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景观邦
共享景观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山西发布  ·  春节假日山西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  8 小时前  
山西发布  ·  春节假日山西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  8 小时前  
CZ老乡俱乐部  ·  山西一机场正式升级!山西省第二大机场! ·  2 天前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山西多地景区发布公告:接近最大承载量,提醒广 ... ·  4 天前  
山西广播电视台  ·  山西多地景区发布公告:接近最大承载量,提醒广 ... ·  4 天前  
岚县老乡俱乐部  ·  山西:免费制发! ·  5 天前  
岚县老乡俱乐部  ·  山西:免费制发! ·  5 天前  
HQ老乡俱乐部  ·  山西:免费制发! ·  5 天前  
HQ老乡俱乐部  ·  山西:免费制发!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景观邦

深度解析 | 彻彻底底讲明白凡尔赛宫的方方面面

景观邦  · 公众号  ·  · 2024-07-30 11:45

正文

本文授权整合转载自: 蚂蚁景观,非常感谢小蚂哥的悉心编写,欢迎关注


前言:凡尔赛宫园林作为法国勒诺特园林的代表,在欧洲整整流行了一百余年,并且深深影响了欧洲园林设计,我们现代广场设计中也能找寻到它的影子。这期就让小蚂哥带你走进凡尔赛,近距离无缝地了解它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

凡尔赛宫的前世今生




一章我们主要梳理凡尔赛的历史。内容主要取自于维基百科和凡尔赛宫官方公号中的文章:建造世界最大的宫殿分几步?一文捋清凡尔赛宫的上下400年!


凡尔赛简史
1624年:
故事从不起眼的“纸牌屋”开始


位于巴黎西南方约19千米处,奢华代言词“凡尔赛”,曾经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村庄。它的名字来源于古法语“versail”,意为开垦过的土地。因为周边茂密的树林,这里受到了国王的青睐,成为狩猎的理想场所。


1624年,国王路易十三在凡尔赛高地的磨坊边上首次修建了一座狩猎小屋。十年间,他派人重修了这座简陋的小屋,升级为一处可以偶作逗留的乡间别墅——因为其红色的砖墙、黑色的的板岩屋顶和白色的石边,这里又被人戏称为“纸牌屋”,看上去十分单薄。


这哥们也是一个猛男,在位期间通过三十年战争制霸了欧洲,给自己儿子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法兰西帝国。


接下来的路易十四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自号太阳王,在位72年,是在有确切记录的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君主。


不过我还是得吐槽一下,你确定把自己的头部这样插在门上很好看嘛~


不仅如此,路易十四是一个有着各种怪癖的国王,比如说他因为迷信洗澡会让人生病,所以常年都不洗一次澡(在这里心疼皇后10秒)。他个子较矮,所以工匠给他做的鞋都会加一个垫高,在机缘巧合中成为了高跟鞋的鼻祖。


别看人家全身蕾丝,他可有众多情妇,而且在路易十四的带动下,整个法国社会对于优雅、品味和精致生活的追求,都达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


路易十四对于凡尔赛宫来说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他任内,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都汇集凡尔赛,为了打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奢华宫殿。但是要说到凡尔赛建造的原因这就是另一个故事啦。


1660年,路易十四参观了财政大臣富凯刚刚建成的沃·勒·维贡特府邸,为其建筑和花园的宏伟壮丽所折服。当地巴黎郊外的行宫有很多,圣日耳曼宫、凡塞讷宫、圣克鲁宫等竟无一可与之相媲美。

路易十四大怒遂以“贪污”罪名将富凯投入巴士底狱,并且将他的3位设计师招入麾下,他们便是日后的“凡尔赛三杰”——建筑师路易·勒沃(Louis Le Vaux)、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和画家夏尔·勒布伦 (Charles Le Brun)。更宏伟的计划逐渐在路易十四的心头萌生。



但其实也有一些现实原因,当时巴黎市不断发生动乱,仅在1648年-1653年的5年间就发生了两次规模巨大的投石党叛乱。一堆堆的暴徒每天在自家门口闹事谁顶得住?所以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混乱喧嚣的巴黎市区。


但在原本的行宫上建设宫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上图这幅1668年的凡尔赛宫全景油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建筑规模。路易十四在红砖黑瓦的城堡前,以相同的风格加建了侧翼和广场;而环绕城堡西面的皇家花园也显露出雏型。

但是问题来了!路易十三的城堡体量太小,就算增加再多边翼也只是小打小闹。不仅如此,随着古典主义之风吹向法国,城堡的砖瓦结构已经过时的可笑。大家都建议整体拆除重建,可是路易十四却寸步不让,因为这座旧屋承载了他对父亲的回忆……怎么办呢?

