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步在最早推广的时候,奖励乘车金是双方各100元,即如果有人用你给出的优惠码首次乘车,双方各得100元,后来是50元,后来变成30元,后来是30元的优惠券且有期限,再后来是3张10元优惠券且有期限,现在变成1张12元优惠券,而在车费方面,也越来越贵,被滴滴收购后,和出租车已经差不多了,经由这个变化历程,你有什么感想?
我在优步上的乘车金数额,最高的时候是三千多,后来是乘车券方式,有些来不及用,就过期了,前后乘车的数据,我这边统计不到,不过下载新的优步APP后有开票服务,这部分数额是55个行程、1702元。
目前账面上的乘车金还有几百元,也懒得推广了。
记得在最早写文推广我的优步优惠码时,还有人骂我收了优步的钱。
其实并没有,我看了规则后感觉很合算,于是自己写文推广。记得那时,很多人顾虑优步不安全,而我看到司机的资料都在APP内记录,路线也都显示在内,就觉得没太大安全隐患。
有一次乘坐一辆人民优步,让司机先送我到家,再送我朋友到蛇口那边,后来收到账单,90多块钱,有点奇怪,看路线,司机是在益田路那边结束行程,打电话问司机,他说忘记关了,我请他退多余的钱给我,他不愿意,说自己如何如何辛苦,我说您的辛苦和我没关系,我的钱不能多损失,如果您这样的话,我只能投诉了。他还很嚣张,说你要投诉就投诉,我立刻发邮件给优步客服,第二天多收的60多块钱就回到了账户,我想司机可能不如我对优步研究得深,误认为有漏子可钻。
我抢占了一点先机,所以使用优惠乘坐了那么多次车,而使用了我的优惠码的人,也得到了实惠。
互联网思维,也许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赚钱,但有时候,的确可以帮助省钱。
互联网上的任何产品,都有红利期,你非要等到红利期过后才进入,那也没办法,但就不要奢望有多大的好处。
来,看看这条信息:
5月1日起,知乎Live政策变更,将收取票面收入的30%作为服务费;同时,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主讲人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服务。
还是会有人去开Live,因为目的不同,不在于赚钱,而在于打开知名度,类似于花钱买用户一样的道理,但是,知乎Live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一场Live十万人参加的盛况,不会再有。
2
我在公号发布了《友金所,你可以这样玩》,也在微博上发了一下,有人严重质疑这种模式:
12%的收益?再加上佣金和推广的成本,这个产品的盈利能力得有多强才能做到,这么好的产品走后门都未必能抢到吧还要主动介绍给您这个前同事,我咋觉得不靠谱呢,教主还是多看看吧。
他没认真看我的文章这是肯定的,否则不会有“主动介绍给您这个前同事”这样的说法,但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他不懂得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所以觉得不靠谱。
还记得快的和滴滴大战吗?
当时打车有非常高的补贴,有时候简直就是免费,或者一个行程只需要花一两块钱,这样的玩法,传统行业的人都看呆了,觉得互联网行业简直就是疯了!
互联网行业这样烧钱是疯了吗?
错!
200块钱一个用户成本,快的和滴滴看来,都是划算的。
友金所的首投模式,只有1个月期限,这其实也是用200块钱的成本,来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的习惯。
如果你曾经在我发布友金所的第一篇文章时就留意到这个模式,应该会发现,在起初,友金所还有一个8888元体验金的福利,那等于是更高的成本来拉取用户,因为当时用户对友金所还陌生,所以需要这样做,而当积累起大量客户后,现在只有166元红包的福利了,可以预测,这个红包福利,未来也会消失。
一如优步的历程。
一如知乎Live。
在行最早有60元的咖啡补贴。
分答就开始收10%提成了。
在网上混久了,见惯了风起云涌,也就视若平常,洞若观火。
别人看来不靠谱的东西,我们认为是机遇。别人看来很靠谱的东西,我们倒可以看出漏洞。
一路行来,一路分享各种攻略,有很多人因此受益,我也不居功。
但我从来不会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有人出于信任,愿意上车,我不会辜负,有人不愿意上车还来攻击我,也随意。
3
我的手机经常都会有一个提示音,是我唯一允许的提示音,是钱倒进罐子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i云保提示有钱进账的声音。
有几个人,用i云保赚了不少钱,当然,也帮我赚了钱。
有一位叫wxj的读者,我特别感谢他。
当然我想,他的确也会感谢我,因为我们彼此成就。
他是从我手里拿到云保的注册码,然后促成了很多保险。
我知道在很多人眼里,i云保这种东西又是很不靠谱的,然而其实,这里面又有一条互联网规则:消灭中间层。
大额保险,还是需要保险公司人员面对面沟通,然而小额保险,如果也这样去做,就太浪费时间了,从需求上来说,这也是巨大的市场,互联网保险,因势而生。
云保里面的一些保险我觉得很赞,自己也买,也推荐过,别人需要,因而购买,因为是我的介绍而买,我从中提取佣金。这是多赢,何乐而不为?
