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有自己的百科全书,最近更新的一条热知识,正在成为网友们的接头暗语:
凭借别出心裁的造句方法和魔性口音,新疆人说普通话的方式,喜提
“大盘鸡文言文”
这一别称,并迅速成为网上新晋崛起的语言流派。
不过月余,便已
和
东北话、广西话、湖南话
一起,并称为
“四大最容易把人带跑偏的口音”
之一。
只要听过一次,没有任何一对耳朵和一张嘴能逃脱“大盘鸡文言文”的硬控。
社交平台上,
沉迷刷评论的外地人不语,只是一味点赞收藏并学习:
“大盘鸡文言文真是让我如痴如醉,搞笑的话把我一点空气都不给。”
新疆朋友也发话了:
“
阿达西,生姜的梗不要再玩,再玩网友一点做不了
。”
欣慰特有的口音,“新疆人”的发音近似“xing姜人”“生姜人”,“生姜人”也成了新疆朋友的互联网昵称/图源:《我的阿勒泰》
挥别沉浸休闲的春节假期,新疆网友再次打开社交平台天塌了——
不管刷到什么,评论区的
新疆人含量0%,但新疆话含量100%。
起因
是
过年前,一位新疆小哥发了条视频:前方车辆有人从后排伸出手,死死固定住车顶的行李。
原以为只是一条普通视频,却不想迅速点燃了网友们的热情,评论区
塞满
“
虎狼之词
”:
“哎彭油,你的后面警察雄鹰豹子一样的速度有的呢。”
“阿达西,绳子一个不给,时间过去地方到了,手臂子醋一样的味道嘛。”
众所周知,图片和文字不能发出声音,不过大盘鸡文言文除外。
尽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
,
但热爱造梗的网友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在评论区,这种好似重新编码的说话方式迅速掀起一波模仿潮。
是谁在模仿生姜人大赛中取得了相似度超90%的好成绩
为了加深理解,
有课代表站出来
总结了“大盘鸡文言文”的几点精髓:
“让人痴迷的倒装+放飞的比喻+谷歌式直译风格=大盘鸡文言文。”
学霸一旦掌握公式,哪里都是考场。
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自此展开了一场“生姜人复制大赛”。
翻译:绳子比黄金还贵?一条舍不得买?
“吃午饭没”可以更别致地问候
“你吃饭了没有,
在
一天中间的时候”
。
“谁放屁了
”
演变除了更加
幽默
的
问法
“谁在这个地方勾子
(
屁股
)
里面放口哨了”
。
和谁玩不来想绝交,可以大胆输出
“你的面子我的鞋垫子,你朋友的面子我另外一个鞋垫子”。
连
“被
你家
狗咬了”
都有了
生动版——
“
你家
那个
不穿衣服的巴郎子(孩子)
嘛,我的腿上它狠狠地开饭了。”
从
认真聊天还是插科打诨,“大盘鸡文言文”都是手拿把掐。
平日里直白寡淡甚至难以启齿的对话,转换
以后也
有了不一样
的
味道。
威胁贩剑的朋友,是
“再说下去,你的屁股上我的脚有”。
想增加威慑力,也可以换成
“我的拳,不是你的爸爸的手,也不是你的妈妈的心,这是很黑很硬的东西。”
就连表白,结合“大盘鸡文言文”之后,丰富性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直接结合本土风情,
“
伊犁河的水嘛哗啦啦流的呢,我想你的心嘛咚咚咚跳的呢
”
”。
还有那句
“天上星星一个偷,往你眼里一个放”
,外地人乍看很懵“啥意思,一拳打得你眼冒金星?”
下一秒,看到新疆朋友的解释,恍然大悟
:
夸你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漂亮。
“
论说话的艺术,还得是新疆人。”
从模仿到理解,网友刷了三天大盘鸡文言文
后
,终于
恍然大悟,
读懂了那一句歌词——
原来不是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而是
“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
小鸟一样扑鲁鲁飞远了
至此,既实用又传神,严肃又浪漫的“大盘鸡文言文”正式崛起并封神。
因为常用倒装,并善用倒装,甚至有要一举超过山东,拿下
“最懂倒装的地方”
的成就。
新疆人说话爱倒装,是得到IP属地肯定的事实。正如网友总结:“山东:倒装;新疆:乱装。”
至于其中区别,如果说山东式的倒装,是随机一个词语放在句子的随机位置;
那么新疆朋友的倒装,就是随机一个比喻
/夸张
放在句子的随机位置。
在
“山东网友的倒装句,在新疆网友面前像一个新兵蛋子”
的舆论压力下,有山东网友当场倒戈:
“我将放弃山东倒装,加入这个更权威的圈子。”
并被一位河北网友当场纠正语法
机智的人甚至已经
在评论区留言——“
求个新疆朋友,想问问他这到底是真的假的,急!”
