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dMed医学传播时讯
MedMed医学传播时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喜讯】恭喜 普丽妍 ... ·  2 天前  
丁香园  ·  Science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edMed医学传播时讯

MED热点丨风湿大咖汇--从“CRA大会专家访谈”看中国风湿路在何方?

MedMed医学传播时讯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17 17:51

正文

导语:5月11-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CRA)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在郑州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风湿病专家汇聚中原,共襄盛会。会议期间,中国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风云健康、腾讯健康、凤凰网、大河网等多家知名医学及社会媒体,在“安心直播间”对来自全国的“风湿病学大咖”们进行了专访,接下来请看来自《医师报》的报道。


曾小峰教授:


深耕风湿大数据学科腾飞正当时



大数据是未来整个生物产业的全新方向


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平台是今后工作重要的支撑平台。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队列数据、临床数据、组学数据、结构生物学数据及药物分子信息的海量数据处理,实现新靶点、新结构、新药物、新方向的研究,而临床专家在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将起到最核心的作用。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石油为王的时代,21世纪就是数据为王的时代,21世纪数据的价值有可能等同于20世纪的石油。


中国独特而丰富的人群资源,完全有能力成为证据输出国。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掌握医学科技主动权,谁就能占据医学竞争制高点。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课题上,我们建立了CSTAR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协作组,进而组建了CRDC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以此为基础的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目前在全国拥有59个生物样本库,850家注册中心,注册医生总数达到2390人,注册患者总数达到了50569人,样本总数34741个。以CSTAR大数据为基础发表的《CSTAR I-VII》系列文章得到了国际认可,并于近期在世界上唯一的狼疮专病杂志《LUPUS》上发表了4篇高质量文章,同时CSTAR数据将成为我国SLE指南制定的依据。近年来我们不仅通过CSTAR数据平台申请到863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课题,还通过CRDC平台申请到了“十三五精准医学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中国常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队列及预后研究”课题。目前,CSTAR及CRDC已经成为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大数据平台。


CREDIT“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项目将为指南的制定及政策的出台提供更准确的询证依据


我们知道医学数据库包括临床资料库、生物标本库,以及资料完整有序的分类存储。其中生物标本库可以为深入研究医学前沿提供重要支持,而临床资料库可以为文章发表、指南制定、卫生政策出台提供理论依据。CREDIT项目就是希望通过“千家医院,万名医生,百万患者”的参与,系统的收集中国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的大数据,最终建立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资料库。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现状,最终为文章的发表、指南的制定以及卫生政策的出台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国风湿免疫学科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燎原之势,未来风湿免疫领域还看中国风采!


此次是“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会议的学术内容非常全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了促进中国风湿病学发展普及的平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年会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热点话题一次比一次多!参与的热情一次比一次高!这预示着我们风湿免疫专业兴旺发达,相信在未来我们的年会一定会越办越好!


中国风湿免疫学科近几年来,不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人员梯队建设都处于爆发期,发展非常迅速。我们要抓住机遇,迅速提高、发展风湿免疫专业,与世界接轨。紧紧围绕“一市一科一中心”学科发展战略,结合“学术、求精、创新、发展”八字方针,相信我国的风湿免疫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未来风湿免疫领域还看中国风采!


栗占国教授:


探索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新标准,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势在必行


栗教授表示,尽管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RA在国内的诊疗现状仍不乐观。核心问题仍然是RA缓解率太低,最新调查显示我国RA缓解率只有8.6%。其中患者诊断不及时,是导致RA患者低缓解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没有特别的标志物,因此很难确诊。而仅仅给予对症治疗,直接导致了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北大人民医院叶华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国内12家大型医院共同制定的一个简单、实用性强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ERA),相比美国和欧洲的分类标准,ERA标准更加简化,更贴近临床,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优于国外的分类标准。国内现在不少医院,开始以ERA标准做为参考对RA患者进行早期的评估。ERA标准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意义,能够进一步提高RA患者的诊断率、治疗率,使更多的中国RA患者获益。


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将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手段


