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这些界定或许有些道理,但不全面
,如果用一个职业来界定上海,我想应该是广告和传播
(这方面全国好像上海做的的确不错),接收资讯非常快,看似无所不知,并为这种“知”产生很强的优越感。
但尚未到达“识”的层面,因为“识”需要落地生根、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做回自己、需要心即理。
这个城市很久没有诞生国内著名的公司了,因为许多优秀的人才都去了世界500强企业、去了金融行业。曾经盛大强大到可以兼并腾讯和百度的地步,但是……现在也就携程还能拿得出手,乃至某条出现时,让上海人觉得好像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公司。
这个城市还保持着很强的敏锐,但这种敏锐很多都集中在生活方式上。
如果上海不想被旁边的杭州所超越,可能“生活方式化”是其未来的发展途径,而这方面上海的确有优势。
上海现在需要打破自己的优越感,因为未来不是“外寻”的时代,而是一个“内观”的时代,需要真正需要“回过头来做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不是政府主导的产业,而是城市自我催生的产业),
强化自己的城市性格。
(笔者因为喜欢上海这个城市,希望用比较狠的语言,刺激出上海的狼性来——始终觉得这个城市看似强势,实际性格还是太温和,缺乏那种非我莫属的霸道和不断强化、吞噬的狼性。)
或许这座城市只相信成功时的荣耀,不太相信在追求成功过程时的种种历练和试错(或许,这是一个城市性格中最坚韧不拔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