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菲的理想
我是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 个人成长教练。与我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是一个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公号,欢迎你的到来,期待与你的共同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二十一日 ·  18 小时前  
设计诗designer  ·  Nice Projects丨经典而优雅 ·  18 小时前  
设计诗designer  ·  Nice Projects丨经典而优雅 ·  18 小时前  
广东疾控  ·  超市里十块一斤的火锅肉丸,能吃吗?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艾菲的理想

比勤奋更重要的深度思考力,如何获得?

艾菲的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3-20 12:33

正文


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理想主创团

321 篇原创文章

标签:深度思考



在5年前出版的《直击本质》这本书里,我对“本质”一词下了个定义。


什么是本质?


本质说的是这样三件事: 事物的根本属性 问题的发生根源 ,以及 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所以, 看透本质,就意味着能够看透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发生根源,以及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后来,我在书里对寻找每一类本质的方法都做了详细介绍。


今天,我会跟大家介绍另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找到本质的方法。


01



这,就是“ 否定再否定思考法 ”。


在此,我会以寻找事物根本属性这个“本质”举例说明。


当需要找到事物的根本属性,也就是给事物下定义时,我通常先会在头脑中做出一个快速回答,给出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本身是否正确、是否全面并不重要,而这个迅速给出的答案只是我深入思考的起点。


而这个起点,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就会对这个答案进行第一次的“否定”。


这个否定,并不是像“你刚刚的回答错了”这种随意的否定,这种否定是没价值的,无益于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反,这个否定是要帮助我们想办法去找出与之前答案相反的或例外的例子,从而否定原来的回答,并根据这种否定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并最终逼近最终的正确答案。


比如,当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下了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随后,另一位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拎着一只拔光了毛的鸡给他,问道:“这就是你说的人吗?”


被拔了毛的鸡,当然不等同于人,于是这个思考的结论就被否定了。


然而,对于这个结论的否定绝非思考的目的,思考的目的是要通过否定去对之前的思考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如何调整呢?


调整的思路是这样的:


思路一: 如果之前思考得出结论的大致方向没有错误,那就顺着它继续调整;如果之前 思考得出结论的 大致方向已经错误,那就需要重新思考其他方向。


思路二: 对之前思考得出的结论,其中哪些部分可能是错误的,哪些部分可能是正确的。


比如:柏拉图对于人的思考,他的思考结论有对有错。


其中“人是......的动物”,是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因为人的确是一种动物,但人的确又与其他动物不一样,那么究竟不一样在哪儿呢?


柏拉图对此的思考是,“人是没有羽毛的......”。


这个就是浮于表面了,所以被第欧根尼嘲笑,可见“没有羽毛”这种浮于表面的区别就是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去思考人与动物之间更深刻、更具有决定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在“起点”之上进行调整的思考路径。


基于这个思路,亚里士多德重新思考了“人”的定义,并最终给“人”下了一个比较接近本质的定义,即“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


他们的整个思路路径,我当然没有看到,这是我通过“元认知”推理出来的。


同理,思考的时候,你可以在第一层否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思考并给出答案,从而回应第一层否定。

然后,继续对第二层思考进行否定,以第二层的否定为基础再进行第三层思考......


在用这种“否定再否定思考法”大约3-4次后,对一个事物根本属性的思考就会比较深入,也就比较接近本质了。



02



比如:当我们思考什么是勇气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思考。


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勇气?”


然后,我迅速给出一个答案,也是大多数人的直觉 - “勇气是不害怕”,这是我在第一层思考后想到的答案。


恰好,那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说两个孩子在27楼楼顶缝隙玩立定跳远。


于是,这个新闻就给我带来了一次否定:“既然勇气是不害怕,那么这两个孩子算是拥有勇气吗?”


显然不是。


因为这两个孩子对自己面对的危险一无所知,他们当然不会觉得害怕,这自然也就谈不上勇气。


于是,我对之前给出的关于勇气答案进行了修改: “勇气是在充分知晓风险、不确定性与困难后,在担忧与恐惧的影响之下依然不惧的做出选择与行动。”


这是我在第一次否定后,给出的第二层答案。


然而,这就够了吗?



