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永波(阿外)。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来源:简书。
编辑:Juvae
欢迎到早读课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对于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我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偏见,认为他们方法面面都不能和大公司的产品经理相比。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深入,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在团队建设、职责要求、岗位培养和晋升都在趋同,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步减少。不过每个公司或者团队甚至具体到人都是不同的,区别肯定是存在的。拿我现在所在的创业公司举例,在我加入的一年多时间里,产品团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但现在来看我依然能够感知到这种差距,当然这差距就是我们的成长空间。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我对创业公司产品经理的认识。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行业接触,我先说说他们可能存在自身的优势,这些优势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有些是大公司的人都不具备的:
1.环境锻炼出来的抗压能力和“狼性”生存能力;
创业公司所面对的环境更为复杂甚至恶劣,就像《创业维艰》里描述的创业者那样——我睡的像个婴儿,每两个小时都会大哭一场。作为创始人都会感受到公司今天拥有全世界,第二天都可能被整个世界抛弃,更别说普通的产品经理,尤其是在资本寒冬的冬天。这一方面说明了产品经理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对于这些人大家一定要好好对他们,因为他们随时面临环境带来的失业风险。
创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或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驱动公司前进的车轮,产品经理必须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面对恶劣的环境,甚至“野蛮人”,这些人的成长也更具“野性”和“狼性”。
2.横向上混合职能和多样视角塑造综合业务能力强;
创业公司尤其是初期,在人员配置上肯定不能和大公司相提并论,无法做到人员配置很齐备。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经理接触到整个业务流程上的面会更广、更深入。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是混合的,视角是更多样的,技能也更全面。所以这种情况下的产品经理往往是个多面手。比如一个产品经理可能自己既要梳理产品需求,也要做市场研究,既要推动产品上线,也要做运营和推广,既要做UI效果,甚至还要敲代码/修bug等。
3.纵向的多层面管理和思考,培养了很好的主人翁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强;
小团队作战,很有可能你自己就负责一个产品,这时候你就被赋予了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思考产品问题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说你已经不单是产品经理了,你有可能上到产品战略、产品规划,中到需求管理、版本排期、项目推进,小到PRD撰写、原型制作、具体执行解决问题等等。另外遇到问题只能自己顶缸,别想推诿给别人。
4.从0到1,行业或产品的拓荒能力较强;
创业就意味这从0到1,很多事情都是都需要自己探求和解决,这些都可能是在大公司面对成熟产品所无法遇到的,比如如何定义产品并设计出MVP,然后逐渐去验证它,比如产品初期如何冷启动,如何拉新等。创业很多时候是未知的,就缺少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文档或方案作参考,只能靠自己在摸索中成长,在黑暗中寻求光明。虽说有时候踩的坑多,但这也为行业或者后来者有了探寻了价值,自己也积累了经验教训,这都是财富毕竟实践得来更深刻,自己进步也更快。
5.既是工作具体的执行者,也是公司制度和产品规范的制定者;
尤其是高阶产品经理,需要自己根据公司情况去建立和完善各种业务流程、输出物规范、考核标准、团队建设及会议制度等等。同时他没有脱离工作一线,自己也会是执行者,这个时候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就更为合理和有效。
6.沟通协作、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软实力突出;
创业公司很多时候都是单兵作战,尤其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很多人能够很快独当一面。相比于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等硬素质,产品经理的沟通/协作能力,直面问题等软实力会更突出。
7.身怀绝技,靠实力闯江湖;
创业公司成长的产品经理没有公司背景为其背书,只能自己为自己代言,所以更多时候靠真枪实剑走江湖。
都说高手在民间,能长久混创业公司的一般都得有两把梳子,有的显露在明面,有的深藏不露。更别说现在大公司有能力的产品经理,工作几年后都会不甘寂寞,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所以有的创业公司也是藏龙卧虎,或者说有的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在素质和能力上和大公司没什么差别。
8.姿态低,潜力大,势能高;
创业公司的人成长空间大,很多时候都是在追赶,他们禁忌和束缚相对较少,成长的潜力较大,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方式方法,很容易获得更大空间和成长。不像大公司那样,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变动小,只能靠顶位晋升。