1670年:
“信封式”宫殿改造计划

1670年城堡扩建

面对刁钻的甲方,建筑师路易·勒沃提出了巧妙的解题思路,不仅可以保留原有城堡,还能全面升级体量和风格——那就是被称为“信封”(Enveloppe)的扩建设计:用新建的大理石立面建筑将原本的小城堡三面包围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穿过东边的金色大门接近凡尔赛宫时,眼前看到的还是路易十三时期风格的红砖城堡。但是当我们抵达西面的皇家花园,再回头一瞥时,陡然出现的却是一座洁白而宏伟的古典主义宫殿

这是路易十四特别强调的为了怀念自己的父亲,行宫的东立面保留下来作为主要的入口,并修建了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


绿色部分内部就是原本的路易十三的狩猎小屋,路易十四用这样的方式怀念了已故的父亲。

东面的大理石庭院拥有非常丰富的质感和倒影

1674年同样极富创意的建筑师芒萨尔(Mansart)接了班继续凡尔赛宫的建设,他增加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橘园、大小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形的大道。



正是他设计了镜廊(Galerie des Glaces)。起初,这里是勒沃设计在城堡中心的一处露台(上图),因为缺少遮挡,利用率并不高。1678年,芒萨尔将其改造为室内长廊,以巧夺天工的落地镜作为主要装饰。镜廊成为了路易十四接见大臣和使节、举办宴会的核心场所。


1682年:
“宇宙的中心”诞生了

1682年5月6号,路易十四正式将法兰西宫廷从卢浮宫迁到凡尔赛宫,凡尔赛成了法国实际上的首都,为了消除地方贵族的割据和叛乱,路易十四将全国主要的贵族都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这一招其实和中国君王把皇亲国戚放在京城养起来的道理是一样的,让它们沉迷在优渥的生活中很快就会丧失战斗力,皇帝的统治也就自然稳固了。


1688年凡尔赛宫主体落成,而整个宫殿直到1710年才全部完成,建设持续了47年之久。随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宫殿,并成为法国乃至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和发源地。


理论上,路易十四要求所有的廷臣都住在凡尔赛宫——要知道在鼎盛时期,宫殿容纳了36000人,为了扩大空间,芒萨尔在“信封”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在城堡两边修建了对称的南翼和北翼。如此,从园林一侧看,宫殿宽度超过400米,蔚为壮观。

△1695年绘制的宫殿图景

1688年,芒萨尔改造了东方风格的“特里亚农瓷宫”——一座位于宫殿西北角2千米处的避暑宫殿,以更为坚固的大理石宫殿取代,即今天的大特里亚农宫(Grand Trianon)。 

不过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个小八卦,凡尔赛宫最初建造了700个房间,但却只有30多个厕所,大部分人每天都只能随地大小便,整个凡尔赛宫其实味道并不好闻。

为了彰显王权的尊严,凡尔赛宫经常举办场面浩大的典礼,晚会,舞会,狩猎和其他娱乐活动。在巅峰时期——路易十五晚期和路易十六早期,维持凡尔赛宫的费用占全法国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也让法国大贵族被奢靡的宫廷生活所腐化,失去了反叛的力量。


1715年,在长达74年的统治之后,太阳王落幕,一个时代终结了。

1722年:
私密生活的享乐宫

1715年,路易十四仅存的继承人继位,他便是路易十五,当时年仅5岁,被接到巴黎抚养。1722年,12岁的小国王决定从巴黎迁回凡尔赛宫,他怀念这个伟大的地方,希望再续曾祖父在这里的辉煌。

路易十五的个性却和太阳王截然不同。后者热衷于被“围观”,恨不得将日常琐事都打造成公开仪式,而路易十五却渴望个人隐私。他设法在国王大套房的背面开辟了一系列小型但舒适的私人套房(Petits appartements),通过一连串楼梯和暗门,只向至亲和情妇开放。


在长达60年的任期里,路易十五对先王的城堡有着一丝不苟的尊重。唯一的大规模工程是新建的皇家歌剧院(Opéra Royale)。正是在这里,路易十五的孙子,即未来的路易十六迎娶了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奈特(Marie-Antoinette)。


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在皇家歌剧院的婚礼(上)和今天的歌剧院实景图(下) © Château de Versailles


路易十六于1774年上台时,凡尔赛宫表面保持着路易十四时期的样貌,但内里却藏着一堆烂摊子。前任们发动的战争让国家负债累累,而路易十五留下的风流韵事又给王室贴上了荒淫无度的标签。

