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也该清点一下自己的钱袋子了。
来看最新数据:
2024年,人民币存款又增加了17.9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4.26万亿元。
大家还在疯狂存钱啊!
另一组数据:
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居民存款总额为151.25万亿元。
什么概念?
如果按14亿人口来平均,每个人的存款就达到了10.8万元。
人均存款已经突破10万元了!
如果按一个三口之家计算,平均每个家庭存款超过30万元。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把钱放在银行,每年都缩水确实不是最佳方案。
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本金安全是第一,追求收益只能排第二。
那收入呢?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31省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高于平均水平。
看,上海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5万元,平均到每个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
浙江GDP全国第四,居民收入排第三。
江苏GDP全国第二,居民收入排第四。
广东GDP全国第一,居民收入排第六。
山东GDP全国第三,居民收入排第八。
果然,经济大省居民收入也高。
这么看,大家好像还挺有钱的!
但,真实体感如何呢?
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跟前两年相比,整体增速在下降。
消费发动机一线城市,反而拖了全国后腿。
消费能力最强的北京和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跌。
再看太古公司在北上广的高端商业,营业额几乎都明显下降。
1月到7月,内地奢侈品销售额大跌10%。
就连女生最爱的化妆品都舍不得买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150万亿的存款还带不动消费?
只讲存款不讲负债就是耍流氓。
央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们的宏观杠杆率从2023年末的296.5%上升到2024年三季度末的298.1%。
宏观杠杆率主要是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政府部门,二是企业部门,三是居民部门。
关键是,企业部门杠杆率最高,居民部门次之。
企业和个人的负债高,加上过去几年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发化,企业减少投资、居民减少消费。
而且我们的家庭资产里,房子往往占了大头,房价往下走,自然影响到我们的财富。
现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市场上的钱不流动,交易不活跃,在空转,大家都去存钱,那基本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就是停滞的。
不知道这几个月你有没有感受到,各地铺天盖地的大补贴。
2025开年新一轮的国补已经下来了。
比如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售价不超过6000,可享不超过500的补贴;
再比如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12类家电产品,可享不超过2000的补贴;
……
力度更大,范围更广!
除了消费补贴,最近各地又开始恢复项目投资了。
尤其是新基建和产业项目的申报。
不管是基建全面铺开,还是各地补贴大幅增加,都是为了让整个内循环体系活跃起来。
不过“人均”这个词很有意思,大家只需当个参考。
再看一组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
年收入为34707元,月收入约为2892元。
低收入组的年收入为9542元(月收入约为795元),而高收入组的年收入为98809元(月收入约为8234元)。
同时,税务局也披露了一组数据:
在申报个税收入的2.2亿中国人(有大量人不申报),超过7成的人,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也就是说,有超过70%的人月收入不到5000元。
这些数据已经足够清楚了,我就不展开说了。
要想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必须得想办法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或者帮他们节约开支!
最近的“就业优先指导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明确提出: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不,央行也放了大招,通过再贷款工具批了1000亿元。
主要就是投向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为啥这么做?
毕竟稳住了民营企业,也就稳住了80%人的工作。
最近涨工资的新闻也多起来了。
国家人社部数据显示,湖南、吉林、云南等地都上调了最低基本工资标准,涨幅都很明显。
比如,湖南省最低一档从1550元,上调到1700元,涨幅达到9.7%。
吉林省最高一档从1880元,上调到2120元,涨幅高达12.8%。
另外,多个省份和城市发布的最新企业工资指导线,也都有明显提高。
前段时间中央财办副主任明确提出:
1、
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2、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完善福利,都是大家一直期待的!
还有生育补贴,目前也在讨论中,预计今年上半年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