自古英雄出草莽——创业公司稳定和快速发展也能给他们在物质财富、价值实现乃至名誉地位上带来巨大满足和成就。
当然创业公司的环境、制度、流程和人才情况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产品经理的成长,尤其是新人。相比于大公司完善的培养体系,健全的人员配备,专业的工作能力,一些创业公司成长起来的产品经理往往存在很大的劣势,可能会涉及以下方面:
1.视野狭窄,产品意识薄弱;
2.用户思维差,缺乏用户体验知识储备;
3.产品逻辑不够严密;
4.忽略细节;
5.功能设计深度不够;
6.流程意识差,跟进、推动、验收上线后的及时响应和研究环节缺失;
7.需求管理、版本计划不够合理;
8.项目推进和管理等高阶能力差;
等等
前五点告诉我们,其实创业公司产品经理最容易被人诟病的是其专业性,然后才是高阶能力。因为高阶能力也不是大公司每个产品经理都具备的。
好了,认识到问题了,那接下来我们看下怎么解决问题?如何突破自己头顶的这块天花板——专业性呢?
(一)培养自己的产品意识;
1.培养产品意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多使用产品;
多尝试用各种产品,长期的体验和积累能让你形成自己对产品的感觉和认识。你肯定听说过“一万小时理论”,这个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培养产品意识;
作为一个职业产品经理,不应该有产品禁忌,你体验的范围要涉及所有领域的产品,这是一种职业精神。
2.尝试用一套方法去分析产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互动;
你可以通过AppStore来还原产品,通过版本发布可以学习到很多产品的“秘密”,这些“秘密”揭示了产品节奏和规律——如何进行版本设置,如何控制产品节奏,如何小步快跑等等,如果你通过AppStore分析下自己的竞品那肯定更会收获颇丰。
你可以通过使用精益画布分析产品,你可以了解产品的思路,用户需求和解决方案以及商业模式。
你可以使用产品swot分析产品所面临的商业竞争以及在市场所处的位置以及优劣势。
再比如你还可以使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PLC)分析该产品在不同阶段所侧重的产品思路和运营手段。
如此等等。
3.边做边学,积累和沉淀方法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项目中总结和学习。每个公司、每个产品,乃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肚饿,所以你要在项目实际中尝试建立自己产品分析框架。
(二)培养自己的用户思维
1.“用户”比我大,摒弃自我为中心。
产品新人做产品策划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从自己出发,把自己作为理想用户,这样是不正确的。
首先你不一定就是目标用户,比如我们做教育产品的,你本身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
其次真实用户范围要比你能够代表的大得多,中国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一般做互联网的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殊不知我们还有很多的用户是停留在三四五线城市,甚至是农村,有人曾戏称中国的用户切面是“五花肉式”的。
最后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产品肯定更为了解和熟悉,作为功能的设计者,你对流程和操作要比用户清晰的多,但用户不是你也不一定具备产品的思维,不一定会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所以尊重用户,把用户放在心里大于自己的位置。
2.为用户代言,且不为少数人做特例产品。
其他职能部门分别代表不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用户是不进场的,所以产品必须为用户代言,争取用户利益。
另外产品是要做目标用户的产品,这个用户我们要评估范围和规模,不做极少数人的特例产品。小众不等于特例,它是能够起来规模的。
3.用户价值是第一价值,其次是商业价值;
做产品经理的都知道,做功能要平衡用户需求和商业目的,但是我想说的用户价值必须是第一位的,抓不住用户,谈何商业价值。
(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自己技能
1.建立自己的知识书架,制定读书计划,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产品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很大跨领域的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书架,明确自己需要在哪几个方面努力。之后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读书计划,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立自己的知识书架
2.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于实践。
知识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有时候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需要把知识外化为能力,并应用于实际,指导我们的项目。这个时候知识才能产生价值,能力才能得到验证和升华。
知识和能力体系
如我在设计师转做产品经理的文章里面写到的一些技能维度,如:产品意识及需求探索能力,用户体验设计能力,技术知识,沟通能力,项目能力,管理技能:需求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等等。
(四)注重记录和积累,输出方法论,建立个人品牌
1.注重工作中问题和碎片的记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层级说过——一切管理源于记录。而记录是认识世界和管理自己一项最佳的途径和方式,它的益处和重要性长期被严重忽视。
记录是总结的前提。记录能够把瞬间的灵感或者达成的共识保存下来,是自己很好的备忘和素材。通过记录能够把一些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化,把一些初步的口头表达完善化。
每个人都需要打造自己的记录系统:
记录什么?怎么记录?记录的时间点?
