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可能存在多个传播点,这些传播点能帮助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规模的传播。
本文作者
为我们总结了在朋友圈刷屏的内容都有哪些特点。
本文5036字,约10分钟。
有次在公司做产品设计,考虑到C端产品和B端产品有个很大的不同,C端产品除了产品的内驱动之外,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向外扩张的张力。
而这个张力中,
主动分享是重要一环
,因此和同事一起脑暴想创意,几个钟头下来也没啥太好的方案。
下
班路上,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研究下用户分享的动机呢?
有天凌晨两点,一哥们很神经兮兮的跟我说:“花了三个小时,终于把图片加载问题解决了,爽!”,然后给我发了一张类似下面这样的截图。
接着兴奋的问我:“牛逼不?”。
我勒个去,谁特么看得懂啊,想要我夸你,好歹发个我能理解的东西把。就像一个练书法的,我字都不认识,你让我夸你笔法苍劲?
先不谈我能不能看懂代码的问题,这样的分享的情景时常发生,你某天终于画完了一幅画,你是不是想拿给朋友看看,让他夸夸你;某天在路上捡了十块钱,你是不是想跟闺蜜说,走了狗屎运了。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分享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我们在不断的表达情绪,寻找谈资,输出观点,交流想法。
但是为什么到产品上,分享你的产品或内容就变得异常困难呢。
据统计,一个美国人每天要谈论60多个品牌,我相信这个数据到我们自己身上,并不会少。
吃饭的时候,要跟同事讨论去哪里吃,每天中午吃饭钱都是一个痛苦的选择过程,我们要完整的回顾一下周围的能选择的商家,大家七嘴八舌;工作沟通中,我们会谈到我们要合作的公司,要借鉴和学习的产品;闲聊的时候,我们会聊到什么游戏好玩,什么产品好用,什么商品价格便宜,哪里旅游不错。
可是到我们的产品,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希望我们产品能够被分享出去,追热点、搞笑逗趣、送钱送优惠。可是就像你上厕所,你憋得满脸通红,最终发现,他就是个屁。
为什么很多产品、内容的分享引爆了,而你只能每天盯着飞机场般的用户增长曲线发呆。下面几点,希望能给你一些分享驱动思考的方向。
我翻了好久的朋友圈和分解朋友的聊天内容,试图把用户分享的内容做个分类,我发现有一个类别的比例特别大。
概括起来就是:“感觉自己棒棒哒!”
有一天,一同事告诉我,小Qi在阳台上蹦蹦跳跳的做着些手势,感觉有点神经。小Qi,男生,一米七不到的身高,180多的体重,你能想象我看到他腰间肥肉摆动的时我复杂的心情。
不久之后我刷朋友圈,发现他发了一段小视频,就是阳台上做的那些动作视频,不过剪辑做的真不错,特效,背景音乐都挺棒的。再碰到他我跟他讲:牛逼啊,视频剪辑和特效玩的这么溜,BGM选的也不错啊。
他跟我讲说:“这个是抖音,很容易的。”我心想,他也是个有趣的人。
在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热播那一阵,天天P图的媚娘装,几乎刷遍了我整个朋友圈,各种美啊。
无独有偶,今年建军节八一当天,朋友圈、微博平时根本不怎么发信息的屌丝男各种军容照,让你觉得帅哥遍地。
其实不止有趣和长相。我原来有个老同学,经常在朋友圈发他自己的写的古诗,有次甚至把自己写的古诗后面加上很小的“王勃”两个字,然后问我你知道这诗谁写的吗?我这种粗人自然没看过多少王勃的东西,那只能蒙了,我说:“王勃啊”。他立马说,这个其实我写的,然后一脸得意,我自然是一脸黑线,你特么逗我。
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朋友圈发“读书”的照片,写抒情句子的,故意幽默、搞怪的。归根到底一句话,你看看,
我不仅有漂亮的脸蛋,还有有趣(才华)的灵魂。
我们愿意分享体现自己优秀的东西,无论是长相还是技能,这一点在社交和职场类的产品中特别常见,在刷屏的一些事件中,比如反手摸肚脐、a4腰、锁骨养鱼,都是从这点心理出发,感觉自己棒棒哒。
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新增一些功能,
能更大限度的放大用户的优点
(特长),让用户觉得自己很棒
,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上述媚娘装、军装的简单的延伸,比如端午:屈原装(汉服);中秋:兔子妆或宠物(萌)、嫦娥扮相(仙),也许可以做尝试。
再比如,
读书软件
如果提供一些句子的片段的展示分享模板,既符合用户想分享的动机,给产品App提供了露脸的机会。
或者
做菜类软件
,给予用户良好的工具或者拍照指引,让用户秀出他的厨艺,也是很一个不错的策略。
很多电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男女主角捅破那层窗户纸刚开始恋爱,两人开心的约会时候,总会出现这样的台词:“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该有多好!”。
时间从来是不会定格的,但是可以记录。然后,朋友圈里就出现了狗粮。
我们是愿意分享我们有趣和美好的经历
。去哪里旅行,放几张自然唯美的风景;和老朋友聚会,分享一些重逢的喜悦和新的感受;去新的饭馆,觉得环境不错和味道不错,分享下美食的色香味俱全,去星巴克给咖啡拍个照,看到好的文章,搞笑的段落,也会分享给好友。