栗教授认为此次风湿病学年会,会议内容非常丰富,来自以色列的自身免疫病学著名专家Dr. Yahuda Shoenfeld分享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病因的最新的研究及进展”让人耳目一新。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在此基础之上由于外界微生物的入侵激发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了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人体缺乏和外界微生物的接触,体内针对微生物或者细菌产生的免疫反应就会越低,甚至是没有,就越容易出现免疫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是外界的环境因素,很多研究已经证明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体内免疫细胞的功能,使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功能出现异常,最终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因此,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将会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手段,最终开辟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新方向,这对国内有非常好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张志毅教授:


疾病认识逐步提高,骨关节炎(OA)诊治任重道远!



了解OA,重视OA,治愈OA!


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骨关节炎(OA)患者也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OA患者已达2亿。但由于骨关节炎这种疾病异质性非常强,而且还没有更好的药物去治愈,因此在临床中关注度严重不足。


其实OA非常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还要复杂。之所以关注度严重不足,主要是由于我们对OA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OA都停留在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范畴,而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A也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是与炎症、代谢、免疫诸多因素相关的病变。


因此,近年来我们成立了骨关节炎学组,向全社会呼吁将骨关节炎列为一种慢性、重大疾病,从政府、社会、学科等多种角度、多种层次来关注OA。过去的一年中,在OA学组的努力下,临床医生对OA这种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诊断、治疗逐渐规范化,学组的发展逐步的走入正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OA的诊疗一定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OA学组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黄慈波教授:


海峡两岸多学科视野下的风湿诊疗



海峡两岸共话风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家委员会”是在30余个学科中第10个成立专委会的卫生交流协会。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人。同时还成立了包括痛风、骨关节炎、儿科、肾科、中医、慢病管理、血管炎学组、影像学组等多个学组。


风湿科和内分泌、肾科、心血管、神经科等学科都有交叉,对于这些交叉学科领域的疾病,如果不成立属于我们风湿科自己的重大疾病学组,真正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将很难展开深入研究。成立学组的目标就是为风湿科的一些边缘性疾病,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疾病,提供一个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使我们风湿科的医生能够和内科、消化、呼吸、肾病等学科更广泛的交流。最终把我们风湿学科做大做强。


刘毅教授:


中国风湿免疫病的慢病管理不容忽视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管理方式,造福更多风湿免疫疾病患者!


目前,从医疗条件上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并不差。中国风湿病医师在诊断治疗的手段、经验上更是要超过其他国家的医生。但目前我们比较欠缺的就是疾病管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慢病管理,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病人的预后回归社会康复问题。我国很快就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发达国家在医疗上就更加要关注疾病管理尤其是慢病管理。


2011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关注病人的预后、康复和回归社会问题。去年我们更是成立了风湿免疫疾病的慢病管理学组,希望未来能够在慢病管理角度建立与我国医疗体量相符合的医疗关怀。通过对患者的疾病管理及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预后。


中国的青年一代才是我们风湿病发展的未来。所以青年医生要更注重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相关创新。发挥我们国家特有的大数据、疑难疾病、少见疾病优势,让我们跻身到世界前列引导世界风湿病治疗领域的走向,我想这是我们青年一代医生必须做、应该做以及有条件做的。


第二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感言:学术求精创新发展


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作为国内最高的风湿免疫领域学术交流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随着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年会的会议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学术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今年“第二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来到了河南郑州,关于此次年会的感受,我们来听听“风湿大咖”们怎么说。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刘升云教授:


此次是第一次在河南举办全国级别的风湿学术年会,学会的领导及兄弟省份的风湿同道积极参与。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不仅对近两年风湿病学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启迪。同时,此次会议无论从会议规模、参会人数、学术内容上也非常用心。尤其是学术内容非常充实,不但有很多风湿免疫领域相关的新进展、新方向和新探索,同时也有紧贴我们临床实际应用的基础内容,可以说为参会的医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同时,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我们河南风湿学科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年会对我们来讲不仅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与国内众多风湿同道建立联系、分享交流的好机会。因此,河南当地的风湿免疫相关专业的医生都非常积极的参与到此次会议中来,与来自全国的风湿同道共同学习交流。未来我们河南的风湿病学科建设也会秉承学术为先的理念,不断普及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知识。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理念的带动下,积极推动基层风湿科建设,使我们河南省风湿病事业发展快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朱平教授:


