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觉得谷物之中谁更得历代名医们的青睐呢?
让我猜猜,大家都会选谁?
是“小米”、“薏苡仁”、“黄豆”、“绿豆”、“麦芽”、“玉米”……吗?
而我这一票或许与大家有所不同,我要投那位始终默默付出,从不张扬炫耀的“粳米”,它养津液,暖脾胃,入汤剂能缓矿石之急,调养时能作后勤补给,若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我觉得李太白《侠客行》中那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很是恰当,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认识身边的粳米,看看名医手中的粳米都有哪些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陈皮,是“橘子皮”,也不完全是我们手中的“橘子皮”。
粳米也如此。
粳米,乃稻中不黏而硬者,又称白米、稻米、硬米等,为禾本科植物稻去壳的种仁,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但若论道地者,还得是北方大米。
宋代寇宗奭曾在《本草衍义》中提到:“晚白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
抛开口感不说,就拿“物质守恒定律”来理解,我们也能明白,同样时间里,产出越多,那么,能够得到的营养物质就会越少。
南方地区的稻米多为两季稻、三季稻,而北方为一季稻,播种于春天木气旺盛之时,浸种寒凉的水中,成长于长夏之时,吸收天地之水火,在秋季金气渐生之时成熟,正如《本草从新》所言:“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
这样的粳米经历的多,积累的多,药性上不偏不倚,性味上更加“甘、平”,归肺、脾、胃经,更具“补气健脾、除烦渴、退热、止泻”之功。
而且,并非是我在这里帮“粳米”吹牛,在古代名方中“粳米”的运用,可谓五花八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日常生活中能够简单接触的粳米应用方式。
都说常喝白开水好,但白开水也不是万能的。
您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明明嗓子很干,但喝水就是不解渴,反倒越喝水越想上厕所。”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印象极其深刻,因为当时我在爬黄山,奈何黄山上厕所真的很少,出汗很多,又不敢喝水,现在想来真的是好笑又无奈的经历。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高温多汗,连续发烧出汗,或者呕吐、拉肚子之后都会伴随着体内津液流失,这时应当补充的是“津液”,直接喝水是没有用的,但大米汤可以。
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迹。”
津是气的载体,中医讲叫“津能载气”,大量出汗时,实际上属“气津两伤”,这种时候生脉饮很好用,而“米汤”“米饮”就是“平替版的生脉饮”,是气津同补之饮。也因此,在古代这种由谷物制作的“米饮”是大多数人们生津的常见之物,而今也只能在一些韩餐中还可以见到类似的“米汁”了。
一般来说想要制作一杯好喝的“米饮”,需要麦芽与稻米的有机融合,需要时间的精准把控,比较麻烦,下面,我说一个简单又环保的版本。
取一小碗煮熟了的大米饭,大约一两左右(所用原料都指东北粳米) ,一小撮冰糖,三倍量于米饭的开水,一起放入豆浆机中,选择米糊选项,或者有搅打功能的选项就行,这样就是一杯清凉生津的养生“米饮”了。
当然,这是百姓们的日常用法,若问进阶版本,那么,医圣张仲景用粳米作“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以治瘦人呕吐、咳嗽、不食、低热,叶天士喜用粳米养胃生津,常和沙参、麦冬、 石斛等药合用,吴鞠通则要求“粳米汤送服加味参苓白术散”更利健脾化湿。
若论和中缓急之功,当然,非国老“甘草”莫属,但若论“既能缓矿石之急,又能退热养胃”,还得是粳米。
《本草备要》有言:“粳米,补脾清肺,甘凉……和胃补中,色白入肺,除烦清热……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粳米色白,于晚秋而得者,其性凉能清肺,故常用于肺经有热之证。
如儿科名医钱乙的“泻白散”,仅四味药物,其中就有“粳米”一味;专治气分热盛的白虎汤,也是四味药,同样含有粳米;待到近代名医张锡纯手中的“退热名方”,生石膏粳米汤,则是更为精简的配伍思路。
一般来说外感病证初起,高热,不恶寒,不怕冷,脉象是浮而有力的,就是在大家潜意识想要用“美林”的时候,不妨试试生石膏粳米汤。
以成年人来说,30克生石膏配50克粳米,下三大碗水,煮至粳米烂熟,取清汁趁热饮尽,令周身出汗,然后观察体温状况,2小时左右体温不变,可再喝一碗,体温下降,则无需再用。
肚子受凉,疼痛难忍,甚至疼的直想吐,这时要怎么办呢?
