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上经常出现暴雷的股票,有因为资金链断裂的,有业绩暴跌的,有垃圾股,也有“白马”股,有因为大小非大幅减持的,也有因为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总之是人从雷中走哪能不踩雷,不乏有的投资者是一路连环雷被炸的体无完肤。那么,投资者究竟有没有办法避免踩雷呢?答案是,可以降低踩雷的概率但是完全避免是不太可能的。连股神巴菲特曾经也踩过雷——著名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家公司最初是一家纺织企业,巴菲特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的。本来巴菲特是想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卖出,但是一直没有人接手,最终巴菲特不得不将其改造为保险公司。巴菲特处理纺织业务的设备时不得不以废铁的价格卖出。
但是,在探讨防雷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雷”的定义。我们常说的踩雷是有2方面的含义,严格定义的踩雷是持有的公司业绩发生了预期之外的恶化。广义上来说的踩雷是持有的股票发生预期外的暴跌。通常来说防止第一种雷更简单一些,防止第二种雷难度很大。下面就来说说常见的防雷手段。
1,规避业绩不能支撑的估值
通常股票的估值是建立在对业绩未来预期的基础上,只有和业绩增速相匹配的估值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对于过于高估的估值体系,即使短期有资金介入炒作,但是拉长时间看终归是尘归尘,土归土。中国股市由于有海量的赌徒存在,所以,垃圾炒作,题材炒作总是很有市场。2015年那一波杠杆神创牛,一家家毫无业绩支撑的垃圾公司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概念就被炒到几百倍上千倍的市盈率,比如:2015年的股王全通教育就因为一个狗屁互联网教育概念,股价飙上400元,有的公司改名成匹凸匹也能拉个涨停。如此混账逻辑,你参与了不踩雷那都是天理难容。
2,规避贪婪的管理层
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里面,股东和管理层经常是分离的。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定公司战略,而管理层通常是职业经理人,拿公司的薪水负责具体业务,也就是说管理层是股东雇佣的打工仔或者账房先生。但是,股权激励政策让这种雇佣关系变了味道。股权激励的本意是通过员工持股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员工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进行捆绑,这一政策在西方被称为金手铐。但是,股权激励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激励公司短期业绩的同时可能会损害长期利益。除此之外,这一政策还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管理层作为侵蚀股东利益的通道。比如,近期某著名公众持股公司设定了针对高管的高额股权激励计划,涉及股票市值几十亿,赠予对价相当于市价的一半,但是给出的激励条件居然是业绩增速仅仅略高于GDP增速。被网友戏称为躺着拿几千万的薪酬还不够,还要躺着从股东手里抢股份。公告一出,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当天股价被死死按在跌停板上。其实,这已经不是该管理层第一次干这种事了,10年前就开始运作隐形MBO,通过一系列赠予激励,定向增发,高管们攫取了大量公司的股权。投资者和这种贪婪的管理层为伍无疑于与虎谋皮。
3,规避违背常识的黑科技
股市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总有人希望通过所谓的黑科技一夜暴富。但是,人类上百年的证券史无情地证明几乎绝大多数所谓黑科技的炒作都以一地鸡毛告终。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国外比比皆是。美国号称女版乔布斯的著名硅谷基因生物科技公司CEO--伊丽莎白.福尔摩斯刚刚被撕下骗子的面具。其名下的Theranos公司,一家致力于通过微量血液进行全方位疾病检测的黑科技公司。最终由于造假被揭露,这家公司轰然倒地,其巅峰市值曾经高达600亿美金。在国内这种案例也屡见不鲜,前有银广夏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后有三聚环保的悬浮床、稻草变油。这些黑科技的通病是和人们的常识相违背,很多技术在国外已经出现多年但是经过实践检验可操作性不强。比如,三聚环保的稻草变油,无论是从热值还是原材料收集等多个环节都看出漏洞百出,但是依然有人痴迷地相信黑科技。笔者曾经在三聚环保30块左右,18块左右和12块左右分别发帖嘲笑过那些蹲在里面做梦的投资者,如今这家黑科技公司股价不足7元了。
4,规避股价短期大幅飙升的股票
股市里永远不缺乏吸引人眼球的股票,几十个涨停上去,下跌,反弹,震荡,再下跌,然后崩盘。这是庄股操作的常见套路。如果,投资者在这种庄股启动前没有介入,那么就不要再碰了。已经在里面的投资者也要注意逢高止盈。这个属于技术投资领域,我就不过多点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