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是佛教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是乾闼婆(天歌神)和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他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里所说的“飞天伎乐”就是指他们。
按佛经的描述,飞天的形象似人非人,头上长角,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之手,却都成了形貌俊美的天男天女,还精于幻术,能作宫殿楼阁,里面还有行人出入。敦煌早期的天宫伎乐,可能与他们有关。
飞天出自印度,公元前2世纪的雕刻和壁画中已经出现。随着佛教的东传,他们沿着丝绸之路,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安家落户。但印度飞天不是直接进入敦煌石窟,而是经阿富汗,特别是犍陀罗,吸收了希腊、罗马和波斯的艺术之后,形成了最早雕刻和绘制佛陀形象的犍陀罗艺术,然后进入西域,在龟兹国诸石窟和寺院落户;至十六国时期,又飞越玉门关、阳关,在莫高窟定居,经历十个朝代,变化万端,又谱系分明,写下了一部中国飞天史。
印度飞天由来已久,形式非一。早期的雕刻飞天作童子像,裸体,斜披天衣,腹前悬遮羞布,作散花状,头后饰圆光;有的头束高髻,裸体而臂生翼,但不是羽翼,而是象征性的带状物。阿旃陀石窟壁画中也有飞天,完全是印度妇女形象,脸形秀丽,长眉大眼,眉间点吉祥痣。头束圆髻,丰乳细腰,裹长裙,斜披短巾,依托云彩。有的裸体献花而无巾帔。
键陀罗雕刻中的飞天与此稍有不同,裸体,戴宝冠,肩披长巾,腹前悬遮羞布,作升腾姿态。在阿富汗巴米羊石窟壁画中则有两种飞天,一是西方天使型,裸体儿童,臂生双翼;一种富于本土色彩,脸型略方,宝冠垂带,饰项圈、手环和臂钏,腰束大裙,男女有别,头后有灵光圈。
大约在三四世纪时,阿富汗的飞天进入西域,高鼻大眼的西方天使,在天山南路的寺院里偶尔出现。巴米羊的飞天却飞进了天山北路龟兹国的石窟。但在龟兹画家的笔下,形象为之一变:圆脸,直鼻,细眼,小嘴,五官比较集中,肢体短壮,穿大袖衫和龟兹褙子翻腰裙,冠下垂波斯大巾,飞翔空中,为佛陀献宝、散花、张伞盖,体现了龟兹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
龟兹飞天,沿着北路飞入高昌,受到汉文化的洗礼,希腊天使和丰乳、细腰、大臀的印度美女逐渐消失,特别是裸体飞天,被孔夫子的伦理道德观念拒之玉门关外,飞天和菩萨都逐渐变成了非男非女的无性天人。这类无性飞天,于十六国时期飞入莫高窟,然后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并遍布大江南北。
敦煌飞天与莫高窟同时出现,飞越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回鹘、西夏、元等十个朝代,历时千年,现存飞天六、七千身,可谓飞天王国。
十六国的飞天,脸形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头顶大髻,戴花蔓或三珠宝冠,披大巾,束大裙。涂白眼球,白鼻梁,风格古朴拙壮。虽然已有变化,而基本特征仍与龟兹飞天相同,仍为西域式飞天。
北魏时期出现了飞天群。飞天脸形条长而丰满,人体比例修长,姿势豪迈大方柔和,飞腾之状如游龙翔凤。飞天起处,彩云飘扬,天花乱坠,颇有诗意。飞天造型虽然还保留着白鼻梁,小字脸,但明显受到本土汉晋壁画人物的影响,本土特色已经形成。