如果受寒之人体质虚弱,或者说就是阳虚体质之人,又该怎么办呢?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有言:“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就五味药——附子、半夏、粳米、生姜、大枣。此类病证“疼痛”是关键,而疼痛的原因在于“阳虚寒凝”,故而以附子回阳散寒,半夏降逆止呕,而能够作为后勤保障,又可缓急止泻的就是“粳米、生姜、大枣”的搭配了。
也因此,“粳米、生姜、大枣”也成了后世炒米茶的雏形。
其实,很多地方的老人,遇到孩子贪嘴,受凉,肚子痛时,都会自制一些炒米茶以补虚止泻,味道醇香,孩子接受起来也容易,如遇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多加点生姜,肚子疼者多加大枣,拉肚子频繁时,就多加些炒粳米。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本草纲目拾遗》说:“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
这里的米油,就是用粳米或小米熬粥时,凝聚在锅面上层的精华,甚至《紫竹林单方》曾言这样的米油,可:“治精清不孕方,用粥油日日取起,加炼过盐少许,空腹服下,其精自浓。”
当然,这种只取米油的做法还是有些浪费的,如若日常养胃,我们只需选择一些品质精良的大米,每日能喝上一小碗就很好,《医学入门》:“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说到喝粥,想问问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抗击新冠的名方清肺排毒汤”,其实,此方也像“桂枝汤一样”是需要“药后啜粥”的,换句话来说,体虚之人,选择发汗解表的方子时,都应“药后啜粥”。
一者,病人本身体虚,可能本身已有自汗,津液不足的征象,现在又要发汗,所以,要喝粥补充津液,补足汗源,否则就是“干烧空锅”;二者,米粥的热力,可助胃阳,鼓舞卫气,可使卫阳振而抗邪。
《幼科释谜》有言:“胎风者,小儿初生,其身有如汤泼火伤者……有身无皮肤而不焮赤者,由产母脾气不足也,粳米粉敷之。”
在优生优育的观念尚未普及时,胎儿出生时的问题各种各样,皮肤一块一块的,如汤泼火烧就是很常见的情况之一,这也是老辈人口中的“胎毒”、“火毒”。
那这时怎么办呢?《寿世编》:“血皮赤色有红筋:用早白稻粳米为粉,不时扑之,肌肉自生”,就是用粳米研磨成粉,轻敷于皮肤表面。
而今此类胎毒,火毒的问题已经很少见了,但粳米研粉外敷的方法还是值得保留。因为此法不仅能去火热,还可止自汗。
《得配本草》载:“粳米粉,扑自汗不止。”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方中服药注意事项有言:“汗出多者,温粉粉之。”温粉,米粉或麸皮糯米粉。
“汗出当风”很容易引起各种身体不适,奈何古时候房屋漏风的多,密实的少,而产妇,胎儿,体虚的外感病症者又多会有自汗问题,既然没办法处理“风”,那就只能想办法,隔绝爱出汗的身体,以求止汗保津,防外风伤身。
怎么样?文章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我们手中的米饭更香甜了?
之前我看过一句话,说“西方人用头脑吃饭,而我们用嘴巴吃饭”,意思在说西方饮食烹饪方式简单,保留食材原本的滋味,而我们喜欢煎炒烹炸,总是在追求味蕾上的满足。
当然我是不赞成这句话的,就一个小小的粳米,我们就有粉,有糕,有粥,有油,有清甜,有滋补,有内调,有外用,岂会是煎炒烹炸四字就能概括的?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