0 3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资治通鉴》里的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名叫李广,在很多人心里,他是一位极其勇敢的大将,人称“飞将军”。


但是,他一直封不了候,而且最终还因羞愧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


因为他在作战的时候,既没有队伍的划分,也不做排兵布阵,宿营的时候就像游牧部落一样,逐水草而居,将士们人人自便,怎么舒服怎么来,也不击刁斗(一种有柄的铜锅,白天可以用于做饭,晚上敲击警戒)。


总得来说,就是他在管理军队的时候,丝毫没有规矩、制度和原则。


当然,他能够被称为“飞将军”,是因为他具有超级强大的个人能力,非常敢于冲锋陷阵,因此看起来极其勇敢。


但其实,在他的一生中却经历了全军覆没、被俘、逃回、被贬为庶人,重新启用但不能立功等种种耻辱,最终选择了羞愧自杀。


“飞将军”李广,如果用我刚才给出的定义来看,显然是个很有勇气的人,可就是这种“勇气”,让他一次次的陷入险境。


可见,这不是真正的勇气,相反,它是一种不计后果,没有做出全面考虑的“勇气”,我们常称之为“匹夫之勇”,或是“愚勇”,它带来的结果注定惨烈。


因为这个真实故事,我再次否定了之前关于勇敢的定义。


然后,我对答案进行了又一次的修改: 勇气是在充分知晓风险、不确定性与困难后, 拥有清醒的头脑与理性, 并在担忧与恐惧的影响之下依然不惧的做出选择与行动。”


这是我给出的关于勇气的第三层答案。



04



这时,我感觉对于勇气的理解应该差不多了,可是没过多久,我恰好看到一篇屠格涅夫写的故事。


大风把一只未出窝的小麻雀吹落在地下,正好落在一条猎狗的前面, 猎狗面向小麻雀走去。


突然从树上落下一只黑颈项的老麻雀,落在猎狗的口边。它一面哀鸣,一面向猎狗张着嘴巴和牙齿冲撞。


它要救它的雏鸟,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来阻挡灾难。它全身震颤着,冲向猎狗的嘴巴。冲了一回又一回,终于倒毙在地,牺牲了它的性命。


老麻雀知道风险吗?


很明显知道,老麻雀拥有勇气吗?


确定无疑,我会说它拥有勇气。


那么,第三层否定就来了:李广的勇气与老麻雀的勇气到底有何不同?


他们看起来都缺乏理性,因为他们的行为都很可能会为他们自己招致灭顶之灾。


思考后我发现,老麻雀有一个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因为它没有其他办法了。


而李广却没有,他可以在每次打仗时采取更有制度、周密计划、深思熟虑后的行动,从而提高胜算和赢率。


这时,我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勇气并不都是必须理性的,它也有超越理性的一面,可以说,勇气是既理性又超越理性的。


而超越理性的那个部分,则是受到内心某种指引,让人不得不如此的力量。


对老麻雀来说,指引它超越理性的部分就是爱。


在后来的思考中,我发现,能够指引人们超越理性获得勇气的,不仅是爱,还有责任,以及理想、愿景、使命。


面对病毒,面对灾难,谁不感到害怕?


医护人员在疫情最严重时奔赴一线,解放军战士在重大灾难时奔赴一线。正是身为医生和军人的责任,让人可以超越这份害怕,获得勇气去面对病毒面对灾难。


除了责任,还有什么能够让人实现超越,获得勇气?


还有就是, 理想、愿景、使命


事实上, 我完全可能选择一条路,在理性的计算里它一条利益都没有,全是弊,但是我却是我的理想、愿景,或使命,所以,我也会勇敢的走了下去。


所以,爱、责任、理想、愿景、使命,都是能让我们获得勇气的事。


通过这样一层层的思考,最终我对之前结论进行了调整,并最终给出了关于勇气的根本属性(三个本质之一)的描述:


勇气,是当一个人充分知晓他所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困难、痛苦时,在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后,即便感到害怕,但来自其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仍在指引着他超越这些害怕和恐惧,并最终做出选择与行动的力量。


当然,作为一个定义,这句话有些过长,但没关系,你还可以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简化处理,比如: 勇气,是当知晓面前的不确定与风险后,在一定的理性思考后,最终超越自己的恐惧并向前走的力量。


这就是用“否定再否定思考法”层层深入,并直击本质的具体运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