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照是怎样形成的呢?
组照可以是前期组织预谋的,也可以是由后期挑选原片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从原片中挑选合适的照片?如何处理这些原片?这里分享几个关键技巧。
不要让“好看”成为选片唯一标准
▲
摄影初学者常常过于关注单张照片是否好看,虽说这也是选片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这里提示大家,如果以“好看为唯一标准”选出来的照片,通常容易显得很形式和过于零散,或事件前后缺乏联系。比选出好看的照片来形成一组组照更重要的是明白这组组照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贯彻这种思想选片。
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线索——是要呈现一种统一的颜色?是要呈现一种类似的构图?还是要叙述一段完整的经历?
▲这组微博照片选自各地不同时间的旅行记录,通过后期整合的方式形成组照。
线索是“鲜艳的色彩”,单独看不会每张都特别“好看”,但是他们组合起来会显得个性鲜明。
用统一的风格:最简单的攒组照方式
▲
当我们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后,就要着手开始攒一组照片了。在绝大数情况下,组照都具有统一的风格,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是以统一风格形成的组照了。即使在学习摄影的初期,可能我们无法把叙事、内容驾驭得很好,用统一的风格形成组照,却能以简单的方法形成较好的效果。
▲于2015年年底拍摄的雪国峨眉,用识别性很强的统一风格——白雪加小人儿完成了一组组照的搭建
形式:要么极致地统一,要么多样地让人惊喜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用几张照片来攒一组组照,想发一条朋友圈的时候,“风格统一”的尺度如何把握呢?太统一了稍显得变化少了些,太多样了又显得照片散乱。
我建议把握统一性可以抓住两个要点:要统一,可以,那我们做到极致;要多样,可以,那我们的变化要有惊喜,要有说服力。最怕的是,统一做不到极致,却生硬“求变化”,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车窗外的日本。窗外的景色很多样,色彩也很丰富,我认为形式很多样了,但似乎少了些精彩。拍摄照片的时候我抓住另外一个要素——通过车窗上的水珠做外前景,统一了表现形式,这样组照就不会显得很杂乱。
后期软件可以复制配方
▲
为了让组照的后期风格统一,有一些技巧可以用到。
例如在Snapseed和Vsco中都有“复制编辑”的功能,能够复制刚才在其中一张照片上所进行的后期调整,打开其他原片,再点击粘贴编辑即可。但这不代表一组照片可以完全互相照搬后期,在粘贴后根据每个场景的具体情况再做细微的调整是很必要的。
▲Vsco中的“复制编辑”可以将后期步骤复制下来,粘贴在其他照片上,这样可以更方便处理类似的照片
▲Snapseed新推出了保存样式功能,可以将同样的后期配方粘贴在多张照片。
进一步还可以用QR将样式生成二维码,实现“扫码后期”。
一点九宫格的雕虫小技
▲
如果只针对朋友圈或微博来说的话,九宫格还有一些文章可做,这可以看做是组照展示的延伸。例如,可以用美图秀秀的九宫格切图这样一个小APP,实现单张照片的九连拼;另外我个人还推荐将横向的全景照片切成三张,在朋友圈发出来也是耳目一新。
总之,开动脑筋,九宫格照片展示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可玩性也很强。
编辑文字
▲
好了,编辑文字。或者说为组照起一个标题。
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不管怎样避免这些情况吧:冗长生涩的标题;无关内容的鸡汤;充斥表情和非主流语言的大段话。
▷ 摄影项目绝不仅是专业的事情! ◁
▷ 摄影项目绝不仅是专业的事情! ◁
▷ 摄影项目绝不仅是专业的事情! ◁
建立手摄项目的几个思路
▲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摄影项目,摄影项目可以是短期的,可以是一年两年甚至是无限长的。当然不求要去战争现场或危险的平民窟去拍那种具有新闻价值和纪实题材的项目,手机摄影项目的题材更应该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爱好。提供几个思路:
· 收集癖
这是浅显易懂,容易操作,人人都能做的项目形式了。有朋友收集365日每日早餐,有朋友手机自己每日镜中自拍,还有的收集各个旋转楼梯的俯视图或仰视图案。类型的“收集”,就是最简单直接的组照方式了。
▲简单的食物,“收集癖”式的手摄项目
· 编年史
如果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收集,还可以作编年史的项目。之前流传甚广的国外照片,拍摄了一家三口从孩子更出生至今同一个角度的照片,时间跨度达几十年。手机摄影近年才兴起,从现在起拍摄一组摄影编年史,说不定若干年后会成为有意义的照片。不仅人物,编年史还可以记录城市变迁,社会变迁,邻里环境等。
· 事件变迁
更有厚度的摄影项目,我想应该不是对客观对象的记录,而是对事件变迁细致入微的观察。手机摄影更容易捕捉到个人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变迁。例如记录自己和同事的工作状态。我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他们总会在书包里塞一些东西带走,有水果、牛肉干、馒头,也有可能是缝补好的衣物等,每次拍下来也很有意义,反映的也是一种事件的变迁和微妙的情感。
案例:二人·世界
▲
这个项目持续了三年,还会持续下去,拍摄的是一对情侣(现在是夫妻)的人像。这个主题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有一惯性——所有的照片都不以表现人物表情相貌为重点,而是以中小尺度的人物为表达方式,反而环境是表现的重点。
之所以这样设定,一来是因为,二人都是低调朴素甚至有些害羞的人,不愿意在镜头面前过于直白展露自己;二来这种拍摄方式更适合手机摄影的性能。这个项目都更注重场景的形式美感,把当时的环境表达得更加动人。
因此,从川西竹林到日本海边,从雪山草原到高楼大厦,与其说是二人世界,倒不如说是二人的旅行记录。
案例:倒影
▲
水面和玻璃面是我手摄的常用道具,是因为自己的一个摄影项目——倒影(手机拍倒影:用手机盗梦,空间在此处折叠)。让不同题材、不同地方、不同时机拍出来的照片凝聚成一个项目的逻辑就是“对等的组合”。
▲ 在俄罗斯旅行时经常下雨,于是借着地面的积水拍摄了一组倒影
案例:饭盒
▲
这个项目很微型,甚至可以说仅仅是朋友圈体量的,拍摄的是我参加“行走的力量”活动时,在图中的路餐餐盒和自然环境的合照。当时我们每天都在徒步行走中,当所有人都把湖光山色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的是每天的饮食,想着如果把饮食和所经历的景色结合起来就更加酷了,于是就形成了这个摄影项目。
▽点击查看
手摄技巧
时间感丨陌生感丨建筑手摄丨雾霾手摄丨iPhone7作品丨IPPA获奖作品工艺全解析丨
拍情侣丨拍街道丨减法丨纽摄丨摄影张力丨戏剧性丨基本操作丨基本原则丨拍倒影
探场所
马尔丁丨日本昭和丨濑户内海 丨清刊丨巴拉特区与第比利斯老城丨佛宝 丨
下浩老街丨布拉格丨柏林丨飞驒高山丨里斯本丨莫斯科丨川西丨额尔古纳丨
卡片计划
1-50号丨51-100号丨101-150
作品集
2013-2016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陈鸿宇丨
声明
本文所有文字及照片为原画册工作室原创,版权归韩松、谭凌飞、张薇所有,仅供知乎专栏、原画册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若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违者必究。
丨城市丨建筑丨人文丨旅行丨
×
丨拍照丨撰稿丨课程丨分享丨
原画册丨探场所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金奖得主韩松的工作室。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号,可以订阅“场所标本“和”技能卡片“
联系:[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