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经体”,“辨”是辨明,即辨明一部经的体性。辨经体比较抽象,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辨体,是天台宗解经所用的五重玄义中的一重。
五重玄义,经名说在前面,首先应当解释经名。但这次讲学《阿弥陀经》,大家对经名比较熟悉,我把它放到后面了,这样和经文的次序连接方面比较方便。按说是应该先解释经名,只是经名解释起来比较长,我就把它和经文列在一起了。
首先,任何事物都有“名”和“体”,“名”和“体”是一对概念。“体”比较抽象,有不同的层级,有从浅入深的关系。
这里就先说辨体。有六方面内容:
第一,什么是体;
第二,为什么要辨经体;
第三、第四,是对《阿弥陀经》经体的两种不同判释,分别是“实相为体”和“佛名为体”;
第五,分辨实相为体和佛名为体的关系;
第六,根据大家可能产生的疑问,预设问答。
(一)什么是体
分四点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述,第四点是总结。
1.体即本体
体,就是本体,是相对于名称的一个概念。
比如《善导大师全集》,这是书的名称;体,就是这本书。名称可以用嘴说,但书的本体并不在嘴上。这就是名和体的关系。
2.体即本质
体是本质,与外表相对。
任何事物,它的本质构成就是它的体。比如,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因此它的体就是细胞;树的体是木头;塑料架的体是塑料;冰的体是水分子;饭的体是米。
3.体即属性
体是属性。“性”是内含的,与第二点中的“本质”意思接近。“性”与“相”相对,性是含在里面的,相是外在的表相。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体性。比如金属的体性是坚固的,水的体性是潮湿的,火的体性是能够燃烧发热的。
4.体即事物的本质属性、本体存在
总结来说,体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体存在。世间万物都有体,不过有角度和层次深浅的不同。比如《净土宗圣教集》这本书,从形体看,它是长方形的;从质体看,它是纸质的书。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体,一个是外表的形体,一个是质料、质体。如果再细究,这本书的体是里面的文句,纸不能代表书,而是里面的内容文句构成了它的体。再深究,体是空性、法性,这是一切万法的体。
如果从净土法门的立场来讲,《阿弥陀经》是文句为体;从文句所含的意义来看,它讲念佛往生,因此是以名号为体。
所以,一件事物的体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觉得矛盾、冲突。
(二)为什么要辨经体
我们为什么要辨经体呢?前面讲了,作为一个实物、实体来讲,辨体比较明了,大家一听就懂;经体就显得比较抽象一些。
1.体不同,用也不同
为什么要辨经体呢?就是因为体不同,用也不同。辨经体不是没事找事,而是为了达到它的功效,我们是要依据这部经来修行的。如果不了解经体,我们怎么使用它,进而达到应有的功效呢?
比如金属的体性坚固,可以斩断木头;而木头的体性是温火的,可以燃烧。但如果现在要劈柴,请人出去买把斧头,结果他买了一把儿童用的塑料斧头,你说它是不是斧头?是斧头,名也是斧头,相也是斧头,但体是塑料的,砍不了柴,没有用。要买一把体性是钢制的、铁制的斧头,才能劈柴;如果是塑料或者木制的,就起不了作用:这就是体的重要性。
2.明体识用,依体起用
辨体、明体是为了识用,然后依体起用,进而达到修行证果的目的。我们看一部经,了解了它的体性之后,才能知道这部经有什么样的功用和效果,能不能满足自己修行的需要,这是辨经体的目标。
辨经体,不是为了讲些玄玄妙妙的话,讲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些,别人都这么讲,所以他也这么讲。
有一个故事。有一群猴子在笼子里,上面挂了根香蕉,猴子一跳起来抓香蕉,就有个水龙头喷水,猴群就受惊了,再看到香蕉就不敢跳起来抓了。后来来了一只新的猴子,新猴子不了解情况,它也跳起来抓香蕉吃,一抓,又喷水了。老猴子因为新猴子被喷了水,就去打那只新猴子。后来,虽然已经没有水龙头喷水了,但猴子们都明白了这个规矩,只要新来的猴子一跳起来,想抓香蕉,所有的猴子都打它。至于说为什么打它,它们已经忘记了,就成了一个规矩,反正新来的猴子抓香蕉就要挨打,它们不知道当初有这个来历。
当初智者大师为什么要设五重玄义?善导大师为什么要设七门料简?这是有道理的。后来的人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也在那里鹦鹉学舌讲一遍。这样不行,一定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