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干山开第一家民宿,到松阳再掀文创民宿热,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撬动整个乡村的复兴!”
为什么提乡村复兴?
乡村只有衰败了才谈复兴。
在晚清以前,乡村并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反倒是最兴旺宜居的地方。当年有一种不成文的官员退休制度:告老还乡。早年在京城、省城或者外地当官,到了晚年一定会回归故里,将一生的积蓄投入乡村,造房子、修道路、架桥梁,做各种与乡村相关的事情。这无形中推动着乡村的持续发展。
支撑告老还乡的,是中国儒家的叶落归根思想,这两者结合,就形成了良性的乡村建设循环。这一点是以前的城市无法比拟的,城市会因为战乱而荒废,而乡村在经历一次次的战乱之后,还可以一次次的复原,因为总是会有告老还乡和叶落归根的乡人。这些人在外面做官、做生意赚了钱,就会把家产带到乡村,回馈乡村。
那么,当年的人为什么可以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呢?
教育和医疗体系是两大根本保障。
教育方面,一个乡村秀才可以教出状元、进士、举人,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新思想启蒙,乡村秀才已经教不了新学生。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注定背井离乡,投奔城市。
医疗方面,乡村郎中的中草药可以治病救人,一张偏方可能胜过御医。民国以后,西医逐渐盛行,中医被取代,乡村郎中也逐渐消亡。人们对城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为只有在城市生活,才可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再加上就业问题,从民国演变到今天,乡村不可避免地衰败了。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日照山海天峰会
乡村衰败是全球性的通病,因为全球都面临着教育、医疗和就业集中的问题。比如日本的一些乡村,尽管看着漂亮、干净,哪怕走进任何一间公共厕所,都比样板房里的厕所还要干净,但也不得不背负衰败的难题。
我曾经去日本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寻找元朝和尚一山一宁的后人。到了才发觉,他们非常穷,我甚至没有想到日本会有这么贫困的乡村。我们找到的那位老太太,是一山一宁后裔,一辈子没结婚,就住在几百年的祖宅里,家里摆放了一台 12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已经不能播放了,唯一可用的电器是冰箱。她很热情地招待了一顿午餐,全是山野里的菜,很好吃。也许想款待远方的客人,她做了一道海鲜,食材是一只大虾,估计已经冰了三五年,舍不得吃,就一直藏着。
事实上,即便是在日本这样的高福利国家,也无法摆脱乡村空心化和衰败带来的困扰。
在乡村,比如在松阳见到的那些乡村,虽然有袅袅炊烟,远看非常美丽,但深入乡村腹地,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早几年的乡村,还有老人和小孩,现在小孩都很少见到了,只有老人。
最近我又走了很多的乡村,在村里都没有碰到年轻人。在贵州的赤水,我碰到了一名从杭州临时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家的自然环境非常美,紧挨着一个瀑布,但他们在那个地方没法生存,即便是去大城市务工,也很难获得比较稳定的经济保障,只能早出晚归、奔波忙碌,他们整个家族都只有到过年那几天才回乡相聚。
因为年轻人和小孩的缺失,乡村也就没有了希望。
空心村如何破局?
