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关于高考卷中的逻辑题,尤其是关于“中项不周延”错误与同一律关系的争议。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和解析,阐述了“中项不周延”并不一定违背同一律,并指出了在逻辑教学中关于周延与外延的误解。
两题都是关于逻辑中的同一律问题,尤其是关于“中项不周延”的错误。浙江卷认为“‘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违背了同一律”,而北京卷则认为没有。争议在于对同一律和“中项不周延”错误的理解。
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解析了“中项不周延”并不一定违背同一律。官方解析中的“中项不周延是违背同一律的具体体现”的说法存在错误。正确的理解是,中项不周延是错误三段论的一种,但并不一定违背同一律。同一律的违背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关,与周延与否无关。
文章指出了逻辑教学中关于周延与外延的误解,并强调了在分析周延问题时,不宜说成“外延不一样”。周延与否只与数量(全部还是部分)有关,不涉及概念自身外延的差异。
2023北京卷第7题与2024浙江第23题二者必有一错:普及刚总结的两条逻辑教学常识
最近几天,线上讨论2024年浙江高考首考卷第23题的时候,有老师把该题与2023年北京卷第7题进行了对比,进而得出结论:如果浙江卷第23题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北京卷第7题的答案是错误的。
为什么群友会有这个结论?因为两题都是是让考生选择“违背同一律的推理”,且都有一个存在“中项不周延”错误的选项,浙江卷选了北京卷却没选,也就是说,浙江卷认为“‘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违背了同一律”,北京卷则认为“‘中项不周延’的错误没有违背了同一律”。
A与非A必有一假,是矛盾律的要求,究竟浙江卷与北京卷哪个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是一线老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一、北京卷与浙江卷的分歧
202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以下简称“23北京第7题”)如下:
7. 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借助这批影像,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了火星上的22个地理实体,杨柳青、古田、周庄、漠河等中国地名“刻印”在火星大地,基于上述材料,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 所有的文化名镇都在地球,有的杨柳青是文化名镇,所以,所有的杨柳青都在地球
B. 古田是历史名镇,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所以有的火星地理实体是历史名镇
C. 有的周庄不是地球地名,有的火星地名不是周庄,所以有的火星地名是地球地名
D. 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这道题,学科网上最早公布的答案是D,下面是学科网解析的截图:
后来学科网将答案改成了B,下面是修改后的解析截图:
对比两个解析就会发现,早期的解析太滑稽了——承认B犯了四概念的错误,却认为没有违背同一律,应该是解析者对四概念错误与同一律的关系的理解出偏吧。还好,后来的解析指出了D选项的错误是“中项不周延”,没有违背同一律。
我们再一起看看2024年高考浙江首考卷第23题(以下简称“24浙江卷第23题”),原题如下:
下面是刊登在《浙江考试》(2024,1增刊)上的官方答案与解析:
图片不是很清晰,下面是笔者根据图片整理的关于答案选A的理由:
A项是一个三段论。在两个前提中,作为中项的概念“河”均未周延,其外延间可能是全异关系,也可能是属种关系。当两个“河”外延间为全异关系时,三段论就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背了“同一律”要求。此时中项不能起到联系大小项的作用,就不能保证推理结论一定为真。可见,“中项不周延”是违背“同一律”在逻辑推理中的具体体现。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官方解析认为选项A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解析认为“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就是违背“同一律”。
23北京卷第7题D选项存在“中项不周延”的错误,答案没有选D,应该是命题人认为“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并不违背“同一律”。24浙江卷第23题选项A存在“中项不周延”的错误,答案选A,从官方解析可知,命题人认为“中项不周延”就一定违背了“同一律”。
二、“中项不周延”就一定违背了“同一律”的说法错在哪里?
24浙江卷第23题的官方解析中提出:“中项不周延”是违背“同一律”在逻辑推理中的具体体现。
按照这个说法,“中项不周延”就一定违背了“同一律”,这个观点成立吗?