新疆网友也表示:虽然有夸张成分,但我们的确
有点
爱倒装,或者更准确点说,是爱
“改装”。
“大盘鸡文言文”的精髓,并不在于真的有章可循
。
只要一句话里包含了重要信息和词汇,像怎么组合说出来,可以随心所欲。
“有一种脱口而出的不加修饰的直溜感,说出来啥算啥反正后边都可以补。”
深究此类说话方式形成的原因,也不算复杂。
在语言学上,人们把新疆地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归类为
“混合语言”。
“没有共同语言,但又不得不进行交流时,人们就会创造出一种混合性语言,以便顺利交换信息。
在长久融合中,
这种混合语言便吸取多方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全新逻辑
。”
新疆,作为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区,是多达47个民族的共同家园。
在长期交往交流中,新疆汉语方言不同程度借用了
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满语
等少数民族语言。
图源:全国第七次口普查
像汉语语序习惯以
主谓宾
表达
“我看书”
,到了维吾尔语语序,会变成
主宾谓
结构的
“我书看”
。
同属阿尔泰语系的
哈萨克语
也有这个特点
,并注重“动作-结果”的完整性表达,这与“把”字句强调处置结果的语义功能很契合。
倒装句、把字句很多,也就不奇怪了。
电视剧中
《我的阿勒泰》
不仅如此,在语言情景更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人们
想要实现
畅通无阻地交流,还会不可避免地
要
对语言
进行
灵活改装。
于是也会看到,
新疆人
用汉语穿起来一堆哈萨克语的名词和动词
——
表达“钱很多”会说
“牌档子吐噜吐噜的”
。
“牌档”和“吐噜”分别是维语“帕依达(好处)”“普鲁(钱)”的转音。
句子中的“子”和叠词,则遵从的是汉语表达习惯,用来强调语气。
有时,新疆人
虽然说的是汉语,但套用的却是维吾尔语的语言习惯
——
比如,“肉,吃给,酒,喝给”。
刀狼的歌曲《沙枣花儿香》中,“wei nang”在维吾尔语中是“跳舞、娱乐”的意思,跟馕和郎一点关系都没有
包括发音上,
被网友调侃连文字都自带口音,其实也是一大特色。
由于新疆汉语广泛吸纳了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北京官话
的特点,在发音上也就有了
浊音、擦音、前后鼻音不分
等发音效果。
比如主持人尼格买提,回忆起自己刚学播音时说普通话就是前后鼻音颠倒
弄清楚语序和发音
后
,“大盘鸡文言文”
可以被视为在现成食材上,
撒上佐料的填词游戏。
用尽可能的夸张比喻,说出你看到或想做的事。
“如果想不到描述这个动作的词,就用最朴实的底层逻辑去解释出来,再加上倒装句和把字句
。”
图源: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
如“
他喝水呛住了
”,
换一种形容可以变成
“
哎,水把他掐住了
”;
“翻来覆去
想你
”
底层逻辑是
“
我一个人的时候,你经常我的脑子里进来,然后出不去
。”
在新疆人眼里,这个语序是正常的,也并不觉得自己在说混杂语言。
毕竟
多民族聚居区,
语言交流更注重信息传递,而非严格的语法
。
要说这样有什么烦恼,大概是上学时的语文考试,是新疆人的集体
“
噩梦
”。
“靠水字数拿下了作文的分,都扣在了修改病句上。”
不过,即使如今“真相”被点破,
新疆本地人也没闲着
:
“有问必答交一哈朋友,鸽子不飞。”
一个敢开麦
问,一个
愿意答
,再艰深的“大盘鸡文言文”都实现了丝滑互动。
张冠李戴是
“买买提的帽子赛买提戴”
,完美对应的同时,又赋予了当地特征;
爱屋及乌是“
喜欢上毛驴子,和毛驴子一起住”
,谁看了不说一句“话糙理不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