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延续了“私人化”的趋势,渴望逃避这一切。王后不喜欢正宫的繁文缛节,择居于园林深处的小特里亚农(Petit Trianon)。在那里,她修起了英式花园,还按照诺曼底的乡村风格建起一座私人农庄,和儿女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路易十六、玛丽王后的肖像和1780年的小特里亚农宫英式花园

可惜,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攻占了巴士底狱,愤怒的人群向着凡尔赛宫挺进。10月6日,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开了凡尔赛宫。这一走,就是永别。


1789年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被喷怒的民众推向了断头台,之后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了,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


1837年:
献给法兰西全部的荣耀!

王室一走,凡尔赛几乎倾刻间衰落了。宫中的艺术品(绘画、雕塑、挂毯等)被迁往卢浮宫博物馆,而大多数家具则都被拍卖了,好在宫殿建筑群幸存了下来。

接下来短暂复辟的几位君主,包括拿破仑、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都只是凡尔赛宫的匆匆过客。在这期间凡尔赛宫多次被洗掠直到1833年路易-菲利普(Louis-Phillipe)上台,才为这里翻开新的篇章:不再是宫廷和王权的中心,凡尔赛宫将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地方——一间法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王朝盛极而衰的循环总是不断上演,但还好历史为我们保留下来了这一座华美的宫殿,作为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一百年的园林,我们值得去探索它蕴含的秘密。


法国园林为何是人工的规则的?
在讲解凡尔赛园林的布局之前,我相信很多人都对法国园林规则式、人工化的设计有着和中国园林相反的认知。中国园林追求自然本源,而法国园林突出人定胜天。这句话没什么错误,但也不全对。


追寻本质之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写的《理想国》里提出了一个“理式”的理论。


大体来说就是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理式”。现实只是模仿“理式”的产物,而艺术是模仿现实的产物,所以可以把艺术看作是对“理式”模仿的模仿。


理式也就是神的别称,类似中国的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古希腊人认为“数”就是美的本质。“数”中蕴含了秩序、几何、比例,也就可以看作是“理式”在现实中的变现。那么人通过艺术的手段变现“数”的美,也就间接地表现了“理式”,也就可以看作是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所以从“理式”的角度说,法国园林大量的人工化、几何化也是在表达自然的本质,这和中国园林寻求自然的真谛是一致的。只不过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渴望统一
凡尔赛宫是统一而强大的法兰西的象征。在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刚刚摆脱了百年的分裂和战乱,经历了战乱,半野蛮时代的人看见真山真水并不会感受到美,而是想起了挨饿与战争。

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

在陈志华先生《外国造园艺术》中写道:“园林形式反映了人们想要摆脱什么?追求什么?
对于一个打了几十年仗,经历了各种动乱和分裂的人来说,规则化的景色可以给他带来美的感受。所以美也是相对的,也是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个人追求的。

好了,这一章我们讲解了凡尔赛宫的前世今生,也大致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园林是规则的。


如果您对法国园林感兴趣,欢迎咨询报名景观邦法国研学





第二章:

1600公顷的凡尔赛宫园林里都有什么?



第二章我们来正式剖析凡尔赛宫的园林。在这之前我还是要明确一点,解析一个园林并不是目的,我们要再进一步问自己这些园林中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做设计学习的地方,哪些经典的设计可以迁移到现代设计中来。另外这篇文章还想搞清楚一件事,凡尔赛宫为啥这么出名?


凡尔赛宫的园林师勒诺特被称为“国王们的造园家,造园家们的国王”。据说他和路易十四私交甚好,凡尔赛宫庭院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最高峰。


那么凡尔赛宫一定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设计?


01、花园的总体布局
将近两个世纪的欧洲园林顶峰,不可一世的巨大规模,这就是凡尔赛宫!


