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鸡西新闻网  ·  元宵节 | 事关出行!今晚部分公交线路调整 ·  昨天  
滴滴代驾服务订阅平台  ·  限时开启|滴滴代驾司服合作伙伴招募 ·  3 天前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3 天前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观点 | 城市性格是未来区域化竞争的关键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2-02 14:50

正文


内容来源:谁最中国

注:文章有删减


当每个城市的建筑越来越相同时,城市的性格会越来越不同。这是权力和资本唯一无法渗透的一块领域,它是由城市过往的文化、现在的共识、集体的思维所形成的一种城市性格。可以说,一个城市的性格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的市民“从内心中相信什么”的集体共识。


城市性格

未来区域化竞争的关键


如果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城市是因政策、行政法规、资本而驱动,那么未来,真正驱动一个城市再发展和再创新的就是城市性格,这是城市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是城市真正魅力所在,这也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


中国将逐渐进入到一个区域化竞争的时代,行政和政策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而真正彰显竞争威力的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性格。这是一个城市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和群体共识,它是混沌世界的一盏明灯,是一个城市竞争的自驱力。



北  京

一个听从内心声音的城市


城市性格|“识”的内敛

城市气质|包容、多样、分层

商业思维|产业思维


笔者初来北京的理由是“崔健、王朔、北青报”。9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吸引我的有两个地方,北京和深圳,在懵懵懂懂中,好像一个代表文化的自由,一个代表经济的自由,最终笔者选择了北京。白马过隙,转眼间二三十年已经过去, 越来越享受这个城市“包容、多样、分层”,好像什么事物都能在这个城市生根发芽,活得很好 ,甚至都没有人打搅你。


这是一个骨子里崇尚认知的城市, 在它的思维里有一种基因,叫做“布局”,如果说还有一种宗教叫做“权谋”的话,这个城市绝对是它的信徒。 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平等,叫做认知的平等。 你可能与一个权力阶层和财富阶层的人,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若认知的层级接近,你都可能与他结为好友。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贩卖认知的“罗辑思维”和“得到”在这里能生根发芽。


因此, 在这里的创业者无论做什么,都喜欢用“产业思维”进行思考 ,在算法上喜欢布局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产业目标。雷军的小米是产品起家的,到最终也变成产业思维,用投资的方式打造他的产业生态:小米生活馆。


这个城市崇拜“认知”、崇拜“权谋”、尊重“层级” ……, 这逐渐变成这个城市的性格。 如果用一种职业界定这个城市,我想应该是 古代军师 更适合它,权谋很久,费心竭虑,只为决胜时一举击退对方。或许这座城市还有些人,比较守旧,缺乏实干的勇气,难以重新归零……


北京是“空间感最丰富的城市”,可以满足不同的人不同的梦想,它是“第二空间分层最多的城市” ,各个维度经线都可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这也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一书中认为:北京空间分为三层,一层是特殊阶层所在的第一空间,二层是中产阶级所在的第二空间,三层是赤贫者所在的第三空间。)


上  海

一个追求潮流的城市


城市性格|“知”的优越。

城市气质|摩登、快速、同化

商业思维|生活方式思维


上海人把自己称为 “魔都” 不无道理,这是一个有魔性的城市。 我听过许多试图解读城市、试图界定上海的版本:


有人说:“ 上海是一个表面上极其开放的城市,本质上又极其保守的城市 ”;又有人说:“ 上海是中国接受潮流最快的城市,但接受后不会在上海落地生根 ”,这就好像接收都是外来的浮光掠影,而不是自己城市中慢慢长出来的事物。


还有人说,这个城市在四九年以前,受殖民的思想较深,但那时上海汇聚中国最多的文人学者、商界大亨、世家精英……, 这些人是上海的灵魂,可以从“殖民思想”中修正过来,保持上海这个城市生长出来“思想和活性” ,甚至整个江南,都是“上海的江南”。但四九年以后,这批人去了美国、香港、台湾和北京……。


最后还有人说:“ 管理上海的不是上海市长和市委书记,而是那些精明的岳母…… ”,这个人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上海人一般不会在还没有结婚前创业,会在结婚前先做成一个金融行业的、世界500强的高管,然后结婚后偷偷地瞒着岳母创业……


我想说的是,这些界定或许有些道理,但不全面 ,如果用一个职业来界定上海,我想应该是广告和传播 (这方面全国好像上海做的的确不错),接收资讯非常快,看似无所不知,并为这种“知”产生很强的优越感。 但尚未到达“识”的层面,因为“识”需要落地生根、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做回自己、需要心即理。


这个城市很久没有诞生国内著名的公司了,因为许多优秀的人才都去了世界500强企业、去了金融行业。曾经盛大强大到可以兼并腾讯和百度的地步,但是……现在也就携程还能拿得出手,乃至某条出现时,让上海人觉得好像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公司。


这个城市还保持着很强的敏锐,但这种敏锐很多都集中在生活方式上。 如果上海不想被旁边的杭州所超越,可能“生活方式化”是其未来的发展途径,而这方面上海的确有优势。


上海现在需要打破自己的优越感,因为未来不是“外寻”的时代,而是一个“内观”的时代,需要真正需要“回过头来做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不是政府主导的产业,而是城市自我催生的产业), 强化自己的城市性格。 (笔者因为喜欢上海这个城市,希望用比较狠的语言,刺激出上海的狼性来——始终觉得这个城市看似强势,实际性格还是太温和,缺乏那种非我莫属的霸道和不断强化、吞噬的狼性。)


或许这座城市只相信成功时的荣耀,不太相信在追求成功过程时的种种历练和试错(或许,这是一个城市性格中最坚韧不拔的优势)。


深  圳

一个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城市


城市性格|“干”的效率

城市气质|实干、效率、实力

商业思维|产品思维


这是笔者除在北京之外,去的最多的一个城市。从最初给招商银行做形象广告的提案开始,就和这个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这是一个尊重游戏规则的城市,这个规则就是“实力”,就是你是否“做到”。 所以人们愿意为了拥有它,甚至放弃梦想,用“实干”和“效率”更快地拥有它, “发展才是硬道理”已经深入到这个城市骨髓,也变成这个城市的性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