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为产品“铸魂”
最近的文章中,我几次聊到人设这个话题。
人设是为了达成目的,选择的一种“行为模式”。
就好像明星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围绕这个目的,他们的行为模式可能是深情但不正经,还可能是雅痞暖男。
——
年前,张小龙演讲中的一段话,让我对于人设的思考又加深了几分——
请注意,龙哥这里用到的词是“强加”。
我突然意识到——
“塑造人设”这件事,很多时候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人设对于产品至关重要,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
提到褚橙,没人关心它的营养成分、含糖量……
打动我们的,是褚时健的
人生起落和精神传承。
很多特斯拉的拥趸,可能并不在意一些参数,他们希望像埃隆·马斯克那样,追寻极致、探索未来。
所以,一场产品发布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换个角度思考,
发布会是为了借助演讲者,让产品拥有人设,并让观众接受。
▽▽▽
来看一个例子。
在我看来,连续 4 年的罗辑思维跨年演讲,就是非常高明的“发布会”。
罗振宇希望“得到” App 更加深入人心,但他肯定不会打开 App 跟你介绍课程门类、亮点……那样有点 low。
对得到 App 的产品介绍,都是通过塑造罗胖的人设完成的。
你可能有印象,他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移动支付的出现,使得餐馆建立了信用体系,于是餐饮业成为资本台面上的大玩家。
他站在观众立场提出疑问、启发思考,链接到了权威人士给出解答,还号召行动,建议关注接下来 5G 的机会。
这些都是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释放出的人设信号,这些与得到 App 的功能和属性也完全吻合。
为什么我们喜欢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说人设很重要?
因为发布会
人设,就是你的产品本身。
那怎样确立一个产品的人设呢?
共情,感其所感、想其所想
让观众接受我们的人设,前提是
先与他们充分共情、打通彼此的心灵世界。
为什么我们觉得有些发布会“不说人话”?
如果你真的懂观众,肯定不难发现他们认可自己人、喜欢生动的论述、不喜欢听大道理。
与之对应的,有三个建议——统一立场、情绪充沛、善用故事。
▽▽▽
1、统一立场
与观众共情,最重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
构思内容的时候,别忘了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
观众为什么要听我讲?这些内容跟观众的关系是什么?
去年 12 月份,雷军火力全开剑指华为荣耀,围观群众都觉得小米突然能打了。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上面这篇文章。
“你是谁”不重要,“为了谁”最重要……
你能不能打、怼不怼谁观众根本不在乎,除非是你为了他打、为了他怼。
小米明显是尝到了甜头,小米 9 发布会打出来的口号就是“为你而战”。
所以
一场精彩的发布会,要先从 Why(为什么而做)切入,这个 Why 还要与观众立场统一。
然后再讲 How
(怎么做到的)
和 What
(做到了什么)
。
▽▽▽
2、情绪充沛
既然是”共情“,当然要带入情绪。
一场发布会的基调,应该提前确定,
然后,把所有内容用这个情绪基调表达出来。
这里必须划重点——
情绪和内容,是可以分开的,而且要先策划情绪,再策划内容。
——
老规矩,我们看个例子——
CAS · 中国演讲好声音是一个演讲学习组织,我担任领衔教官,而我媳妇是主持人。
每次课程开始之前,她都要先跟同学们介绍课堂的规矩,比如上交手机、迟到发红包、每天晚上安排登台 PK 等等……
如果照本宣科的把这些规则讲出来,也未免太无趣了,所以她是这么说的:
距离你成为一名演讲高手,还需要多久?答案是 72 小时。
而 CAS 会为你扫除三个障碍——
一是会打扰我们的手机……
二是不规范的时间管理……
三是羞于启齿的表达习惯……
这样一来,就把培训规则与传递信心的情绪结合了起来。
回想你见过的善于表达的人,
他们的能说会道,其实就是为“内容”披上了“情绪”的外衣。
——
一场发布会,能将情绪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才会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让内容饱含情绪,还有几个方法,分别是
建立坐标、成为第一、价值转换
。
发布会领域的祖师爷乔布斯,在 2007 年那场震惊世界的 iPhone 发布会的开场,将这 3 个方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不妨感受下——
更多案例,还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
3、讲述故事
没人愿意听大道理,而故事却能绕开理性的防御,直抵内心,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能让观众记住的发布会,一定有精彩的故事。
当我们希望传递价值观的时候,甚至没有其他任何方法,只有用故事。
至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我曾用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过
——
雷军在小米上市前的发布会上,讲了一个故事,从少年时代的梦想到小米公司的使命,这就是非常好的商业故事。
那怎样找到具有商业价值的故事?我试着再给你一点启发。
下面这个企业成长模型来自《 5 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刘润老师,用来表示企业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段。
每个阶段,都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商业故事——
总之,只有当你与观众充分共情之后,观众才会愿意去听你的观点。
一场精彩的发布会,有情有理才能让人信服和认同,接下来需要搞定的是逻辑和结构。
结构,产品不同,预期不同
内容的逻辑和结构是由什么确定的?
