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1日的《TIME》,封面人物是蒋介石
作者:杨天石
来源:《探索与争鸣》
导读:
蒋介石始终未动摇抗战决心,在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期间,更表示要与重庆共存亡。我觉得可以称蒋介石为民族主义者,特别在抗战问题上,应充分肯定他的爱国贡献。本文原标题为《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下为文章摘选。
我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
中日两国国力有多悬殊?
日本,虽然是小国,但经过明治维新,迅速成长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而中国,虽然是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弱国。
战争爆发前,日本的年工业总产值已经高达60亿美元,而中国仅为13.6亿美元;钢产量,日本高达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石油,日本高达169万吨,中国仅为1.31万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年造舰能力52422吨,而中国尚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一门大口径火炮、一辆坦克或汽车,除少量小型船艇外,不能造出任何一艘大型军舰。
国力是军力的基础。战前,日本总兵力为448万人,中国总兵力约为200万人;日本有作战飞机1600架,中国仅有223架,日本有舰艇285艘,中国仅有60余艘。
以步兵师而言,日本每师21945人,中国仅10923人;步枪射程,日本3000公尺,中国仅2000公尺;轻机枪,日军每师配备541挺,中国每师仅274挺;重机枪,日军每师104挺,中国军队仅有54挺;野山炮,日军每师64门,中国军队仅9门。
当时,中日两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国力、军力上,而且表现在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的歧异上。
日本实行天皇制,国家统一,上下齐心,弘扬武士道精神;中国,国共两党正在生死搏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与建都南京的号称中央的国民政府对立。次年,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此外,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山西、新疆等省都存在着各怀异志的地方实力派,南京国民政府的号令范围不出长江中下游的有限的几个省份。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强弱悬殊,差距很大;日本统一,而中国四分五裂。这是抗战之前中日两国国情的主要差别。
-2-
到底谁下令“不抵抗”?
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件",中国军队采取不抵抗政策,丢失了东北,所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批判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
到底谁下令不抵抗的?多年来这个问题混乱不清。对此,我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看蒋介石日记。9月18日,蒋介石正在从南京去江西的军舰上,当晚的日记,蒋介石仅记载了两件事情。一是对粤,如何对待汪精卫等在广州成立的与南京对立的国民政府;一是对共,如何包围、剿灭江西的中共根据地。
第二,从现存电报加以证明。蒋介石是在什么时候知道东北发生了"事变"呢?不是9月18日晚上,而是9月19日晚上,才从上海得到东北的消息。
9月19日晚上,蒋介石给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报:"北平张副司令勋鉴:中(正)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藉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蒋中正叩。"
这封电报说明,9月18日晚上,他根本不知道东北发生了什么。
第三,从张学良日记来看,张学良一向承认"不抵抗"是他"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
1946年1月3日张学良日记有如下记载:"我不过执政三年,不但对地方没有造福,因为我一意的拥护中央,依赖中央,才有了中东路问题,对俄盲目的战事。九一八的事变,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致成'不抵抗',而使东北同胞水深火热十四年。"
1990年,张学良在与华裔美国学者唐德刚的谈话中说:
“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时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明白吗?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情报。
所以,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它,躲开它。”
当唐德刚谈到"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至此,张学良连连表示:"不是,不是,不是的","这事不该政府的事,也不该蒋公的事"。
-3-
蒋介石为何一度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有抗日的愿望,但又下不了决心,长期实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
蒋介石在9月20日日记中写道:"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以后,心神不宁,如丧考妣。苟为吾祖吾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北,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努力。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勾践因之霸越,此正我今日之时也。"
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以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
怎样拖延时间呢?蒋介石的办法是:谨慎、忍耐、忍辱。1933年8月8日日记云:"九一八以后,国际均势既破,国家人民命脉之所以不绝如缕者,惟此忍辱与谨慎,乃能保此一时也。"
1934年4月5日日记云:"倭寇欲以河北强作昔日之东北,并欲以1936年前毁灭我政府,解决中国问题,是乃痴人说梦,但此时仍须以忍耐出之。"
为什么蒋介石要忍耐?首先是历史文化原因。蒋介石是浙江人,浙江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越国,越王勾践是蒋介石效法的榜样。1934年2月15日日记:"勾践入臣,不惟卧薪尝胆,而且饮溲尝粪,较之今日之我,其耐苦忍辱,不知过我几倍矣!"
