骨头要啃,我不太会吐骨头,美式中餐就没有哦,光凭这个就很赞啦!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真有意思,居然有点想吃!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