记录工具?最好是云端工具,便于随取随用或者管理和分享等。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记录?
2.注重知识和案例积累——从一个熟练上网用户转变为一个职业的互联网人
作为产品经理,经验是一种很好的财富,经验从哪里来,就是日常的积累。
自己看的好的网站或者好的文章,自己研究或分析的总结都要好好地积累。我们常用的网页收藏和微信公众号文章收藏功能就是自己积累的一个有效方式。
3.项目及思考总结与分享
总结是一个阶段性的复盘和回顾,也是对碎片记录的一种利用方式。总结做得好能够帮助自己沉淀很多可以复用的经验,一方面避免重复踩坑,一方面指导自己更好地工作或生活。
分享——建立一种团队交流和督促机制。比如我们工作的团队已经商讨好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每天都有人把自己的关于某一主题的总结分享出来。
4.写作——系统输出方法论,直到建立个人品牌
写作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记录和总结,需要一定的专业积淀和理论修养。写作对于产品经理的成长极有帮助:
写作能够把你的零散的东西逐渐变得完整和丰富,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主体化、系统化地沉淀下来;
写作的过程实际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它能够让你更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内容的有机性。他不仅能帮助你廓清思路,更能培养和提高你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写作它能够强迫你输出观点,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见解,这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透视现象和问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持续的写作也是在建立一种沟通机制,一旦专业价值凸显那就会变成一种积累粉丝的有效途径。坚持持续写作,能够建立个人品牌,形成个人背书,甚至获得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当然这个时候谈知识经济还是后话。
(五)建立行业沟通机制
1.圈子化生存
找几个自己认可的行业伙伴或者同事组成一个圈子,多做些资源共享、专业互动和动态交流的活动。久而久之,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提升效果。
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这些人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2.加入专业社区和社群
现在互联网产品相关的社区很多,大家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入,除了被动吸取一些知识外,也可以主动提问或者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刷一下存在感和曝光度。此外,基于交流也可以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3.参与行业线上或线下交流
现在直播很火热,很多专业的活动也都考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大家可以在知乎、脉脉等平台上参与写直播互动。
各个社区定期也会组织线下活动,也可以找些自己感兴趣的参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体验行业氛围和拓展一下自己的人脉。当然对于线下活动,我的经验告诉我不要参加大型的会议,可以参加些小的沙龙或者工作坊。
另外,产品经理要时常让自己保持在互联网语境内不断进行自我提升,逐渐培养产品思维,深化产品逻辑,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形成自己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和进阶路径。
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更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强化个人优势,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凸显并让大家形成共识和认知,转化为自己的职业个性标签——如,崇尚创新、善于协作、自驱力强、逻辑思维强、执行能力强等。同时逐步规避或减少自己的劣势,避免给大家留下负面印象——游手好闲,粗枝大叶,丢三落四等,负面的东西一旦形成,很难抹消掉。
另外在专业提升方面,要通过广泛地使用和体验产品增强自己的产品意识和需求落地能力。积极地补充用户体验知识储备,建立用户思维,在工作更好地创造用户价值。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书架和制定读书计划,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学以致用,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生产力。记录、积累和写作,从输入到输出,沉淀自己的方法论。建立行业沟通机制,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取一定的人脉甚至行业影响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方法,但成功之路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