北魏晚期,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从中原带来了南朝秀骨清像一派飞天。中国原来也有一种飞神,叫羽人,也叫飞仙,与西域式飞天同时并存。如249、285等窟顶部,既有佛教飞天,也有道教飞仙,汉晋羽人与南朝飞天都挤进了莫高窟,不同风采的飞天,同欢共乐,而且可以看出飞天羽人互相演化的过程,这是佛道思想互相融合在飞天形象上的反映。
南朝飞天,一开始就以南朝士大夫形象出现,体现了当时流行的超脱思想。这种飞天在南朝齐梁时代已经飞入墓室,与代表道家想象的羽人同在,并逐渐演化为“秀骨清像”的飞仙。太和年间魏孝文帝改制,实行汉化,飞仙进入中原,在云冈、龙门诸窟中成为新的中原风格的主体,然后沿着丝绸之路向西飞翔。景明前后在麦积山石窟中形成了南朝飞天的一统天下。由于佛教艺术传播流向的改变,河西诸石窟都有南朝飞天的足迹,正光年间才到达敦煌。但这类面貌清瘦头饰双鬟、身穿大袍、长裙裹脚、神采灵秀的中国式的飞天,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从未作过任何一个洞窟的主人。
北周时代,瓜州刺史于义,一面保留了西魏秀骨清像飞天和北魏本土型飞天,同时又从东面接受了中原面短而艳的新型飞天,更值得注意的是还从西域迎来了龟兹旧式飞天,各种风格的飞天,共聚一窟,各展风采。
隋代统一之后,佛教以至佛教艺术不同的流派逐渐趋于一致,各种飞天也逐渐融合为一呈现出大体统一的时代风格。原来在天宫楼阁中献技的紧那罗,也冲出宫阙,加入了飞天行列,形成了浩浩荡荡、载歌载舞绕窟一周的宏伟场面。隋代飞天,不仅侍奉佛国,也服务于人间。隋炀帝的宫廷图书馆巧设机关,以两身木雕飞天自动上下飞翔,为炀帝卷帘开道,飞天已开始侍奉人间帝王。
唐代是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飞天也发展到高峰。首先打破了严整的队形,除了龛顶和藻井四周飞天群而外,“极乐世界”的上部,以有限的壁画,表现了无边无际的茫茫太空,这是飞天活动的新天地。飞天多以个体单独活动,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蛙游太空;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双手抱头,从空中俯冲而下,势若流星;有的围绕宝盖,相互追逐,形成圆环旋转形式;有的并肩遨游,窃窃私语,舞带随风悠悠漫卷;有的穿过重楼高阁,蜿蜒若游龙。可以看出,唐代飞天创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境界。正像李白咏仙女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中晚唐时期,唐王朝已从极盛的高峰跌落下来,文化的活力、艺术的创造力,已远不如初盛唐,飞天也从浓丽丰厚的风格,走向清雅逸丽,其中仍不乏别具风采的佳作,她们多置身于翻滚的云彩中,有的依坐云端击鼓吹箫;有的倒悬云中弹筝;有的舞蹈,有的散花。变文中描写得好:“云中天乐吹杨柳,空里缤纷下落梅。”又是一番境界。
五代宋初,曹氏画院的匠师们承唐余风,飞天逐步公式化,形象姿态千篇一律,渐渐失去了艺术生命力。但到回鹘、西夏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飞天,她们额广颐窄、立眉细眼,鬓发束耳、满头珠翠、遍身绮罗,有的弄拍板,有的拉胡琴,特别是童子飞天,裸体而系抹肚,脚穿红靴,尽管飞动感不强,也别具风采。
元代密教流行,飞天很少,但显教密宗也留下了独具风格的飞天,作双髻女童,倚卧云中手持莲花,下视人寰,含情脉脉,颇似元人咏神仙诗中描写的情景:“神仙可有情缘意,手把芙蓉欲赠谁?”
