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外贸中帮忙处理客户问题的情况,强调了在风控的重要性,介绍了欧盟对产品认证和安全性的严格要求,以及在外贸工作中遵循规则的重要性。文章还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了在工作中注意风控的重要性,提醒外贸人员要按照规则操作,做好风控。
遵循标准作业流程,避免违规操作带来的问题。
我们发现,很多外贸小伙伴经常会热心给客户处理问题,给客户帮忙解决麻烦,甚至超出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范畴。
这是好事么?
大多数情况下是的,可以增进跟客户的私人交情,让客户感觉到,我们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供应商,还是他的朋友、生意伙伴。
为什么说
“大多数情况下”
?
因为这里要强调的是红线,是边界,并非“帮忙”就可以无底线和无止境,大前提应该是
风控
。
或者说得再直接一些,
我们不能好心办坏事
,更不能因为要给别人帮忙,从而增加自己的订单风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曾经跟一个深圳的工厂老板开玩笑,我当时说道,“大部分的外贸企业,对于新客户都是无比警惕,都会特别注意各个流程,操作上中规中矩,生怕犯错,生怕上当,生怕蒙受各种损失。
反之,对于老客户则变得无比放松,无比宽容,白纸黑字的订单都可以随意修改条款,都可以不按照流程违规操作,
结果就常常在老客户身上暴雷
”。
他完全同意,当场表示,他们公司就是这么个
反面案例
。
他们有流程,有规则,每个步骤都要授权,都要上级批复,他作为创始人,认为这种细致管理不容易出问题,能尽可能做好风控。
可不幸的是,新人严格遵守各种规定,恰恰是老业务员,那些工作多年的业务主管,一个个都变成了老油条,自以为是,
用经验主义去套用在工作上
,随心所欲给客户开后门、开绿灯,然后出事后,只知道把责任推卸给客户。
碰到这样的情况,不能感叹为之奈何,而是要真正找到原因,去弥补这些漏洞和问题。
听之任之,认为这是个案,是偶然性事件,那不好意思,这类事情以后一定还会继续发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给你的公司重重一击。
欧盟对于各种产品的认证、资质的审核、原料和化学物质的安全性等方面,有着
无比苛刻的要求
。
这一点,相信做欧洲订单的外贸朋友们,都会深有感触。
可欧盟是第一天就能设想到这些问题么?
都能防范于未然,制定一个个复杂的指令?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曾经在 BV 的香港分公司参加过一个会议,当时一个法国的高级工程师专门提到,
欧盟这些规则和指令的来源,其实是一次次事故。
因为发生了事故,找到了问题,或者因为科技的突破,发现了某个潜在的隐患,就会专门研究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来
规范产品和安全性
。
比如 PAHS,中文叫“多环芳烃”,原先欧盟的指令中并没有对于这个化学物质的测试,仅仅在橡胶轮胎中发现了这个物质,也没有复杂的指令来进行明确用量和相关限制。
后来通过一次偶然事件,一个欧洲工程师发现了工具的橡胶手柄中一旦带有这个物质,使用工具过后,手掌上会有荧光反应。
而且,科学家们开始发现,PAHS 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还对于肝脏和肾脏会产生影响。
因为有了这次偶然发现,欧盟才出台了相应的规则,明确了 PAHS 这种化学物质在产品中的剂量限制。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经过长年累月的一次次的事故,包括偶发性事件,才有了一次次完善法律和相关指令的前提。
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的波折和意外。
也正因为如此,门槛的提高,要求的增加,才让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让消费者信赖。
而我们的工作中也是如此。
风控的红线,也就是
边界感
,是一定一定要注意的,绝对不能随意违规操作。
否则,还要合同何用?就失去了意义。
一个老学员给我留言,说她给荷兰客户出了一批货,整整一个 40 英尺高柜的自行车。
而货到了鹿特丹后,客户因为经济问题,迟迟没有清关,一直等到了滞港费累积成为天价,货物最后被海关拍卖的告终。
她跟我说这个事情,是来求助的。她说船公司来索赔,因为她是供应商,是提单上的 shipper 。
船公司没有从客户这边收到运费,自然会起诉她这个供应商。
她非常担心,需要赔付运费,甚至一系列在目的港产生的相关费用。
我当时很好奇,随口问了句,合同约定的贸易术语是什么?是 DAP ?还是 CIF ?货款收到了多少?
我本以为,客户经济状况有问题,可能付不了余款,加上船公司来找麻烦,估计这个订单会有不小的损失。
可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她说贸易术语是 FOB ,而且她一出货就凭借提单复印件,从客户这边收齐了所有款项。
换言之,这个订单其实跟她并没有关系,而且她还没有任何损失。
很显然,FOB 的贸易术语,这已经是外贸人的基本常识了,free on board,也就是装运港船上交货。
这种情况下,货上船后,其实跟 shipper(也就是供应商)没有任何关系了,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
海运也好,到欧洲后的内陆运输,包括进口清关的手续,都是买方要做的事情。凭什么找卖方索赔?
我觉得很难理解,反复打探后,她才遮遮掩掩告诉我,
她给客户“帮了忙”
。
因为客户不熟悉进口流程,所以她好心推荐了货代。
而客户跟中国的货代打交道不方便,她又“好心”给客户联系和安排货代来操作一系列的运输事宜……
这下我看明白了,表面上,合同签署的是 FOB ,是客户跟货代发生业务往来。
可实际上,她把这些责任都揽上身,跟货代和船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并非客户,而是她。
现在运费客户不付,那船公司和货代自然找她索赔。
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我介绍了一个专业的律师给她,协助她来应付后面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者诉讼。
但是根据律师的分析,已经手上现有的证据和资料,
律师表示打赢官司的概率非常渺茫。
只有一声长叹。
之所以把这个不怎么愉快的案例写出来
,是希望能够给大家敲一下警钟。
客户需要你帮助,可以,但是要明确,这里面的操作,要按照规则来做,按照流程来走。
既然做的是 FOB ,那就是客户安排和联系货代,用客户的指定货代。
如果客户没有熟悉的货代,要我们推荐的,我们可以介绍熟悉且专业的货代给客户,但是所有的沟通和协调,报价和相关操作,都是客户跟货代之间直接沟通,
我们不应该参与,这就是规矩。
如果违规,不管你的初衷如何,在法律上,就变得站不住脚,一旦出了问题,一系列连带问题都会对自己不利。
我一直强调,外贸人要
做好风控
,
要有风险意识
,要
做好标准作业流
程
。
但现实中总有无数朋友当成耳边风,觉得没问题,可以随心所欲去处理去应对。
那还要什么管理?要什么流程?
好心,往往会办坏事。
如果你不想有糟糕的结果,不想自己承担违规操作带来的问题,请记住,
一切按照流程办事,随时做好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