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把「内耗」变成「成长力量」的有效方式 ·  昨天  
简单心理  ·  为什么我们相爱,却无法一起生活? ·  昨天  
简单心理  ·  「一上班就浑身难受」说的是你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完全不会跳舞,也喜欢街舞节目? | 喜爱街舞的心理机制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4-24 21:49

正文

京师心理

大学堂

今年春天,国内两大网络视频平台毫不掩饰对街舞这一题材市场的看好,几乎同时推出了街舞相关的综艺《这就是街舞》和《热血街舞团》,甚至将决赛安排在同一天,正式宣告街舞热潮强势来袭。

街舞爱好者就不用说了,就连学堂君这样一天舞都没跳过、一个专业术语都不懂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到底街舞有什么魅力,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或者说,不懂街舞的人在看街舞综艺时,到底在嗨什么呢?

音浪太强!我也想晃!

在节目中,各个舞者都有自己最擅长的舞种。除了urban(都市编舞)以外,其他舞种的舞者几乎都有“freestyle”的能力。看到他们在听到一段新旋律时,身体本能地跟着节奏摇摆,真是让吾等观众身心舒畅!why?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上有一块专门负责听觉的区域——听觉皮层,它保证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比如:音乐。大脑皮层中其实还有一块专门控制我们动作的区域——运动皮层。这两块区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恰恰相反,这两块区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友好,哥俩儿时不时还交换点信息什么的。正是这两种皮层之间的信息交换(交互),让我们在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时就想蹦迪,听到优美舒缓的音乐就想摇头晃脑地哼唱。人类先天对有节奏感的声音没有抵抗力。 [1]

可是对于学堂君这种肢体不协调的人来说,当节目中音乐响起,虽然身体很想随着音乐舞动,但迫于自己的硬件条件有限就只能作罢。

而街舞舞者恰恰具备这种硬件条件。听到音乐后,他们就通过轻与重、快与慢、松与紧、长与短、大与小等等这些不同的舞蹈动作,将他们的情绪和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 [2]

人对艺术的欣赏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师自通”的,人的情感也是互通的,可以互相感染,因此我们能自然地从他们的舞蹈中与他们产生共鸣,就好像他们跳出的正是我们自己心中所想却无法展现出的律动!当然,如果条件OK,有时看见他们流畅的表演,我们也会忍不住动起来。

可以说在观看街舞节目的过程中,观众的自我间接地被舞者表达出来,无法完成的肢体律动通过观看舞者的舞蹈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释放了自我。

我说街舞你说酷!

说起街舞,我们的印象就是“酷”。“酷”体现在街舞舞者随意夸张的服饰、张扬又有力的动作、不羁潇洒的性格,甚至体现在节目里反复出现的街舞专业术语和他们约定俗成的手势。那么所谓的这种“酷”,为什么会吸引我们呢?

逆反心理

“今天我们以带有嘻哈元素的街舞作为切入口,打造年轻潮文化聚集地。眼下90、95后正在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中流砥柱,年轻人正在定义着娱乐的现在和未来。”

——《这就是街舞》监制

目前街舞综艺瞄准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急切渴望获得自由,但此时感到自己他们的自由又被老师家长所制约 [6] 。,因此很容易产生某种“心理逆反” [5] 。街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强调的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对“管理者的不认同” [3] ,恰恰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口。

求异心理

街舞具有和传统舞蹈不一样的新奇之处。比起其他舞种的优美高雅,街舞是张扬的,甚至会表现出侵略性和攻击性。

在节目中我们也能看出,当一个舞者展现的内容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人时,只会引来周围观赛者的嘘声和不满。在他们心中,街舞追求的就是与众不同,求新求异,没有独特性的街舞哪怕技术上跳得再好也得不到其他舞者的承认。

不满足已有的生活,追求新刺激是人们的天性。街舞恰恰懂得给观众造成新的刺激,也满足了人们张扬自我,凸显个性的心理需求。

归属的需要

嘻哈文化,包括街舞文化正在流行时,媒体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众传媒不遗余力地对流行文化及文化产品大肆炒作。在嘻哈文化成为酷的象征,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熏陶,就会对社会上新颖的流行文化报以肯定的价值判断,产生欣赏动机和行为取向 [3]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年轻人会认为文化认可就等同于人群认可。为了能在人群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年轻人也会表现出自己是这个人群的一份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从众的原始存在目的很简单——更好地活着。表现从众,能够在这样一个被时代和文化认可的群体中获得认同感,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理庇护。

宣泄的需要

现代人处于一个高工业发展、快节奏生活的时期,各行各业的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街舞文化作为当下的一种流行文化,不同于经典传统文化被“精英”垄断的性质,充满了丰富的情绪化要素,其娱乐、狂欢、通俗化、攻击性等特点刺激着观众的内在情绪,观众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将自身置于娱乐状态,缓解平日生活中的压力。街舞综艺因而有了宣泄的功能,而宣泄是大众参与文化的动机和文化表达的鲜明特征 [4] 。观看街舞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通过娱乐的形式来宣泄情感上的郁闷和压抑。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看什么样的综艺节目看似是你自由意志,实际上综艺节目的制作人们早就瞄准了你的心理需求,有备而来。

在《这就是街舞》节目中,选手之间硝烟弥漫的对抗,甚至选手对赛制对评委的不服和不满的镜头,瞄准的是你的逆反心理;新颖的节目题材和形式,街舞圈外不为人知的大神,瞄准的是你的求异心理;而你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感,则正是你归属需要的表现;整个节目中表现出的对抗、离别、友情等等刺激你情感的元素,让人在看街舞时时而血脉喷张时而遗憾惋惜,时而感动落泪,很明显就是针对你的情感需求而来的吧!

当然,对某些人而言,街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自家爱豆。在此之前,舞蹈类节目早就做了很多,可是受到的关注并不是现象级的。懂得利用偶像们自带的流量来吸引观众,也是街舞综艺大势的重要原因。

闲来无事看看综艺节目,早就成为当代人最普遍的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但也要合理控制,不要过分沉迷,否则就会被电视制作人们捏得死死的了。

学堂君

学堂君刚出《练习生》的坑,又入了《街舞》的……开始受吸引,因为节目里舞蹈、人和赛制都很“炸”。但后来还是弃坑了,因为大家都好优秀可学堂君看不懂所以审美疲劳了(别问我逻辑在哪儿)。


你为什么痴迷这个节目呢?或者你又为什么弃坑呢?欢迎大家告诉学堂君~


参考文献:

[1] 王颢霖、王东雪 . 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的同步认知:听觉———运动交互研究 .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137-141.

[2] 赵艳 . 舞蹈创作的自我表达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2013,04;34-38.

[3] 金新玉 . 街舞流行的动因 、诱因和原因 . 体育文化导刊 .2007.12;64-66.

[4] 刘怀光、高迪 . 流行文化的兴起与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 . 中州学刊 2013.08.90-94.

[5] 王铭、江光荣 . 心理逆反及其临床意义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16-3;302-308.

[6] Dowd ET, MilneCR, Wise SL. The Therapeutic Reactance Scale: A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reacta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1, 69(4) :;541- 545.




作者 | addsalt

编辑 | J16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