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留学圈里一个怪象悄悄萌生:申请季如果拿不到哈佛耶鲁斯坦福的名校offer,似乎觉得根本对不起自己前期费心费力的准备,对不起自己刷过三遍的雅思真题,对不起自己浓缩在血管中的单词语法,这种模式似乎愈演愈烈,甚至比国内的独木桥高考还要极端,来自任何一所学校的拒信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手中拿到了offer,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加幸运了。因为有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小的一部分人确实是被社会抛弃的,太多的同龄人并没有机会上大学,更何况去美国接受教育。杨永信手下的孩子在唯唯诺诺躲避电击,心理防线一点点被吞噬,城市边缘的孩子被孤立隔绝,不管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总有这么一群人成为看似精致的教育体系下的蝼蚁,无力。
也许你还在为《盛世中的蝼蚁》所叹息,文章讲述了一个甘肃山村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四个孩子,然后服毒自杀。我们暂不提一些人利用“因贫死亡”的字眼来撬动舆论,但社会底层的生活往往是博得大众同情的最大看点。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我往往为他们的悲惨心生怜悯,同时又庆幸自己的优渥而不再去抱怨生活。
前段时间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的杨永信,凭借惨无人道的“电击休克法”创建了收入竟然高达8000万的网戒中心。与其说是中心,不如说是摧残青少年精神的集中营。杨永信利用电击太阳穴的方式对每个学员进行洗脑直至对他绝对地臣服。
在一篇网友的自白里,那个学员表示:
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杨永信三个字时,心里还是一阵阵后怕。如果等中国将来哪天法制健全了,有人惩治他了,我将第一个站在证人席上。
你的责任心会让你愤慨,会让你对无人惩治这些肆无忌惮的罪恶而气愤甚至恼怒。但无论你发表什么言论,对于那些山村的孩子和受过摧残的学员,都毫无用处。
因为他们的命运,比即将出国留学的你,要惨得多。
你可以说他们其中有小部分人甘于现状甘于庸俗,但不能否认无论是因为原生家庭还是个人的因素,你比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能力接触到相对正面的资源。
所以没拿到dream school offer的人,没必要让拒信就成为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能够去北美读大学,你已经比大多数人都幸运很多了,有太多的同龄人根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何况是在top30的名校。
另一个对国内学子的影响因素是国外媒体的误导,就像在今年美国大选中出现的情况一样,主流媒体铺天盖地一边倒的报道总会让你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你看到国外网站报导哥大校园新政,或是哈佛校友突破研究项目,你就以为美国人都是生活在这样高调的学术氛围中。但这种片面的导向性其实是因为大多数主流媒体从业者本身就是常青藤名校背景,对外展示的自然就是他们平时习以为常的精英教育外貌,给国内的学生造成一种北美顶尖名校罩过天的错觉。
但事实上,美国人真正的高等教育覆盖度是怎样的呢?
接近50%的美国大学生就读的是社区大学。要想上哈佛耶鲁这种录取率在10%以下的学校,对不起,你必须是人尖中的人尖。
还有呢,约有七分之一的美国人目前有学生贷款债务,每年的毕业班平均学生贷款余额攀升。
从2016年Elyssa Kirkham的一份关于美国学生贷款的研究报告中看出:
➢ 26%欠于10,000美元
➢ 19%欠10,001至20,000美元
➢ 12%欠$ 20,001至$ 30,000
➢ 10%欠30,001美元至40,000美元
➢ 6%欠$ 40,001至$ 50,000
➢ 19%欠50,000美元
学费上涨,宽松的贷款限额和经济复苏使美国学生债务的显着增加到1.3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堪其重中途辍学,甚至有不少大学生,为尽快还清欠款,寻找Suger Daddy或到妓院工作,没有其他选择。每年北美地区数百万的入学新生里,有多少中途成了炮灰,只有大约40%的人,可以和你一样,在一所高等院校中安心念书。这才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全貌。
所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最大化利用能接触到的现有资源,就算没有拿到dream school的offer,前期的申请过程也能让我们有一番成长,每个阶段性的进步和可以量化的能力提升,才是这个过程中最佳的增值服务,拿我自身来说,八个月的申请期,前三个月基本在全力奋战雅思考试,一开始急功近利机械性的刷题,发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索性放下浮躁的心态,从词汇入手开始搭建基础设施:雅思词汇红宝书,按类别分成68个list, 每天3个list,40天时间里整体过了两遍,最大的感受是相比起一年前报考其他语言考试,雅思词汇的实用性更高,而其他语言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小部分“偏词”,难度接近于GRE,如果想要把握这部分单词需要仔细研究历年真题,把这些词语一个个都找出来,进行特别学习和记忆,是不小的工作量。相比之下,雅思词汇贴近生活,可以融入在语境中进行联想记忆,不管是单人的口语模拟训练还是多人对话都能信手捏来,单词库的扩展速度非常快。
攻克了单词,接下来的雅思真题训练基本没有太多阻力,写作部分一点点搭建起自己的逻辑思维,利用自己积累的句式勾勒出行文内容。而听力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记得那些年为了提高听力针对一个录音进行的反复默写,反复批注修改,虽然默写原文并不是那么容易,但当发现自己默写全部正确时,那种高兴喜悦的心情是无法言表的,不仅为提高听力水平高兴,也为自己的再一次突破高兴。听力磨砺判断力,同时也可以在练题时看到题目的前提下吸收听力内容/做笔记,没有盲听的负担。在这一点点切实的英语综合应用场景中,能力的提升是我在整个申请季最享受的过程。
现在回头想想,就算当时收到的是三所学校的拒信,虽有遗憾但却觉得经历过,就是精彩的。因为八个月朝觐一般的备战让我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英语能力和个人成长已经内化成我的一部分,我会自主的去学习英语,去感受更多、更精彩的文化,你明白的,学习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而这个申请季给我最直观的反馈就是,我可以熟练的和美国朋友聊天,或是自信的参与外企的实习项目,知道有那些主动权和自我突破的节点,这样一番申请季的成长也才是绝大多数留学小伙伴的初心吧。
所以不必觉得自己拿着保底校的offer算是委屈求全自暴自弃,申请这件事本来就不该被贴上“输赢”这样极端的标签,相比起其他根本触不到机会的人,你能体验这个过程就已经可以为自己鼓掌了。庆幸吧,我们努力过,无论下一个起点在哪里,我们将继续向前。
祝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