2015有一款刷屏App,足记,最辉煌的业绩是曾经一天之内新增36万用户。当年火起来最核心的功能是“一键海报”功能,也就是将你拍摄的照片一键P成知名电影海报风格的功能,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哈利波特》、《罗马假日》之类的海报画风,将摄影照处理的更文艺,让照片营造出电影大片的既视感,换个角度讲,加强你对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就像他的slogen“像电影一样记录生活。”
再看看下图,你的朋友圈应该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图,跑步、骑行、健身,也是同理,通过记录和加强我经历的美好。
激发和加强用户对经历的美好的分享,
比如很多旅游景区,其实是很有激发用户发朋友圈晒图的动力的,但是这块很多景区没做好。再比如环境不错的饭店,也是一个不错的引导场景。
我们听演讲多了你会发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好的演讲者能完全的调动用户情绪,观众跟随演讲者的内容,耳朵竖起,眼中发光,面部表情丰富,从而引来此起彼伏的掌声。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本质也是内容,而情绪的带动是内容分享的重要属性。
我们来看看咪蒙刷屏的几篇文章的标题《好看的女孩子都自带烧钱属性》《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玻璃心》《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这些文章,无一例外,都是能
带动用户情绪
的。
OkDork 公司的NoahKagan先生,利用美国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 BuzzSumo,在过去 8 个月以内,从 1 亿篇文章中抽出最受欢迎的 1 万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
带情绪的内容更让用户乐于分享,获得病毒式传播。
这些情绪变化类型,依次是:敬畏(25%)、大笑(17%)、娱乐消遣(15%)、高兴(14%)、共鸣(6%)、愤怒(6%)、惊奇(2%)、悲伤(1%),其他情绪类型占 15%。
带动情绪再细分,有下面三个类别可以延伸:
前段时间,支付宝联合16家基金公司,联合推出了一组gif海报,主题是“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只是看标题,我相信你能受到一万点伤害。
知乎也好,微博也好,
最火热的问题
总有这么几种:
女权问题:
衍生出了中华田园女权(很讨厌给人打这样的标签);
加班问题:
那些加班或者没加班的公司,最后到底死了没?
婚姻中子女教育的问题:
丧偶式婚姻;
房价涨跌问题:
火了任志强、郎咸平。
争议的话题,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内容的直白,他会直戳你的软肋,你无论深表认同或者激发你的反对的斗志,都会引起巨大的传播力。
这几年有一个类别是
小成本高票房的代表:青春片。
从《老男孩》开始,到《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左耳》,《我的少女时代》上映的时候,有一个认同度很高的观点,大多数女生的少女时代,是一个没人没人表白没人爱,整天埋头做题的时代,没有那么多的美,只是一个平凡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生,少女时代中女主林真心的人物设定,就很符合这个特点,长相平凡,神经大条,每天眼珠都是跟着校内风云人物欧阳非凡转动,而他的男神欧阳非凡几乎不正眼看他一眼。
这样的人物设定对大部分女生非常有情绪的共鸣。
网上有一类帖子会时不时的被人分享出来:
80后的共同回忆
,这样的内容与青春片类似,从我们共有的经历中挖掘情感共鸣,制造认同感,促进分享。
九月初,我看到一篇新闻标题《17岁00后CEO:麾下300名员工,写病毒黑老师电脑,雷军表示压力很大》,起因是雷军发布了一条微博,自称:“作为老老老一辈企业家,我个人觉得压力山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未来一定属于00后,加油!”
网友热评:
Adventure0751:一句话就得罪好几个群体,首先情商就不高。
苍冥是尽头:80后阴影面积飞多大。。。
庞建喆:30岁老企业家,没有办法了解互联网…………
类似的标题屡见不鲜,《89年大学生毕业即创业,5年挂牌新三板,半年营收4000万,估值近3亿》《6个月融过5亿美金,阿里领投,他让用户2.4万就能买宝马,一年换一辆,凭什么?》,
这些标题,营造别人都那么牛逼了,而你依然是个屌丝,引发读者内心与文章主角的隐性对比,带动你的情绪。
有一天我在刷朋友圈,看到某位男同事发的这样一条内容:
如果你老公从来不把你公布在朋友圈的原因只有三个:
一是嫌你丑
二是嫌你胖
三是在给别的女人机会。
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尝试分析这朋友的动机,结论好像很简单,就三个字:“秀恩爱”,但是又不能够完全解释的通,毕竟这样的内容会让人觉得有些许刻意,我们一般秀恩爱怎么秀?拍摄两个人一起开心的笑脸,体现一起的美好。就像下面这样:
那么深层的动机是什么呢,你们这些人不拍老婆,我拍,我比你们强多了,
是“邀功”。
这个和朋友圈里面炫耀加班的意义类似,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标题文章:
《那些不加班的公司,后来都死了》
《公司哪有苦劳,只有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