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北京翰林书院内,著名出版人卢俊先生的一席话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若有所思。
从价值的发现,到价值的共性特征,以及合理的价值表达方式,卢俊老师的阐述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词语,情绪智力。
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不同人的情绪反映,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这句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不少人对鸡汤文深恶痛绝,觉得鸡汤有毒,甚至不久前,知乎上有一篇批判鸡汤的文章,引来很多人的满堂喝彩,很多人表示要立即与鸡汤划清界限,并且判定这样的文章不具备价值。
然而可惜的是,价值这件事情,还真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在我们没达到一定的认知之前,你认为无用的东西,恰恰是最有价值的。
我有一位很厉害的自媒体朋友,他的提升就特别快,他告诉我,他对文章的态度是,如果这篇文章是他自己愿意花时间看完的,那他就要想办法从中榨取一些非情绪的价值,哪怕这篇文章被批的一无是处。
既然选择了围观,何不再往里面研究一下,这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和奥妙?
一旦研究透了这种东西,一个人才具备了基本的赚钱思维。
真正能玩转财富的人,都是情绪智力超高的人。
在咨询领域中,有的咨询者恨不能一次咨询像一条传送带一般,TA只要跳上去,就能驶向快意的成功人生。
试想一下,如果真有这么便宜这么好的事儿,那么这件事的价值几乎为零。
为什么?
因为天下生意的本质,是稀缺。
咨询带给人们的,往往不是一件有形的产品,而是一些理念的改变和矫正,然而如果咨询者的职业成熟度没有到达相应的水平,即便咨询师提出再高明的方案和建议,对咨询者来说也照样收效甚微。
很多人在职场中屡遭不顺赚不到钱,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情绪智力的匮乏。
何谓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的概念涉及四个层面,结合赚钱的目标,我做了如下归纳与总结:
第一层:自我意识【我是谁?】
第二层:自我管理【为了能赚钱,我必须成为谁?】
第三层:社会意识【当一件事发生在他人身上时,我是怎样认为的?这里面会不会有商机?】
第四层:关系管理【当我决定做一件事时,需要和哪些人打交道?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诉求?如果需要我让出一部分利益,可以是哪些利益?我愿意吗?】
不知你发现没有,其实一个人想要赚钱,第一个问题并不是那么至关重要的,关键是TA想成为谁;而在TA想成为谁的层面里,TA的同理心、影响力、化解冲突的能力,都对这个人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模式下,一个人想要赚钱,一般而言,TA需要先去考虑自己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再去考虑能成为谁。
当一个人牛逼闪闪的时候,这个人是谁对很多人而言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很忙,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你是谁。
还记得2016年辽宁春晚上,宋小宝的小品《吃面》让很多观众捧腹大笑,看完这个小品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与反应—
50%的人看过就看过了,哈哈一笑,明天该干嘛干嘛,这种人的世界相对闭塞,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是一个线索,很可能会蕴藏着一个重大的商机。
这些人通常都是循规蹈矩地过日子,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普遍而言,他们的社会意识薄弱,自我管理与关系管理能力薄弱,商业嗅觉不够敏锐,除非这些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否则即便时光倒流,他们依然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赚钱机会。
30%的人看完会思考,他们会为剧中这个人要不要为这碗面付费争执不休,他们自觉自己的智力高人一等,所以他们看完小品总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
这部作品的逻辑到底错在哪里?如何一言击中要害,告诉别人这个真理?
然而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个真理感兴趣。
这类人的社会意识高于那50%的人,他们具有社会意识,然而他们的关系管理能力薄弱,他们往往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急于向人们表现自己的智力优势。
这类人当中极端的就成为了“键盘侠”,遇到任何一件事情,他们所有的评判只是为了彰显自己比他人高明,从来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所谓的真理,有时可能只是一种幻象,或者说,是他们的主观愿望。
如果这个世界靠主观愿望就能赚钱,那么赚钱这件事也就太不值钱了吧。
还有15%的人会留意,小品中的芥末是什么牌子的?这个小品内容设计本身存在哪些高明之处?同时在芥末这个点上,还可以做哪些文章?或者,这个小品能如此轰动,到底切中了观众的哪些笑点?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段子?
这些人,就是精明的商人。
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但无疑,他们商业嗅觉敏锐,可以通过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探测出一些蛛丝马迹,接着,基于这些线索,加上必要的行动,展开更宽广的局面。
他们会摔跟头会被人嘲笑,会吃不饱肚子会穷困潦倒,但他们依然日思夜想,百折不挠,你说,这样的人不发财,是不是天理难容?
而剩下5%的人,就是宋小宝们。
他们不在乎自己是谁,但很清楚公众期望他们成为谁,他们能放下身段,吃得了苦舍得下面子,能拼敢做。
他们比谁都清楚,大过年的,老百姓都想图个乐子,他们成功完成了公众们期待他们扮演的角色——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赚的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