最重要的是迎合观众的预期,我们要建立预期,并回应他的预期。
换句话说就是,释放我们的信号,然后投其所好
。
一场产品发布会,讲清楚产品解决的痛点是重中之重,但
切入痛点的方式,决定了发布会的调性。
——
有些发布会的雷声大雨点小,可能恰恰是因为切入点找错了。
如果你认为你发布的产品,是一款
革命性、颠覆式的产品。
我想,在开发布会之前,你肯定忍不住已经把牛吹出去了。
这时观众的期待会很高,切记,千万别一上来就说产品的痛点,很容易凉……
老罗发布 TNT 时起了个高调,然后开始讲为什么语音输入需要借助手指头……接下来整段垮掉……
发布颠覆型产品的正确做法是——先展示产品的全貌。
当然,前提是这个产品要真的很颠覆,而不是你的自嗨。
如果你看了刚才文章里乔帮主发布 iPhone 的视频,你会发现他就是从描述全貌开始的。
如果他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发布一款去掉了键盘的手机……
怎么样?是不是弱爆了?
痛点引入,很容易把一款非常爆炸的产品说得小了。
举个更极端的例子:如果为世界第一辆汽车开一场发布会……
那还“说”什么痛点?
直接拉出来跑两圈嘛,直观多了!
▽▽▽
只有那些改良型产品发布会,适合从场景和痛点引入话题。
这样的发布会,占绝大多数。
可能你觉得不够劲爆不够 high,我的经验告诉我,
改良型产品发布会适合在结尾发力——做好总结和升华。
小米发布了一款电视,遥控器能实现语音点播,他告诉你——为老人和孩子买一台听得懂话的电视;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 · 马斯克说,特斯拉用电做能源,是为了让世界的能源可持续发展;
90 年代末,“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让牛奶迅速普及……
总之,要把低维度需求,升级成高维度需求。
这在改良型产品发布会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发布会的转化效果。
这个话题我也写过,欢迎顺手补补课——
▽▽▽
最后一类,普遍型产品的发布会。
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产品你很容易理解,甚至是司空见惯的,还要开发布会吗?
别管这个产品多普遍、多好懂,开个发布会都是有必要的,但重点不在产品,而在“人”。
——
我在 CAS 认识了一个小姐姐,她想做一款类似今日头条的电竞 App ,面对投资人时,她是这么说的。
一毕业,我就想做个大系统,拉着一个技术合伙人开始创业。一年花掉了之前赚到的 100 多万,什么都没做出来;第二年借了家里 100 多万,还是打了水漂……
第三年,出于愧疚,我把自己嫁给了那位合伙人,万万没想到人生自此开挂,不但家里帮忙凑够了经费,还做成了独步全国的广告投放系统。
又过了一年,回本,几年后赚了一个亿……
在刚刚这个例子中,投资人会通过这个女孩的故事,看到这个她的天赋和坚韧。
如果你的产品不稀奇,一定要把重点放在“人设”和“故事”上。
观众对司空见惯的产品的期待,一定是“你是谁”、“为什么是你”。
——
小结一下——
颠覆型产品先看全貌,改良型产品直击场景,普遍型产品从人着眼。
总之,结构的重点在于塑造和回应预期,不同的产品类型,我们要有不同的策略侧重,有情也要有理。
场域,所谓的 hold 住全场
怎样把发布会装入一个合适的场域?
场地对于发布会有哪些影响?
我分享几个观察和思考。
▽▽▽
1、先构思内容还是先定场地?
场地直接影响内容构思的方向,建议先定场地,至少要对规模大概有数。
不要觉得场地只跟 PPT 尺寸有关系,场地大小、封闭与否……直接影响发布会的气质。
还有,
建议情绪调性确定之后,再动手做物料和 PPT 设计。
否则海报、展架、背景墙……有可能与主基调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