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  2 天前  
吉林生态环境  ·  来啦 !吉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平台正式上线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从奠基者变智囊团!中核集团向他们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一位美国女记者和她眼中的“美好城市”| 读书记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06-01 13:38

正文


编者按

【读书记】是孙小荣·工作室成员的读书笔记精选。工作室以“一月一书一评”(即每月共读一本好书各写一篇书评)的方式,开拓视野,吸取经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工作室成员每月所撰写书评择优在“小荣说”发表,与读者分享,同时,也欢迎读过书评所评图书的读者撰写书评投稿、分享。

本期推荐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我们,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一方能够用于生活的乐土?还是一枚用来摆设、标榜的勋章? 我们,面对城市总是饱含着热爱、深情、尊重,甚至是疼惜。简 · 雅各布斯是“我们”这个群体中最果敢、最坚定的斗士,纵然她头戴桂冠无数,却总以这样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个来自格林威治村的普通母亲,留着整齐的刘海,戴着超大的黑框眼镜,站在混乱的街头为了正义振臂高呼,蜷在炉壁旁与你促膝长谈,说的尽是雅各布斯大妈的治家秘方。你大有可能会像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一样不满于她的唠叨,却忍不住听完她的全程啰嗦,并赞叹她说得句句在理,刀刀见血。


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就是如此的“大妈式秘方”,但又是“改变了人们如何看待和期待城市”的观念节点。雅各布斯在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产生怀疑。她清晰地看到了缺乏研究、缺乏尊重的城市改造的本质,也预见到了“城市最终成为牺牲品”的残忍结果,但她没有失望,继续探索并研究城市建设的种种策略,为她所挚爱的城市不放弃丝毫的努力。


这本书面世后的半个世纪里,有多少人是折服于她这种“城市热情”的份量?又有多少人惊叹于她的奋斗激情?还有多少人被她的“实话”深深刺痛,终于对自己的固执作出一点点修正?

被摆布的城市

很多“专家”都会忽视的一点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生活。客观来说,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隐形要求很高的设想,它和我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挂钩,对我们的社会、生态、甚至是寿命等许多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城市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托盘”,也是不同文化特质的边界,城市和城市之间相对独立,又彼此融汇。 其中活跃着的各色人群是城市的生命,更是其存在的意义。 居民的情感、情绪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感受,都和所在的城市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 所以说,城市应该是属于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的,而不是归属它的创造者或者规划者。


可是,规定“城市应该是怎样”的专家可不一定会这么想。城市使用者的想法无法落实,甚至被扼杀、推翻,城市规划者煞费苦心的“好意”没人领情,两个阶层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造成一系列的矛盾、纷争,久久无法停息。


正如雅各布斯在书中这样说道—— 由热爱城市的人们所创造和使用的城市,却遭到了那些头脑简单的人的漠视 ,原因是我们的城市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郊区式的城市;同样,他们漠视自然也是因为他们眼中的自然不是郊区式的自然。用伤感的眼光看自然的结果,是使自然非自然化。

城市在飞速发展,建筑一幢幢地站起来,绿化一片片地蔓延开来,人们的生活却没有变得更加有趣,反而在发展的飞跃中无所适从。


这种尴尬的状况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的美国,也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城市成了规划师手中的写字板,被若无其事地涂了再擦,擦掉再涂;坐落在城中的高档小区,大门朝着街道,窗子几乎全都朝向里,里面24小时保安监管,似乎很安全,而小区外的街道少了两边公寓中守护的眼睛,往往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汽车霸占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将自行车、行人预留的空间无休止地挤压,社区活力随之萎靡。


宏大壮观的广场成为了城市的勋章,但因缺少供人休息的椅子,所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享受;特色小镇和主题公园争相建成,争奇斗艳地追求其商业价值,却忽视了人们的日常需求,更不会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社会价值;全国183座城市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一幢幢缺乏创意、抛弃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自以为摇身一变就是国际大都市。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


雅各布斯40年前的这句唠叨,应该会让一些中国城市规划者听得汗颜吧。城市规划师大可发挥专业所长设计出城市的框架和模样,但是规定不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活动。 到底是自以为是地从上而下地产出生硬的城市,还是从下而上的听一听人们的需求,看一看人们的喜怒哀乐?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摆在眼前,利弊和效果也都显而易见,那么城市的真相还会遥远吗?

城市的多样性

每每和半个世纪前的雅各布斯对话时,我不禁钦佩这位预见者的智慧和格局,也忍不住去猜想她当时所处的时代困境,甚至试图想象在彼时的种种纷争中,她的从容、坚韧以及辛辣。翻看雅各布斯的成长经历,你会为她宝贵的性格找到成因。


她的父母属于老牌的不守常规者,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当笃信,也包容着女儿的怪癖,认为这是女儿的个性和勇气。简很早就表现出对权威的怀疑,她曾抵制小学推行的保证刷牙活动,并不是反对刷牙这件事,而是反对强制保证,她也因此被学校开除。


简对权威一笑置之,这对反叛者来说是影响一生的有力信念。她生活的斯克兰顿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煤炭之城,但在经济危机时期迅速衰落了。因此在她的作品里,繁荣发展而不是衰落的城市更能激起她对小镇兴衰的理解。


年到芳华,简和同样乐观、拒绝墨守成规的建筑师罗伯特 雅各布斯成婚,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搬到了哈德森大街555号。现在这个地址在某些美国原创思想研究者的眼里,地位不亚于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小木屋。在这个普通的街道上,雅各布斯完成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研究并论证了最重要的命题——城市里多样性的生发。


