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技术交流、方法借鉴、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工信  ·  最新解读!事关湖北汽车以旧换新 ·  昨天  
中国市场监管报  ·  最新召回!涉及这些品牌 ·  昨天  
小新说车  ·  新增2座版,还有开孔机盖!小米SU7 ... ·  昨天  
汽车最前线  ·  买车比买iPhone还便宜?补贴完不到1万, ... ·  3 天前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抵押解押上牌过户,全国可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UP前沿论道|完善人居环境规划管理 塑造美丽城市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公众号  ·  · 2024-08-30 19:10

正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4年8月27日下午,“完善人居环境规划管理 塑造美丽城市——2024年第五期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土地科学》《城市规划学刊》《城乡规划》《规划师》等杂志社协办。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李枫副局长线上致辞,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邱衍庆院长主持,特别邀请了杨潇、陈冬、石晓冬、马向明、金云峰、邓堪强、吕传廷、邹兵、李建军等行业专家学者,以及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围绕完善人居环境规划管理,塑造美丽城市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主旨报告和圆桌论道,为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

嘉宾合影

会议致辞

李枫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美丽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以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具体体现。在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中,要发挥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促进城乡共融发展。



主旨报告


面向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园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基于成都的规划探索

杨潇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党委书记、副院长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成都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成都市肩负公园城市首提地的使命担当,近年来系统开展了理论研究、规划探索、实践创新等工作,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杨潇副院长认为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新探索,应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地看待公园和城市的关系,从“城市公园绿地”向“全域生态空间”拓展,突出“生态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让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随后,杨潇副院长结合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麓坊社区公园等规划实践,详细介绍了大尺度郊野公园、核心区滨水公园、人本化社区公园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总结了美丽城市建设的成都经验。


城市更新中塑造绿色文化空间的拓展与管理——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陈冬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分院 院长

作为一座曾经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和众多的“生态疮疤”对徐州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严峻考验。徐州市基于城市山水格局的特点,探索了营山理水、增量提质、开放兼容、转型利用、建章立制五大绿色化转型模式,依托规划实践,城市形象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变。陈冬院长从山水格局营造和生态修复两个板块,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分享了云龙山、故黄河和矿区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以及奎河、九里山不同时期的经验教训,围绕城市更新、生态建设、文化融入、绿色空间塑造总结了徐州经验。

“城乡共融、安全共筑、万物共生”——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空间规划和土地政策实践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党委副书记、院长
城乡结合部是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高度融合的复杂地区,伴随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以两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要空间,在持续推动治理的过程中,组织编制了《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3年-2035年)》。石晓冬院长分享了“二绿”地区规划和土地政策实践有关做法,规划以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为前提,进一步建立“以空间规划框定格局、以土地政策促进实施”的工作体系,围绕城乡共融、安全共筑、万物共生的规划目标,强化跨地域、跨领域的规划融合。在实施层面聚焦规划实施任务,精准匹配实施路径,围绕“增绿+用绿+管绿”三个维度,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平急两用”韧性城市建设以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以定制化土地政策的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美好的规划蓝图逐步转化为现实图景。

广东绿道与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的融合升级与管理路径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广东绿道是在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城市蔓延问题,在一系列探索中形成的理念,通过慢行径与生态空间的结合,把人引入到生态绿地里,激活生态空间。绿道的建设发挥了为市民进入乡野提供入口,使分散式绿地变为分布式绿地,为市民绿色出行和健康运动提供便利条件三大作用。马向明总工程师详细介绍了绿道完善提升的新内涵与形式,包括与南粤古驿道这一线性文化遗产相结合、与万里碧道这一复合型廊道相结合;总结了绿道完善提升呈现出的三个趋势,包括与市民健康需求相结合、与历史文化线路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特征相结合;提出跨部门的协同,既需要高位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落地的技术指引支持。

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多元价值--基于“美丽公园”建设
金云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分实验中心 主任

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更集约及存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金云峰主任提出,开展“美丽系列”的“美丽公园”建设,突出绿色生态与休闲生活等多元价值,重点不仅在于按传统方法编一个覆盖城乡全域的绿地系统规划,而应探索存量更新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下的规划编制及可操作可实施的方法和路径。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应对接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与指引,落实总体规划中的绿地指标,基于绿地及其子系统主导功能有机组合与调控,从关注绿地规模转向绿地多元价值提升路径。如附属绿地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组合优化,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公园+”与“+公园“健全公园体系,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全域化治理,提升服务价值与效能。

圆桌论道



圆桌论道活动现场



邓堪强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


城市“四线”作为传统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内容,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应赋予其新的内涵,要从底线管控向优化人居环境、塑造美丽城市的综合治理工具转变。广州市在“四线”规划引领、划定传导、实施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一是推动“四线”管控向“引领者+守门员”转变;二是推动在蓝图式规划的基础上,向赋予土地等公共政策的治理型规划转变;三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向智慧监测实施体系的转变,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基础设施监测场景,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搭建多个分析应用场景,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智慧监管水平。


吕传廷
原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主任


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已经深深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正在进行体系性的变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要统筹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要素。在这个过程中,要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完善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与人居环境、人居系统的耦合。现阶段已经逐渐完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明晰了未来20-30年的总目标、总战略、总纲领、总框架,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将这些战略、任务转化为三年、五年具体行动和任务清单。规划是制定目标和蓝图,但现在最核心的瓶颈是实施政策不足,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将政策和制度上升为有效、有力的规划管控工具,值得大家思考。


邹兵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总工程师


生态空间的规划,并不是规划生态空间资源本身,而是规划其中人的行为,是对使用生态空间的人的行为的干预。这既包括对人类破坏行为的禁止,也包括对生态保护、修复行为的引导,这就是编制生态单元详细规划的理由。建设空间的资金投入既能创造GDP也能产生税收,而生态空间的投入能创造GDP,但目前难以提供财政收入。生态保护区原住民物业的搬迁补偿标准如何制定等问题值得深入讨论。狭义绿道概念拓展为广义绿道后,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等在管理边界清晰、责任明晰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同和融合。新的公园体系包括公园和类公园,公园绿地指标的计算要基于可到达、可共享、可使用等实际功能,不应机械地计入建设用地指标。公园城市更要关注生态产品的提供,满足人民的生态福祉需求。


李建军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立足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严格管控底线。无论是谋求高质量发展还是划定底线,都必须科学认识这个地区的空间和资源禀赋,才能因地制宜地确定地区价值取向,编制与其相适应、相符合的规划。同时,提升城市韧性要求规划师能准确识别灾害风险,要在科学认识风险的前提下,准确做出规划安排或者规划管控。此外,规划价值观念和人的行为活动、生活需求密切关联,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国土空间及资源的认识和使用也不能一成不变,规划方案要留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新认识和新需求。最后,部门职权不同,对相同目标有不同的理解,要从全域的视角进行思考,推动跨界协调、跨部门协调,推动公私合作。



活动总结



徐小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副主任


围绕美丽城市建设的主题,深刻体会到规划不仅是底线守护,也是空间优化,还是价值的挖掘和重塑。城市的本质就是回应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交流加深了我们对规划、对城市、对生活的理解,也对未来探索的方向和重点以及奋斗的目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UP前沿论道是一条很好的沟通渠道,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议题,开展主题前沿论道,加深对主题的感悟,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交流意义重大,这样的活动我们也将持续开展。非常感谢参加论坛的所有嘉宾和各位同仁,感谢一起筹办本次活动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土地科学》《城市规划学刊》《城乡规划》《规划师》等杂志社,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未来的UP前沿论道活动,与全国同行一起探讨和共同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