每年的全国风湿病学年会,都是我们风湿界最大的盛会。此次的郑州年会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人数上我觉得都更上了一层楼。首先会议内容不仅覆盖了风湿免疫领域的各种相关疾病的诊疗,同时也分享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进展和先进诊疗理念。其次从会议规模上我们看到有更多的风湿免疫专业的“新鲜血液”积极的参与到年会中来,相信未来我们的年会一定会越办越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武丽君教授:


每年都会参加全国风湿病学年会,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我们风湿免疫学科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同时,由于风湿免疫疾病是一个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此次风湿免疫领域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和分享,我相信这些内容对众多的参会医师会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古洁若教授:


全国风湿病学年会是我们全国风湿专家和医师的一个大聚会,近年来我们看到全国风湿病年会无论是规模、还是日程设计、内容安排越来越与国际会议接轨。从会议内容上来讲不仅涉及到疾病的诊治,还有增加了许多与慢病管理、患者管理以及青年医师的交流的相关内容板块,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和发现。尤其在相关易感基因的致病功能方面,不断有新的研究报道。强直性脊椎炎作为多基因疾病,基因之间的网络及相互作用是这两年最火热的话题。今年我们也会发布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很期盼这方面能有新的突破也希望尽快可以跟大家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教授:


此次全国风湿病学年会可以说是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除了主会场,会议还设立了10个分会场,充分考虑到如何给风湿病学科的医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从内容的角度此次会议更加贴近临床,同时强调临床与科研并存。尤其是曾主委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风湿病临床研究,以及王拥军教授介绍的脑血管病从循证到精准研究的思路,让风湿科医生逐渐意识到做好临床其实就为临床科研打下了基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苏茵教授:


此次大会是历年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除参会人数外会议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新的理念、新的概念及新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福音。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类损毁性疾病,如果能关注到发病前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及早进行干预,预防其进展为不可逆的关节损伤。在此次大会上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指南更新及科研成果的展示,带给了我们更多关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的思考和启发。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赵东宝教授:


此次年会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术内容精彩纷呈,有很多让临床医生受益匪浅的学术议题。在众多学术内容中我更关注骨质疏松板块,原因主要有3方面,第一,风湿和骨质疏松是一脉相承,很多数据显示二者关系紧密,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风湿病。第二,风湿科经常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会引起骨质疏松。第三,如果我们风湿界关注骨质疏松,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将会有非常大的突破。例如,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的骨破坏机制都可以从骨质疏松中有所借鉴。相信此次年会上骨质疏松相关的内容,也会给众多的参会医生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内科何东仪教授:


此次会议无论从学术内容、参会规模都应该是最大的,说明我们的风湿免疫事业蒸蒸日上。同时我们看到这次会议对于大数据、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的等热点领域也有很多相关的学术内容,相信这些学术内容会让参会的医生耳目一新。风湿科的发展仍然属于创新发展阶段,只有快速的接受新生事物,才能与风湿免疫领域一起创新、共同发展。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徐健教授:


今年我感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此次风湿病学年会,而且关注及互动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形式越来越多样。此次年会上我最关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学术内容,同时我们在云南省也开展了一项多民族、多组学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找到了一些新的靶点,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更好的依据,也希望在今后的年会上我们有更好的结果能跟大家一起分享。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徐建华教授:


此次全国风湿病年会规模非常大,整个会议的学术内容及组织形式完全达到了国际会议的水准。众多的学术内容中,我更加关注骨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的一些学术进展和临床应用等热点话题,我觉得这些对于我们广大的临床医生都非常有意义。


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马丽教授:


在今年的全国风湿病学会议上,我们欣喜的看到参会讲者开始逐渐以青年医生为主,这不仅反应出中国风湿病朝气蓬勃的发展状态,也说明有更多的医生愿意加入我国的风湿免疫事业中来,我们日后发展的潜力巨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杨娉婷教授:


随着科学的进步,目前已经有很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当中来,比如说超声在风湿免疫疾病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就日益广泛。此次会议对于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诊疗方法都有丰富多彩的相关内容,因此对于风湿病医师尤其是青年医师而言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也希望广大的风湿病青年医生能够携手共进,为了共同的荣誉、信念和希望而努力。


风湿学科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燎原之势


自1985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立以来,中国的风湿免疫学科已走过30年历程。30年来,经过无数风湿病前辈及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风湿免疫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区域的风湿免疫事业发展也呈百花齐放,燎原之势!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教授:


近年来,风湿免疫领域的进展一年比一年快。究其原因,一是重视的程度,二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很多疾病的探索和研究有了新的方法,使得我们可以更接近地了解到一些原来无法研究的领域。而转化医学理念的出现,使前沿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成为了可能。


转化医学研究在风湿学科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因为对于风湿病,我们并未了解其致病机理,但是我们知道风湿病是因为免疫耐受破坏,导致细胞因子的增高,所以细胞因子是最后、最终导致病理改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不清楚致病机理的情况下,针对最终产物—细胞因子研发了很多抗体的生物制剂,这些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达到了一个革命性的疗效。在过去几年,全球范围内医药行业销售额最高的几种生物制剂都应用在风湿科。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风湿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转化医学思想。


今后,风湿学科的转化医学之路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哪些细胞因子,或者不同的细胞因子在不同的疾病中起到哪些关键性的作用,并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研发不同的生物制剂将会是风湿学科转化医学的道路上的持续热点和重要课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武丽君教授:


新疆虽然是相对遥远的一个省份,但是新疆的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在几代人的深耕细作、不懈努力下,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针对新疆地广人稀,地市之间距离很远,教育成本非常高,风湿免疫学科在新疆仍然存在区域之间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现状。在学会的帮扶下,我们积极开展了“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建设。经过大家的努力,目前新疆的风湿病学科建设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接下来我们会乘胜追击,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学术水平,持续建设新疆的风湿免疫学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左晓霞教授: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我们成立了各地市的风湿病学会和风湿免疫专科。比如今年就成立了益阳市风湿病学会,常德、娄底也即将成立风湿免疫专科。同时,这一次我们从学会的层面组织了“痛风、红斑狼疮”的义诊活动,覆盖了湖南全省。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建设,并根据国家“分级诊疗”理念,定点帮扶地方风湿免疫学科的医院,不断提高湖南地区的风湿免疫疾病临床诊疗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何岚教授:


陕西虽然地处西北,但近几年陕西省风湿免疫事业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及陕西省医学会的领导下,在“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工作思路指导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工作,一是继续普及风湿免疫专业的建设,二是将风湿免疫领域新的知识普及到更多的基层医院,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先进科技带来的诊疗成果。同时,在科研上也会更注重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做出我们陕西的特色来。


安徽省立医院风湿科厉小梅教授:


安徽省根据风湿病学分会“一室一科一中心”的指导原则,积极开展了走基层活动。去年,我们开展了4次走基层活动,建立了3个独立风湿专科,在佑安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同时,我们开展了多场风湿病继续教育培训,在没有独立风湿科室的县级医院开展风湿学科建设及风湿知识普及,通过与医联体所辖医院的联动,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生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水平。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林进教授:


2016年开始,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响应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提倡的“一室一科一中心”的计划,从去年开始在浙江多个地区建设独立的风湿科,并在各地积极开展基层巡讲、义诊及科普宣教,极大的推动了风湿疾病在各地的知晓率。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多学科交流,在浙江省风湿年会上设立儿科分会场,吸引了众多从事儿科风湿病研究的同道参与,不仅促进了浙江省儿童风湿病的发展,同时实现了多学科医师的互动交流。


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缪佳教授:


江苏省是风湿免疫学科发展在全国比较靠前的省份,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在风湿免疫疾病普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我们在开展疾病普及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风湿免疫疾病的科研工作以及风湿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工作。在科研方面,我们陆续开展了SLE、RA的多中心研究。在患者管理方面,建设慢病管理中心,把风湿病慢病管理理念在全省进行推广。相信未来我们江苏的风湿免疫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李鸿斌教授:


内蒙古地区地域较广,整体呈东林、西田、北牧、南农分布,因此我们会有很多全国其他地区见不到的“特色”疾病,如布氏杆菌病等。我们针对这些疾病开展的一些特色性研究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已经开始从单中心的研究向多中心的研究扩展,更好的利用我们的患者资源,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沈海丽教授:


青年医师的培养一直是甘肃省风湿免疫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10年我们建立了第一个硕士培养点,今后我们还会建立更多的培养点,为我们甘肃省培养更多的风湿免疫顶尖人才。同时我们也在大力开展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积极相应国家分级诊疗,及学会“一市一科”的号召。我们通过骨干培训班,加大对基层医生的正规风湿免疫疾病诊疗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风湿免疫疾病诊疗能力,同时吸引更多的基层医生加入到我们甘肃的风湿免疫事业中来。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振彬教授:


河北省的风湿免疫事业起步还是比较早的,目前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全部都有了自己的学会,三家医院大部分都有了风湿科。下阶段学会的工作重点是风湿疾病的诊疗推广到县级单位,做到每个县都有人在做风湿专业。同时,我们会进一步加强风湿免疫疾病的宣教工作。不仅通过系统的组织培训,还要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大众及风湿科医生的科普及专业化培训。最后,随着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今后河北省的风湿病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梅轶芳教授:


黑龙江省的风湿免疫事业起步很早,经过几代风湿病专家的努力,目前黑龙江省的风湿免疫学科不断的在拉近与国际和国内一线的距离。尤其是在骨关节炎方面,我们开展了多项与骨关节炎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开始逐步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性的骨关节炎相关学术组织及会议中去。这也是我们中国的风湿病医师第一次参与到骨关节炎相关的学术会议中来。今后我们一定会以骨关节炎为特色,在国际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学术声音。


云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李芹教授:


云南省由于有之前的铺垫,目前风湿病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时期。今年我们再次承办了西部风湿病年会,主要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更好的提升云南省风湿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云南省16个地州,我们会在今年全部完成覆盖,把普及作为第一要务来做,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云南省风湿病学科的真正发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风湿免疫科丁峰教授:


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在全国风湿科的发展中起步是比较早的。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学会提倡的“一市、一科、一中心”的理念,在山东普及率非常高。目前山东省的每个地市都有了自己的风湿病分会,地市级医院都有专职的风湿科医生,甚至一些重点的县级医院也有了风湿病专科。同时,我们的学术也紧跟国内形势,不断开展与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的学术会议,做好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知识的普及。今后我们将在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临床研究,使我们山东省风湿病学科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与风湿免疫科方勇飞教授:


重庆有38个区、市、县,在全国风湿病学会“一市一科一中心”理念的引导下,我们重庆地区发展的目标是“一区一县一科”。我们针对性的开展了每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每周一次的学术会议,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地区风湿病医生的专业水平。同时,我们系统的开展了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基层风湿病医生的专业素养及诊疗水平,也能促进基层风湿科的建设与发展。最后,我们在近期对重庆的风湿病学会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将有更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到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中来,相信会对学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福建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林禾教授:


这些年我们国家风湿免疫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外部的形势对风湿病学科的发展也非常有利。福建省从1996年12月成立了福建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至今已走过了20年。20年来我们9个地级市中已经有8个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同时我们大力推广基层风湿病诊疗知识普及,通过走基层将风湿病专业知识带到市级、县级的医生中去。今后我们将依然会以学术为先导,全力推动福建省风湿学科的建设。


成都医学院风湿免疫科周京国教授: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及相关科研工作进行了大力支持支持,四川省的风湿免疫事业也在众多风湿同道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四川风湿界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在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将是我们思考的重要方向。同时,积极的对四川风湿科医生进行系统的规范化培训,促进风湿免疫科与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互动,积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也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非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