老子思想对蒋介石也有重大影响。1934年4月23日云:"倭寇侮辱,非可以愤激制之,当知以柔克刚之道也。"1936年1月20日日记云:"雪耻。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蒋介石熟读《孙子兵法》,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1936年1月6日日记云:"对外,未到其时。惟有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以保吾国。"所引用的就是《孙子兵法》第十一章之《九地》。"微",做"无"字解。"微与之期",不约定作战日期。
-4-
“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对日作战时机已到
广东地方实力派首领陈济棠,广西地方实力派领袖李宗仁和白崇禧曾携手联合起来与蒋介石作对。两广事变解决前蒋介石觉得国内还不安定,当然没法与日本作战。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对日抗战时机已到。
1936年9月12日,蒋介石致电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要求他重新计划以飞机轰炸军舰的特种训练,电称:"对桂作战计划可以取消,此后应集中于对倭一点为要。"此后,中国对日交涉开始趋于强硬。
自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即中日关系史上有名的"张群、川越会谈"。在会谈中,张群指出,日本对华北的真实意图是"造成独立、半独立之政权","显系破坏中国领土与主权之完整","绝无讨论之余地"。
他针锋相对,态度强硬地向日方提出条件: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
南京国民政府的这种态度被冯玉祥誉之为"我国向来言外交者之破天荒,且足以征抵抗之决心"。
-5-
蒋介石“持久战”方针如何确定?
1933年初,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出"东南国防计划"。截至1937年2月,全国各地筑成机关枪掩体、小炮掩体等各类防御工事3374个。同时,积极聘用德国顾问,训练军队,向德国购买军火。
早在1932年2月25日,蒋介石就在命何应钦准备"第二期抗战计划"时说:"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中国具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蒋介石确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与日本进行持久战的战略。
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在武昌演讲:"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本来战争的胜负,就是决定于空间与时间。我们有了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的广大土地,就此空间的条件,已足以制胜侵略的敌人。"
1936年6月,蒋介石在和李滋罗斯谈话时还说过:"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
-6-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蒋介石派大军围剿苏区,出现了国共对立。蒋介石面临两个对手。
1933年1月2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表示,当自己面对共产党和日寇时,两者必选其一,而决定先对付日寇。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要宋子文转告周恩来,要周同意废除中国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停止阶级斗争,服从委员长领导。蒋介石向张学良表示:回到南京后,将"联红容共"。
1937年2月,蒋介石制订《本年政策》,提出"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同时更前所未有地提出"开放党禁","开放政党政治"等内容。1937年12月11日日记云:"敌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冀利用本党与本人为其作刽子手,使我国内自相残杀,成为第二之西班牙。此乃最为残苛之悲境,应切戒而力避之。"
-7-
联合苏美英三国,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929年,中苏断交。蒋介石将和苏联邦交关系的改善视作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打击。
1941年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当时,德军已深入苏联国土,正在重兵围攻莫斯科。蒋介石亲到苏联驻重庆大使馆,致以节日祝贺,并且照常设宴招待苏联援华军事顾问,并演剧助兴。
其日记云:“我国于其被侵失败之时,不惟不计较其既往,而且报之以道义,此为中华不畏不侮立国之精神,不能使之丧失。至于对方之如何感想与能否感召,则非余之所计也。”
1940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法国等国家沦陷。1940年10 月14 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
“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
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
这一时期,蒋介石多次拒绝日本诱降。1939年9月,日方人士转告中方,汪精卫将于本年11 月在南京成立政府,要求与中方重开谈判,企图在汪组府之前签订停战协定,阻碍汪的计划实现。
日方答应,只要重庆国民政府谈判,日方将不支持汪精卫,甚至可以将汪杀掉。10月6日,孔祥熙觉得可以接受,致函蒋介石,要求派人赴港谈判。10月9日,蒋介石复函孔祥熙称:“以后凡有以汪逆伪组织为词而主与敌从速接洽者,应以汉奸论罪,杀无赦。”
-结语-
日本侵华是中国近代,包括中国古代以来的一次最大的亡国危机。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抗战,拯救危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强,其功绩应该充分肯定。
当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点,如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特别是农民,没有解决和中共的矛盾,没有能在战争中改革内政。但是,从总体上,蒋介石领导抗战还是应该肯定。
今天我们时常谈到的开罗会议宣言、波茨坦协定也是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或签字的。我对蒋介石的评价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此人十分重要,十分复杂;既有大功,又有大过;过不掩功,功不掩过。
我认为抗战期间蒋介石最感困难的时间点有三个:
一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
二是1938年12月汪精卫出逃,与日谋和,投降叛国;
三是1944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日军打到贵州,威胁重庆。
但蒋介石始终未动摇抗战决心,在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期间,更表示要与重庆共存亡。我觉得可以称蒋介石为民族主义者,特别在抗战问题上,应充分肯定他的爱国贡献。
————
云集微店,让你财富自由,雨蒙倾情推荐。点击原文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