回看莫干山乡村,18 年前没留住一个年轻人,而现在到处都是年轻人。为什么?因为年轻人可以回到乡村开民宿、做管家。现在莫干山有一千多家民宿,当管家的收入,好一点的一年差不多有八万十万,包吃包住,不用开销。而且家就在附近,随时可以回家。
空心村破局的关键,是年轻人回归。
在黄郛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用养蚕来让村民致富,但是现在乡村已经没有劳动力了,留下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大多承担不了任何事情,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这些村民致富。
作为乡村复兴的一个入口,民宿虽然解决不了更多问题,但通过这样一种业态,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昔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可以回乡做民宿管家,收入不一定都像莫干山的管家那么多,但至少也有三五万。如果年轻人回乡了,再加上民宿吸引来的城市年轻人,那么乡村建设才有机会,才谈得上乡村复兴。
将民宿视作乡村复兴的入口,台湾南投县的桃米村就是一个佐证。桃米村是台湾震后重建的,致力于社区营造的廖嘉展一开始试验了很多项目,发现效果不佳,虽然有一定的人气,但是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比如“农家乐”。农家乐为什么不能提升地方经济,或者带动新的产业发展?因为农家乐只是吸引周边的人来解决一顿饭而已,看过吃过就离开了,不会跟这个乡村发生更多关系,更不会参与当地的发展。后来廖嘉展在桃米村改开了民宿,才让桃米村复活。
与农家乐类似的还有景区,政府和投资方可能为了开发景区,把里面的村民全迁走。以牺牲村民的利益为前提,换来的只是一车车的观光客,支付一张门票,也难以为继。
很多景区管理者与村民关系势同水火。莫干山就有一则实例,有一位台湾人经营了一处景区,一辆辆大巴车把游客拉过来,然后再拉走,村民一点收益都没有。村民与这位台湾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几乎到了拔刀相见的地步。最后没有解决办法,政府不得不把投资款退还给投资人,废掉售票处。几年后,这里开了一家叫“大乐之野”的民宿,一下子带火了村子,村民做管家做阿姨或者自己开农家乐开民宿,现在到处都是年轻人。
在日本新泻县,东京《自游人》杂志主编岩佐十良率先开了一家民宿“里山十帖”,改造了当地的温泉旅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有机农业、夏布产业,以这样一种方式投入乡村建设,带热了乡村。
在台湾南投县竹山小镇,医学系毕业的何培均开了一家民宿“天空的院子”,没有厨房,何妈妈就在家里做好便当带给客人吃。从便当开始,何培均逐渐推出小镇文创、点子换宿、路跑、青年论坛、竹巢学堂等产品和服务,使竹山以民宿为切入口,带动了小镇发展,现在是台湾最有名的文创小镇了。
在四川理县通化乡西山村,有一家“浮云牧场”,这是在“开始吧”平台众筹非常成功的民宿。“浮云牧场”所在地是古老的羌寨,最初跟村民的关系也有些微妙,因为只租用了几家村民的房子,没租房子的那几家偶有刁难。
村里种了很多樱桃,用拖拉机从山里运到县城需六个小时,卖完樱桃再开回来又要六个小时,基本上一车樱桃有半车都耗在路上了。后来浮云牧场的主人余勇帮这些村民在网上卖樱桃,微信一转发,整个村的樱桃两天就卖光了。紧接着又帮村民卖土豆,这样一来,浮云牧场与整个村庄的关系就很融洽了,村民再也不愁土特产销路了。
在温州永嘉茗岙村,北京大学高材生、律师出身的小熊开了一家民宿“墟里”,在这个遥远的山村里,她致力于分享美好的乡村生活,和村民关系处理得很好,甚至有一些村民原意把房子免费租给她,因为她让整个村庄都有了参与感。
因此说,乡村复兴实质上是从与乡村互动开始的。怎么互动呢?民宿是一个最好的切入口。
在整个乡村复兴背后的逻辑关系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只有年轻人扎根乡村,乡村才有希望。
短时间内,显然无法解决乡村教育与乡村医疗的问题,但年轻人回乡就业的问题肯定是需要解决的。让合适的年轻人,在他们还不需要考虑教育和医疗问题的时候,回到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从这个角度而言,民宿是最好的切入口。
民宿是兼具情怀与商业的生意。因为有情怀支撑,民宿参与者会尽可能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可以溢价来售卖乡村的特产、发展当地的传统产业,会尽力保留当地自然风景、特色建筑、风土人情、手工艺和饮食文化。因为有商业运作,会让城里人愿意去乡村,让年轻人回乡有发展,也让村里人有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这个角度而言,民宿是乡村复兴的最佳载体。
文章来源:乡村复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