有人如wxj看到了里面的机会,从里面赚到不少钱,而有些人觉得不靠谱,于是错失机会。
那就随他们呗。
4
这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吗?
我不认为是。
任何事物有其规律,任何平台有其规则,合理地运用规则,实现共赢,是可取之道。
当别人还不知道在行是什么的时候,我入驻在行并做了大量推广。
当别人还不知道分答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在微信学员群里一起玩,让一些人小过了一把知识网红的瘾。
有次听一位朋友说,他的公号粉十多万,有人找他说要帮他做商务,拿到一个课程的分销,收30%的佣金,我听了哑然失笑,立刻帮朋友联系了那家课程,介绍朋友参与分销。他有粉,课程需要用户,大家各取所需,有什么不好?
有人会问那你有什么好处?
这事真没有什么好处。
但是无所谓啊,人难道还要时时计算好处才行?
那不是太累。
我就是喜欢帮一些人啊。
ios微信赞赏不能和以前一样使用,剽悍一只猫遗憾说不好给人赞赏了,而我遗憾不能看到完整的数据了,因为本来是可以看出一个人赞赏了几次、多少金额,相比那些从未赞赏过甚至还有恶言的,你觉得我愿意帮谁?
有一位读者看了《虽然IP三期满了,但你还有一个机会》后已经报名加入,作为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我就悄悄地知会了慧敏,希望在她生日当天给她个惊喜,因为她的留言感动了我,当然愿意付出更多(噢,其实我也是慷慧敏之慨了)。
有一位喜马拉雅知识管理课程的学员,经常评论、认真做作业,有次他告诉我参加了永澄的课程,我也告诉永澄重点扶持他,他现在加入了知识型IP大本营三期。
有些人的确是拿不到机会啊,因为互联网上也有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
两好搁一好。
难不成你骂我,我还要帮你?
有人以为反正是在互联网上,你又不认识我,我骂你贬你怎么了?
我是不能怎么着啊,但我至少可以躲着走,我至少可以不把手里的资源给你用。
有人说那难道你做的不对不好的,我还提不得了?
可以提,但是建言的语气至少是平和的吧?至少是要说出个理由而不是上来就是狠狠一棒子“就这普通话也敢讲课?!”
我是敢讲课,我的普通话是不标准,但至少能够让别人听得懂内容,我的内容的确不能教人月入十万,发音是标准,但我在课程简介里都讲得清清楚楚了,自己不看,然后觉得上当,我怎么办?
建议至少不是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的吧?
至少不会掺杂人身攻击吧?
别人就算不傻,隔着厚厚一层互联网,你刀子嘴豆腐心,也不好看出来。
5
9天之内,我在今日头条发表了21篇原创文章,拿下了认证、原创,并着手进行问答签约。
文章基本上都在千字以上,不糊弄,不堆砌字数,根据今日头条的受众需要来,讲故事,说白话。《职场三十六忌》系列目前已经发布到第10篇了,这个系列,只会发布在头条上。
有人做新媒体矩阵就是一篇文章同时发布在多个平台,我不是。
有时候,即使是一篇文章多处发,我也会改一下标题和内容。
所以,《虽然IP三期满了,但你还有一个机会》在微博上的名称就是《潜能总还是要发掘一下的,万一成了知识IP呢?》
导语里写的是:
“知识型IP营三期没用任何宣传就满员了,错过了你也别遗憾,也许你真正需要的是这个IP营的潜能发掘班,如果毫无准备就进IP营,一来资格不具备,二来面对各种大牛,各种成果,可能也会焦虑。不如先进幼儿园。”
这也是读者给我的灵感,果然IP幼儿园这个说法挺受欢迎,昨天在微博一发,立刻有两位小朋友说报名加入了幼儿园。
昨晚我给一位朋友介绍头条攻略,建议她重点关注一下问答,先认真回答10个问题,我帮她牵线头条问答签约,成与不成我不敢保证,但至少先牵上线。朋友说之前回答过,感觉效果不好,有点心灰意懒,我就去搜索了一下她的回答,发现并不符合头条问答精品问答的要求,于是建议她回答要不少于500字,至少贴三个相关图片,朋友说她先试试。
我的回答就是这样,世界读书日我推荐了系列关于“情绪管理”的书,认认真真写推荐语,发自内心的真诚:
新世界有不同的玩法,靠传统思维,已经不行了。我在互联网上混了近20年,也不敢说自己怎样,我就是永远的小学生,永远对世界好奇的宝宝,规则不断变化,而我始终愿意探索。
懒,今天什么赞赏都不开,大家愿意的话就点广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