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募资来源就是分为这几类,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和母基金,企业又可以分为国企、私企、上市公司,不同资金来源对投向、投资期限、退出实际上都有不同的影响。
1、金融机构募资
这几年针对募资的政策在不断变化,最明显的是来自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银监会2017年上半年组织全国银行业集中进行市场乱象整治工作,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对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廉政风险、监管行为、内外勾结违法、非法金融活动等十大方面进行整治,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一是强化法人治理、资金运用、产品管理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对重点公司实施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对恶意扰乱市场秩序、违规运用保险资金、背离万能险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坚决查处,决不手软。三是健全和完善监管制度,督促保险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业务结构,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去年我们公司主要投上市公司的定增,当时很多情况下有大股东做保底,加杠杆的时候最少做到1:1;还有一些机构做的更大一点,可以做到1:3,甚至1:4,1:3来自于所谓的夹层,通过信托再通过银行再来加一次,杠杆相对来讲比较高。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新上任讲话之后,很多银行就开始检查清理表外业务的投资,像理财产品等。今年3月底4月初的时候,再去银行谈这个业务就蛮难谈的,顶多给你一个1:1能放出来就不错了,相对而言从周期上也延长了一点。资金成本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资金成本在3-4月之前的话可以达到百分之六点几出头,到了现在的话,成本提高了一个点,对于做杠杆的话很明显影响非常大,如果是7.5的话,资金进去根本就不赚钱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亏,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加杠杆等于没有任何意义。
这两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资金方和第三方,原来更多的是单纯的资金方,一般不会参与管理资本,但是现在来看,资金方越来越希望成为决策者,机构资金方更愿意成为控股。我在3月份的时候去一个比较偏远的城市和当地的一家国企谈募资合作,对方希望参与GP来合作,但是GP公司的财务控制和决策控制者是由他们来,也就是说实际上管理公司GP当中真正的实际控制人是这家国企。这也反应出很多投资者资金方是希望往后端走,一方面是把控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投资过程中他自己有一个所属业务。
另一方面很多三方机构更多的时候自己直接去投资,成为自己的一块投资业务。像“诺亚财富”和“钜派投资”,他们很多属于直接投资,不是通过机构去投资,有的情况下在机构中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对收益分配有更大的范围需求,比如管理费而言, 2%的管理费里三方机构至少要1%,有的甚至要1.5%,这种情况下对于PE机构来讲管理费空间已经被压缩的非常小了,实际上也反映了所谓金融去中介化的趋势,谁靠资金方越近,谁的话语权越大,管理方地位弱化。
2、企业募资
我们也可以看看企业募集资金来源,一般来源包括国企、私企和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有些可以分为私企,但是上市公司跟私企还不一样,相对而言上市公司有一个优势,因为它的上市和名声信用,可以通过定增、银行借贷,可以缩小点融资成本,比私企成本要便宜一点。更便宜的要属大的国企,大的国企他们的资金成本是银行基准利率不达八成甚至更低。国企这两年参与PE投资的比例非常高,一个方面是本身他融资渠道非常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融资成本非常低。这就促使很多国企有这种冲动,利用这种优势去做PE投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产业引导基金,各个地方大的产业引导基金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个亿的,架构基本就是地方政府一部分、国企一部分、其余的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就上市公司而言,资金一部分来自于金融机构,一部分来自于上市公司定增,大家都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债融资掐的还是蛮严的,对于去向、规模,去年下半年开始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的金额比例、还有结构做了一个重新的规定。对于现在这种情况,融资、再融资基本上难度比原来加大。
3、PE行业募资数据走势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以下数据来源于证监会的公告。2016年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是分开的,到了今年,整个数据就合到一起,我们来看每个月新增的私募股权产品数量,2016年7月是一个最高峰,后面逐渐走低,特别是2017年2月是494个,然后3月份又反弹到1327个,整体而言还是有一点下降,详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