设计者一眼看着城市,一眼看着林莽,宫殿置于中间,府邸的轴线前面通过干道伸向城市,后面穿过花园伸向林莽。通过花园来阐述绝对的权利,颂扬君主的统治。


凡尔赛宫面积1600公顷,加上大片的人工林面积为恐怖的6000公顷,不加人工林就达到了2240个足球场。中轴线长达3000m,加上外围城市部分达14000m。

想要拆解凡尔赛的平面,我们就需要屏蔽掉大部分的元素,大体来说只要记住以建筑出发的一根主轴和两根辅轴就可以啦。


凡尔赛宫坐东朝西,建筑东侧三条城市道路的放射线集中于前广场,而从建筑开始一直向西延伸到运河末端大草坪的就是花园的主轴;两根辅轴分别是紧邻建筑从尼普顿喷泉向瑞士湖延伸的副轴1;还有沿着大运河横轴的大小特里阿侬宫到已经不存在的动物园的副轴2。

这三根轴线的地位并不相同,很显然从东向西的主轴是构图的中枢,所有元素围绕它形成整体。紧挨着它的是花圃,最为精致和华丽,远离它一点,装饰就减少一点,如此递减,最终达到林园。


就像是太阳笼罩着世间万物一样,凡尔赛宫的建筑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依旧牢牢地统治着花园中的一切。


主轴中最明显的就是大运河了,它纵长1650m,横长1013m,宽62m,在路易十四的时代还在此举行过海站的演习。


请记住这条运河水渠,它在设计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02、太阳神的主线
整个主轴线都在表现“太阳王”的主题。太阳象征着对于一切的控制,既有对于王公贵族的掌控,也有对于自然的统治。站在宫殿的镜厅可以看到8000m以外的地平线,就像阿波罗的金色光芒照耀大地一样。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原本是掌管光明和语言的神祇,但在公元前5世纪后就开始和太阳神赫利俄斯严重混淆。原本赫利俄斯的太阳战车也变成了阿波罗的座驾,不管是谁吧,反正太阳神每天的任务就是驾驶着太阳战车从东到西,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四匹马和黄金战车发出光和热量就像太阳一般。


而凡尔赛的这根主轴线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它从建筑开始依次为:
建筑前的水池→拉托娜喷泉→刺绣花坛→王家大道→阿波罗喷泉→十字形大运河→末端草坪空地


其中重点就是拉托娜喷泉、王家大道、阿波罗喷泉和十字形运河。


出了宫殿眼前就是两个巨大的镜面水池,每个水池的边缘都有12个众神的雕像,这些雕像大部分都是或坐或卧,仿佛这里便是人间的天堂。


这个广场上干净得没有一棵树,这也让花园处处都能看见府邸,而从府邸也能看到花园的各个角落。


穿过水池,走下大台阶,就来到了轴线上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拉托娜喷泉。


03、拉托娜喷泉Fontaine de latone


出了宫殿看到的第一个节点就是拉托娜喷泉,揽着年幼的阿波罗,台边很多癞蛤蟆,乌龟。


拉托娜是阿波罗的母亲,也是宙斯(罗马叫朱庇特)的情人,她是是希腊神话十二泰坦神科俄斯和福伯的女儿。宙斯经常变成老鹰下凡和拉托娜私会,爱嫉妒的神后赫拉知道宙斯和拉托娜相好之后,就想方设法的迫害她,禁止她在大地上分娩,还派出巨蟒追杀拉托娜。


而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骨肉就暗中保护她,喷泉下层的蛤蟆和乌龟就是那些对拉托娜不敬的村民,宙斯施法将他们变成了只会呱呱叫的生物。

在雕塑中的下层还有一些村民正在变形,细节好评。


而最终,经过重重磨难阿波罗还是降生了,这个节点可以说讲述了阿波罗的诞生,光明之神也经历过种种的挫折。


而在年幼阿波罗的面前就是一条成神之路。


04、王家大道


站在拉托娜喷泉前,眼前就是王家大道后改名为绿毯(Tapis Verts)。这是一块巨大的草坪,300m长,共45m宽,两边的道路各10m宽,每隔30m放置雕塑或者花盆,一共24个白色大理石雕像。是空间中视觉的过渡空间。


众神的雕塑也讲述了阿波罗在成为正神之前的各种故事。


严格几何化的布局让王家大道拥有了节奏感。接下来就到了重点了。


05、阿波罗喷泉 Fontaine d'apollon


之后就到了轴线中的高潮——阿波罗喷泉。在一个巨大的水池中(长120m宽80m)阿波罗在喷泉中破水而出,众多海卫吹起号角,昭示着光明的到来,虽然只露出半个身躯,但势不可挡,昭示着光芒即将笼罩大地。


这组雕塑最妙的地方在于阿波罗身后的背景,大林园修剪整齐的林缘和大运河直指天边,阿波罗头部的位置正是所有透视线的焦点。


当喷泉开启,雕塑便像活了起来一样,更具动感,这和我们中国园林中巧借天象的做法道理是相同的。

在薄雾中更有感觉,这张是凡尔赛宫官网的图片


06、大运河 grand canal


设计最妙的就是下面的大运河了,大运河纵长1650m,宽62m,正是要将太阳运行的轨迹都倒映其中,就像阿波罗驾着太阳战车每日巡天从东到西的路线,最后在一片夕阳中金光洒满运河,结束一天。


