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续写了两篇:
21条对男性公平么?
怎么防范别人通过婚姻骗财?
一直有人问我这么个问题,站在月收入3K的男性角度,该怎么想呢?
我的答案很简单,预期这个东西,它本就是环境形成的,当环境变了,预期本身就会变。
你之所以当下觉得别扭,实际上是我之前说过的那个问题,你根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80年代的时候你看摆摊怎么看怎么别扭,今天你怎么看都不别扭。
说明什么?
说明多数人他就是别扭着,别扭着,他就被别过来了。
就这点事儿。
我们在起步的阶段,就像乘风踏浪里面演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生产是最重要的。
压抑消费,克制欲望,抓生产是最重要的。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特别能忍?睡地板,每天加班,一个月一天都不休息?
什么情况下?
当他的自我认知接近朱元璋的时候,他就是这样。
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他的想法就是我这一辈子把万世的事情都做完,以后的子孙们啥也不用干。
你看
乘风踏浪里面阿西他妈,那个老太太,成天夜里不睡觉,蹬缝纫机,她就这么想的。
我把活儿都干了,我孙子就不用干了。
如果她知道自己没有孙子,她会不会这么努力?不会的。
那老太太早就出门旅游去了。
好,几十年过去了,大家的预期没有变,都还攒着一股子劲,像白杨树一样,齐刷刷向上。
可是我问你,环境呢?
环境已经变了。
乘风踏浪那个年代,连泳裤都没有,大家想要买泳裤,没有人生产,所以要加班。今天缺泳裤么?
今天缺大家好么。
大家都去熬夜加班蹬缝纫机,谁负责游泳?谁负责买泳裤?
都熬夜,都加班,都生产泳裤,等着谁去穿?等着孙子去穿么?
没人下水游泳,泳裤就会滞销,泳裤滞销,单件的利润就会下降。
以前生产一条泳裤能挣一块钱,现在只能挣一分钱。
都这么一分一分地攒,干嘛?娶媳妇?攒够50万彩礼,买个越南媳妇?
回头50万你交了,结果越南媳妇待了一周,就成了行走的50万,人家回越南去了。
没有给你留下孙子,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懂了么?
你指望极少数婚骗能拉动消费么?能么?人家从很多人家那里骗到钱,回头都润了。
谁受益?我就问你,自己家的商人,谁能得到好处?
谁都不能。
可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大家发现,这么干并不划算,就会怎么样?
就会花钱了。
你一个月3000块能干啥?能娶媳妇么?不能。
但是你可以买点卤菜,喝个小酒,这日子美不美?
太美了。
你美,那些开卤菜店的小店主,人家也美,他们雇的店员,也美,那些养猪的养牛的,也美。
大家都很美
,这日子红红火火
。
你走遍全世界的发达国家,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尽量让大家都把日子过好,过美,这不意味着许诺每个人一个朱元璋的梦。
如果你月收入3000块,非要每天想着自己家里有王位要继承,即便找不到情投意合的,也一定要买个媳妇。
那你让我怎么评价呢?
那种买媳妇的行为发生在什么环境下?发生在王族里面。
这叫做联姻联戚。
这种和我们老百姓,有关系么?没有,在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里,和老百姓都没有关系。
十一年前,我曾经在机场,和一个前同事搭乘了一辆出租车,他是某甲方集团下属上市子公司的董事长,工作的缘故,他手底下有很多艺人,比如主持人什么的。
他当年已经40多了,我那会儿还年轻,就跟他开玩笑,你当年咋想的,为啥娶了嫂子这个普通的女人(他媳妇在集团总部上班,相貌很一般),当初你结婚前也是那家下属上市公司的高管了,为啥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娶个女明星或者女主持人什么的。
他就讲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他是甲方下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拿工资的,又不是真的老板。
如果他当年娶了什么女明星,女主持人,很难不犯错误。
大家的收入结构,消费习惯,完全不一样,又没啥感情基础,你说这日子咋过得长久?
人家图他什么?无非图他的资源,那么他岂能不犯错?
他是娶媳妇,不是买媳妇
,所以他要娶的是不图房子不图车不图自己工作职务资源的普通女人。
否则他自己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就陷入泥淖了。
他又不是身家100个小目标以上的富豪,他只是一个年薪百万的工薪阶层。
为什么非要去买一段婚姻呢?
买得来婚姻,买不来感情,你hold不住的。
无论月入3000的保安,还是年入百万的甲方下属上市公司董事长,都是打工人。
你不能脱离感情,用买的方式试图进入婚姻。
那种用买的方式进行婚姻的是什么人?
是古代的豪门。
人家是日本的大名,手里有军队一万人,如果悔婚,他的手下就杀过去了。
你呢?你有什么?
你有一万个兄弟陪你杀到人家的越南娘家去么?
你啥也没有啊,拜托。你真杀去越南,彩礼没要回来,腰子还留下一副。
我讲的这个话真的是掏心掏肺,就像当年那个前同事,人家也掏心掏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