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地区生发丰富的多样性,四个条件不可或缺: 第一, 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多余两个。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第二, 大多数的阶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 第三 ,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因此在经济效用方面各不相同。这种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 第四 ,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这些人是为什么目的来到这里的。这也包括本地居民的人流也要达到相等的密度。

雅各布斯在本书中称颂非规划的、即兴生长的街道和角落,这为当时主流城市规划叙事贬为过时的贫民窟,会被大尺度公寓楼街区所取代。雅各布斯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超级大街区会隔离居民,剥夺对城市安全与欢乐至关重要的街道眼。她甚至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富裕的街区,你必须雇佣一大帮人来维护安全,而在理想的城市里,本地居民会自觉、无偿地扮演街道安全眼的角色。


在书中有两大核心观点分布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城市是街道 。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神经网络,是积累的智慧。第二,城市多样性和密度互相加强,形成良性循环。街区人越多,商店和社会组织或俱乐部也越多;商店和俱乐部越多,会吸引越多的人前来。


对于这个核心观点,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争论,直至今天。作为后来者,如今又提起这本书。我们应该冷却对于热潮的追求,过滤掉作者人格魅力的光环,摘去她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的转变价值,剥茧抽丝、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分析其观点的正误以及适用性。


可能有人会好奇,明明刚开始还是一副追随者的姿态,怎么一转身俨然一副卸磨杀驴的嘴脸。其实,对于这种和雅各布斯风格截然不同的“冷静”,正是一个后来者对于前辈的尊重,也是一个研究者对于学术的负责,更是对于真正热爱的这方城市的真诚。

启示与借鉴

将雅各布斯的“城市的多样性法则”,即首要功能、短街道、老建筑、高人流密度,套用在美国发展史或者中国本土, 不难发现在这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或者说是水土不服的症状。雅各布斯认为由高密度、短街道所构成的良性循环可以带来多样性,这点不再成立。


美国在过去的15年,纽约上东街区密度保持稳定,新旧建筑共存,公园与街道没有变化。但是上东街区却失去了多家玩具店、杂志店、雪茄店等,多了多家银行、大型药店和法国婴儿服装店。这种变化在城市随处可见,在新压力之下老社区显得无助、尴尬,这一点是雅各布斯十分不愿意面对的。保持街道不变的并不是什么平衡,而是市场力量。有利可图的市场让大部分店铺都会开张,一旦他们赚的钱难以维持生计,就会发生变化,街道就不会保持原来的稳定。


完美证明了自由市场形成的自组织系统的雅各布斯街道,成为了自由市场造成的残酷破坏的完美反映。 有些城市变得面目全非,不是因为背后的力量改变了,恰恰是因为影响的力量没有改变。雅各布斯在日后的不同场合都承认过这一错误,并提出采取复杂的微观分区方式保护多样性免遭自我毁灭。可是这一办法就能釜底抽薪吗?事实证明,过于理想化的城市和现实居住地还存在着很大距离。


反观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出现过美国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只是因为历史进程和政治环境等因素发生了不同的演变。在旧城改造、特色小镇规划、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很多方面,城市的“家长”以及“管家”都应该用城市规划的思维来测评、考量,从而制定出真正合适的战略。

2014年10 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发布,拉开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序幕。 从建设源头控制暴雨影响,使开发地区的条件尽量接近自然水文循环,让城市土地像海绵一样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知易行难,海绵城市建设推行的第三年,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 国外已有很多成熟经验,而适于我国的技术体系、 规范标准和运行模式却尚未完善。 第二, 试点城市中已具规模的老城区占大多数,可供改建的公共空间有限,还涉及原有市政管网的改造,工程难度系数较高。 第三 建设工作可能会影响城市中公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最后, 对于不同城区来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适用范围有差异。原有市政雨水系统仍具价值,其中涉及社会资本、土地资源、部门权责等多方博弈。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路漫漫”, 仍需各方力量“上下而求索”。回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各布斯的观点在时代检验中出现的不完美逐渐暴露。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得以维持原貌的老城区,并非都能从多样性造成的“良性循环”中获益,毕竟影响环境的不单纯是人的活动。


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中,低端产业终将被取代,打破原有的自组平衡,形成多样性的“自我毁灭”。照此看来, 若要维持多样性城市的“自然生长”,必须动用多方面非自然的管控手段才能实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先死后生, 是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信念和决心,是一种对城市美好真相的探寻精神,以及身为城市人对现实变革的使命感。 如今,雅各布斯的热情、批判、果敢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让更多的学者以及年轻人开始觉醒和反思。


多个世纪之余的时间跨度,阻碍不了两代人之间的共鸣。多少次对于雅各布斯本身的崇敬以及超出了对于学术观点的赞同。空有一腔热情和浪漫,以及空有满腹学识,都会让人走进城市规划的死角,雅各布斯一生都在这架天平上寻找一个平衡。


然而,一个思想家的影响力是无法用数据考证的,一个城市艺术家、美学家对于“美好城市”的追求,更是不会局限于生命的告别。 愿有更多的战士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奋力追求并不断贴近城市的真相。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 【加拿大】简 ·雅各布斯

译者:金衡山

版本:译林 出版社 第2版(2006年8月1日)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内容简介


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

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什么构成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而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