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张良计
ID
|
zhang_liangj
作者
|
张良计
前段时间有篇热文,叫《月薪1万和月薪10万的真实差距》。
大意讲月薪1万的人和月薪10万的人,收入相差不止10倍,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
该文引用了网上的一则段子:
具体文章我不贴了,得出的结论无非还是心灵鸡汤的老三样:
没钱很焦虑,大佬怎么说,坚持努力啊。
这种文章颇有过去时尚杂志里那种「月薪3000的编辑教你过月薪3万生活」的感觉。稍微了解一点的人,或者已经达到文中作者所说月薪10万的人,都不会这么来讲话。
首先,该文作者有个基本错误,月薪10万并不是说你拿到手就有10万块钱,你还要算扣税。
收入越高你会发现,税这个东西真的很恐怖。
以上海为例,如果你的公司不偷税漏税,社保交金给你交足,那么当你月薪1万的时候,新税法后扣税完差不多是8000多块(如下图):
当你月薪10万的时候,扣完税后的工资可不是简单的乘以10倍得到81350了,而是70350(如下图):
薪资越高,后面扣的税越狠。
那么如果按照税后收入10万来计算,税前应该是多少工资呢?
差不多是
155000(如下图):
155000的月薪,如果按照一年12个月的年薪来算,就是186万。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如果不论股份与分红,单算工资的话,往多了说,这是一家大型公司全国总经理的水平;往少了说,这是跨国公司中国区CEO的水平。
这样的人,和月薪1万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首先,是工作职能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不需要对公司的生存负责。但月薪10万的人,必须对此负责。
税后月薪能拿到10万的人,担负的更多是无形的责任和精神压力。比如销售指标有没有达成,客户回款及不及时,员工管理到不到位,新业务线发展得好不好。每一项拿出来,都能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员工的世界其实更简单更单纯。最起码,只用管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不用去担心几十号几百号人吃不吃得上饭的问题。
经济形势不好,几千万的客户说掉就掉,对月薪1万的人有什么影响吗?
基本没有。
大不了换一家公司跳槽,继续干月薪1万的活儿。
但对总经理级别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年底这个窟窿还不补上,他大概率会被调走或者辞退,然后在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半年里都找不到工作。
这种辞退真的是雷厉风行,不留一点情面。
我知道一个国际广告集团的中国区CEO,因为业绩不好是怎么被开除的呢?
早上到办公室打开邮箱,一封来自国外总部的辞退信就赫然摆在邮件列表里。中午收拾东西,下午就直接走人。据说后来他一年时间都赋闲在家,找不到新工作。
而即使想办法去补业绩的窟窿,也会经历焦虑,迷茫甚至抑郁。因为他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对下面的员工负责。这时的压力就会以几十几百的倍数暴增。
当工作占据了他们绝大多数时间,家庭势必就会失衡。
什么几个月不见自己的孩子,在飞机上呆的时间比回家都多,这都是家常便饭。最后再和身体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形定时炸弹。
社会新闻里那些跳楼的CEO,自杀的总经理,就是这种焦虑积累到顶端的爆发。
所以这些人每天思考的,不是鸡汤大号们说的,「思维如何提升」,「眼界如何开拓」,「拒绝短期快乐」。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看就是没干过的人说出来的话。
同样也不是网上抄来那些成功大佬的金句名言,那都是经过小编美化包装过的说辞,给大佬立人设用的,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月薪10万的人,思考的都是很实际的、能对公司现在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东西,比如:
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有什么问题,人员架构是否合理?
竞争对手有什么新动作,对我们构成威胁了吗?
怎么看待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公司长期的财务计划是什么,资源投入的短期目标又是什么?
公司未来的风险在哪里?如果长期亏损,应该如何止损?
你只有亲自运营过一个组织,亲自核算过ROI,亲自开除过员工,亲自开拓过客户,才会知道这些问题都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讲座,上几次课就能弄明白的。
这都是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加上自我总结,持续改进,然后变成你思维上的提升,开始指引接下来新的行动,最后反映为你职位和回报上的增长。
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只用在职场社交上处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部门同事搞好关系,听从老板的指示即可。只要你懂基本的做人道理,过得舒服一点问题没有。
可月薪10万的人不一样,他们每天面对的是360度刀山火海。
下属,同事,老板,同行,客户,供应商,行业协会,还有媒体...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处理好这些关系那都是在刀尖上行走,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让你和公司满盘皆输。
客户不给你结款,供应商撂挑子说不干,同行挖你的核心员工,Global总部发邮件要你开人,媒体曝光你公司的黑料...
每一件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情。
处理好它们需要思考谋略,调动资源,平衡利益,制定计划...这过程可比写代码做PPT什么的难多了。你得考虑全面,小心计算,不断做情景推演,不断寻找收益最高、风险最低的方案。
而且你时不时还得赔上自己的脸面、依赖自己的情商,必要时还得做一堆表面功夫,说一堆违心的话。
你看,我光写出来这些都觉得好烦好复杂。真正做起来,没个十几二十年的功力,这种事能处理地好吗?
不信你看看现在的OFO,年轻的戴威焦头烂额吧。
在我还是职场菜鸟的时候,曾参与处理过一家知名品牌的危机公关事件。当时「315晚会」曝光了产品的故障问题,险些酿成大祸。
这事情那时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事后媒体的报道,当年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差不多会造成4亿欧元的损失。
新闻曝光一出,瞬间我们的工作群就炸开了锅。随后,客户中国区的大老板,各大区的销售总监,市场和公关部的老大,还有我的老板们,深夜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驱车赶到公司,2小时后所有人齐刷刷坐在了会议室里。
我听着大佬们各种唇枪舌剑,一下子列举出七八个危机公关的方案,随后马上又毙掉了一堆,我记录的速度还比不上他们思考的速度。
在最终确定了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案后,老板们迅速安排任务。负责公关的同事开始草拟声明,联系媒体;负责渠道的同事开始联系各区经销商,搜集问题产品信息;负责售后的同事开始制定产品召回计划,计算召回成本...最后所有人一直弄到凌晨4点多。
5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上9点一则官方声明正式公布,随后详细的顾客补偿计划陆续放出,媒体报道也迅速跟进,有条不紊地将这次重大危机化险为夷。
这次事件除了让我学到许多,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家老板坐这个位置拿这么多钱是有道理的啊!
最后,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月薪1万的人考虑的问题都是「执行层」,月薪10万的人考虑的问题都是「战略层」。
执行层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呢?
零星碎片化,不成体系。但能专注在一件小事上,把它做到极致。
举个例子。
不知道大家旅游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旅游景点卖的一些手工艺品,比如陶瓷,刺绣,彩绘,丝巾等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在当地都见过许多做得非常精致的手工艺品,价格也很公道。它们既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做得美轮美奂,让人爱不释手。
但这些手工艺品都有个共性问题,就是出了本地就几乎没人知道,更不会有人慕名来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做这些手工艺品的人,大多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有的可能世世代代都在研究怎么把一块丝巾做得精致考究,足以媲美国际大牌。但他们并没有去想,这块丝巾是不是可以变成一项产业,成为人尽皆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