敦煌飞天,虽然是外来种籽,却是在中国大地上开放的花朵。为了适应辽阔国土上各民族各地区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理想,必然不断地发生变化,至隋唐时代,形成了飞天发展的高潮,创造了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中国审美理想的新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在飞天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三种美学思想:
一、想象力。这是创作方法上和艺术形象、艺术意境创造的动力。飞天形象的创造,要经过一系列形象思维过程,即现实——想象——意象——艺术形象。隋唐飞天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就是百戏和歌舞伎。想象即联想,迁想,幻想,想象的着力点是“无翼而飞”。本来西方天使,臂生双翼,把人和鸟联系起来,这是西方的力求真实的想象;中国的羽人,臂生绿毛,也是将人、鸟相联,虽然具有一定抽象性,但中国古代美学家认为,把人与鸟联在一起是“失人之本”即降低了人为万物之灵的本质,“无翼而飞”才算真正的仙人。以抽象充实意象,因而西方臂生鸟翼的天使,中国身长绿毛的羽人,都没有发展起来,却创造了不生双翼,不长绿毛,非男非女,亦男亦女,借助云彩而不依托云彩,仅仅凭借一条舞带凌空展卷中动势之力,把翩翩起舞的宫廷歌伎送入太空,自由翱翔的飞天。这就是隋唐时代审美理想的体现。高度的想象力,赋予了飞天以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二、表现飞天的民族形式,即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飞天的表现形式与壁画一样,包括线描造型、空间表现、装饰色彩、传神艺术等等。以线造形不止于中国,希腊瓶画、埃及壁画、印度绘画、波斯细密画、日本浮世绘,从西方到东方,很多国家都以线创造艺术形象。但中国具有弹力的毛笔和书法相同的审美观,以及运笔——运力——运情的有机结合,使线本身及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富有生气和音乐般的韵律感,这是中国线描独具的特色。
在造形中首先要接触到的是人体比例。就面相角度和夸张变形而言,敦煌飞天的外貌形象基本上是写实的,而它所表现的情思和意境则是想象的。在飞天外形的塑造上,在写实的手法中巧妙地寄寓着夸张和变形,如六臂齐奏、反弹箜篌,以及嘴角深陷、指节延长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理想美。
飞天的线,不仅在于造形,更重要的是表意,特别是蜿蜒曲折的长线所表现的舒展与和谐的意趣,与“极乐世界”中“天人合一”幸福愉快的境界是吻合的。
艺术境界是人物与事件在一定空间的显现。飞天是“佛国世界”的幸福使者,歌舞于“极乐世界”的上空,俯视大地和水国中的琼楼玉宇,造成空旷辽阔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鸟瞰式空间透视法的成果,是西方焦点透视法所不可能表现的。
敦煌壁画的色彩绚丽著称于世,飞天的色彩的与整壁、整窟是统一的,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大块色的对比,明暗色的衬托,复杂的用色叠晕,打破自然规律的变色,如绿色的马、朱色的人、五彩树果,千变万化,相反相成,形成了金碧辉煌、豪华富丽的天国世界的色彩美。
中国艺术最初的审美理想,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形神兼备、以形写神,所谓神即人物的神采、神情或者灵魂,也就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人物的神(灵魂)在何处?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人的内心情思,表现在眼睛上。近代西方美学家黑格尔把眼睛称为“灵魂的住所”,并认为人物形象最好周身都是眼睛,就是说艺术形象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敦煌飞天(特别是隋唐飞天)正是这样,不仅眉目传情,而且姿态动作,挥手投足,一招一式都与人物的总体神情统一和谐,如果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传神之谓美。这正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美。
三、敦煌飞天和整个敦煌艺术一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在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艺术营养而发展起来的,如打破了儒家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大胆地吸收人体解剖原理和人体美的表现方法,以及面相造型、五官和手脚的夸饰和变形等,使人物的自然形态化为理想的艺术形象。同时,从佛教美学中也吸收了有益的因素,如佛经中所谓“法身无性”、“一切诸法非男非女”等,从而创造了没有男女生理特征的形象,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进入超人境界,佛教的净化与艺术美的净化作用结合起来了。也许这就是敦煌飞天艺术美的特征或个性。
飞天,由于创作方法,表现技巧,审美理想上的融合中西,推陈出新,使隋唐时代的歌舞伎升腾太空,自由飞翔,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希望。但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品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在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8年第8期“宗教与人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