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疫情三年,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作为抗疫主力军,始终冲在最前线。数以亿计的核酸检测,背后是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寒冬酷暑,防护服下汗水湿透衣衫,双手被橡胶手套闷得发白、起皱。
设备设施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超半数公立医院为采购抗疫设备、试剂以及开展核酸检测垫付了巨额资金。
以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为例,在疫情高峰时,每日核酸检测量高达数万例,仅核酸检测试剂采购一项,每月垫付资金就超百万元。加上为扩充重症病房紧急购置的 ECMO、有创呼吸机等高端设备,资金缺口迅速扩大到数千万元。
然而,疫情渐缓,医院诊疗回归日常,这些在战时紧急购置的设备、垫付的核酸检测费用,却成了沉甸甸的 “包袱”,压得医院有些喘不过气。
不少地方医院因此拖欠货款,陷入债务纠纷。2023年,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生产商同公立医院、第三方实验室对簿公堂的新闻屡见不鲜。
2023年,海王生物起诉 8 家公立医院和疾控中心催款,涉案金额累计超 3.12 亿元,最高单笔拖欠款项达 7000 万元。
这些医院也并非恶意拖欠,实在是疫情冲击下,资金链断裂,入不敷出。
2023年下半年,国务院还接连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整治政府部门、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账款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拖欠账款,涉及失信行为将首次被纳入失信惩戒!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乱象背后是医院沉重的经济压力,亟待纾解。
好在,黑暗中终现曙光!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 2025 年第 1 期《党建》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
“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推动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政策。”雷海潮称。
具体而言,要稳妥化解长期债务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垫付设备设施购置和核酸检测等费用,减轻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压力。
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已经正视公立医院在疫情期间背负的沉重债务,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各地政府有望依据政策指示,统筹财政资金,对医院垫付费用进行合理补偿。
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于医院而言,资金回笼能保障医院轻装上阵,为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
医护人员也能松口气,减轻了债务压力,绩效、工资才能有保障,工作积极性自然高涨。
根据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自2009年至今,公立医院负债总额不断增长。2009年我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3687.2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2%;到2021年,公立医院负债总额增至19150.69亿元,增长419.37%,资产负债率达45.10%。
部分省份数据显示,公立医院存在利用长期借款弥补短期运营资金不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