我们找一个存在“中项不周延”错误的三段论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下面是中国人大学哲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编写的《逻辑学》第三版中的一个例子(87页):
所有整数都是有理数。
所有自然数都是有理数。
所以,所有自然数都是整数。
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项是“有理数”,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但两个“有理数”是同一个概念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吧,怎么可能违背同一律呢?
我们再看两道高考题中的三段论。
23北京卷第7题的选项D中的三段论如下:
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是“地名”,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但两个“地名”却是同一个概念,因此也不可能存在违背同一律的问题。
24浙江卷第23题的选项A的推理如下:
去商店的路有河
此路有河
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三段论的中项是“(有)河”,“河”就是河流,“(有)河”就是(有)河流,在两个前提中也不可能意思不一样,违背同一律的理由是什么?官方的理由是如下:
在两个前提中,作为中项的概念“河”均未周延,其外延间可能是全异关系,也可能是属种关系。当两个“河”外延间为全异关系时,三段论就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背了“同一律”要求。
按照官方解析,两个前提中的“河”可能是全异关系。“河”就是河流,在两个前提中是同一个概念,都是指“河流”,怎么可能是全异关系?因此这个解析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选项中的两个“河”是同一个概念,却被解析者说成全异关系,如此明显的错误堂而皇之的出现在考试院的官方解析之中,这本就让人感到惊奇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析?而且这样的解析还能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认可?直到今天上午在一个微信群讨论时,笔者才找到了原因。
下面是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果概念的内涵相同,但在中项不周延时,作为同一概念(内涵相同)的外延分别指向不同的区域,是否保持了“思想的一致性”?如果没有前后完全一致,是否也是违反同一律?
这个问题,应该是存在于包括浙江卷官方解析者在内的人心中都关注的一个问题。群里讨论的讨论是以教材中的下面的三段论为例展开的:
大前提:优秀干部都是廉洁的(人)
小前提:小丽是廉洁的(人)
结 论:小丽是优秀干部
提出上述疑问的老师的分析如下:
优秀干部是廉洁的,小丽是廉洁的。前后两个廉洁,其外延指向的区域一定相同吗?两个廉洁的内涵是相同的吧?因为作为中项的廉洁都不周延,所以,大前提中的廉洁与小前提中的廉洁,完全可能指向廉洁的全部外延中的不同区域。那么,既然指向不同区域的外延,是否就出现了“思维(概念外延)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形?是否也就违反了同一律?
这个老师的提问后,反对该老师观点的老师一时没能给出有说服力的回复,原因是上面的问题中错用了“外延”这个概念,他认为中项不周延,概念的外延就不一样,很明显是曲解了“周延”这个概念。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个反例,找了一个正确的三段论让大家分析:
金属是导电的,铁是金属,所以,铁是导电的。
上面的这个三段论,应该能够说明“周延”与否,不会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可能存在这位老师所说的“内涵一致外延不一致”的情乱。
这位老师也对笔者的分析给以极高的评价(这位老师是熟人,他的评价有吹嘘之嫌):
中学逻辑学教材中,介绍什么是周延时并没有出现“外延”一词,但是,由于两个概念的词语都有一个“延”字,于是就不自觉的在分析“周延”的问题时,不自觉地使用了“外延”,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命题人把浙江卷的答案设置成A,官方解析中出现“外延间可能是全异关系,也可能是属种关系”的根源。
教材在这里很清楚,“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周延与否与外延有关吗?都有一个“延”字而已。
“中项不周延”是错误三段论的一种,既然承认“中项不周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中项在两个前提中是同一个概念,如果中项不是一个概念那就意味着三段论存在“四概念错误”。周延与否,在于判断中的断定了项(主项、谓项)的全部(所有的)还是部分(有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周延与否,不但与内涵无关,也与外延无关。凡是分析周延不周延问题时,说“外延不一样”,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错误的。
简单的结论:
(1)错误三段论中的“中项不周延”,与是否违背“同一律”无关,认为存在“中项不周延”就一定违背“同一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2)教学中分析周延问题,不宜说成“外延不一样”,周延与否只与数量(全部还是部分)有关,不涉及概念自身外延的差异。
这是两条新面世的孙氏常识,可不可以写进中国逻辑教育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