夕阳下的大运河就像阿波罗散发的万道金光。


最后在轴线末端的巨大草坪上完成对轴线的回望和结束。整个轴线有紧有松,一气呵成。


在主轴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广场满足皇帝宴会、舞会、演出、游戏、烟火等社交空间的需要。昭示着强大的法兰西帝国。


我们可以把这根主轴理解为超越世俗的非凡空间体验,在轴线设计上巨大的体量、神话的加持都让空间拥有了一种超越常规空间的神性。这根轴线既是构图的中枢也是整个园林的灵魂。


主轴上还有很多设计的细节,比如在拉托娜喷泉看去,轴线也是遵循透视修正的原则,将后侧的景物比例等比放大,再利用地形将阿波罗喷泉放置在最低处,从而产生包裹感,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完美的景色;另外拉托娜和阿波罗的雕塑面部相对,象征着母子的羁绊。

主轴的控制力是从建筑开始由强到弱的,而下面我们要说的两根副轴则更加丰富了空间的对比关系。


07、对比鲜明的次轴线


两根副轴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内容,右边轴线紧靠建筑,按照勒诺特的设计原则,越靠近建筑人工化越高,越精致,所以在轴线布局上节点众多;左边的轴线是大运河的横轴向北达到大小特里阿侬宫和自然的庭院,向南到达已经不存在的动物园。


08、副轴1
我们先来拆解右边这根复杂的副轴。

第一条横轴紧邻建筑,向南到干净朴素的瑞士湖,向北到尼普顿泉,一面开放,一面封闭。中间经历了数个节点,我们从北向南一个个来说。

—— 尼普顿喷泉


最北边的是一座描写海神波塞冬的喷泉水池,在他的旁边是一个龙形雕塑水池。动态的雕塑+喷泉,两者共同组成了动态的景观。


雕塑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雕塑大多在水池边缘以下,用来突出喷泉的壮观。


这组雕塑是我个人觉得凡尔赛宫最酷的。直接画成插画也是气势十足。


旁边的龙池喷泉,龙的造型是典型的欧式风格。


这两个喷泉构成了副轴的第一个节点,用喷泉把人的游兴调动起来,接下来,我们朝南能看到在路的两旁有两块封闭围合的小庭院。

—— 凯旋门庭院&三喷泉庭院
这两个庭院都通过密实的树林掩映起来,只留出几个小型的入口。


我们先来看左边的凯旋门庭院。它是凡尔赛宫唯一一个有政治意义的庭院,1678年8月10日路易十四率领法军击败了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丹麦组成的四国联盟军,一战成名,也获得了“路易大帝”的称号,这个庭院就是在标榜路易十四的丰功伟绩。


所以雕塑和喷泉都是必不可少的,路易十四脚下就是战败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

丢盔弃甲的意大利人

右侧的三喷泉花园显然更加有看头,这是路易十四亲自设计的庭院,在他的书中也经常提到这里。


外则的树林屏蔽内部地形的变化,但只要你走进去,丰富的竖向设计立马能够吸引你的眼球。


通过这两个小庭院,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两个镜面水池。


水池的旁边就是凡尔赛宫大名鼎鼎的橘园了。

—— 橘园


橘园是凡尔赛最早建设的部分,早在建筑宫殿之前,路易十四在这里培育娇嫩的植物(柑橘)来彰显他的品味。注意看上图,橘园位于建筑南侧的盆地,三面都有围墙遮挡,这样可以避开盛行的冷风,而且半包围结构形成了一圈4-5m厚的温室廊道,在冬天这里也能维持在5摄氏度以上。

温室内部
现在这里一部分变成了餐厅

当你站在橘园温室的上方向南眺望,凡尔赛公园林里第二壮观的景色就出现在眼前。


橘园复杂的刺绣花坛和远处的瑞士湖一繁一简,泾渭分明,但又异常和谐。


这里瑞士湖的面积是橘园的3倍,也是利用透视修正让视觉更加和谐。


—— 瑞士湖
瑞士湖是由瑞士士兵挖掘的,故此命名,湖边为了迎合开放平静的意境处理得非常干净简洁。


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瑞士湖和大运河末端的处理一模一样。


这种弧线与直线相结合的形态,除了在平面上有所装饰,在透视中可以增加近处岸边的层次,远处过渡更加自然。


好到此这根次轴线游览完毕,我们回顾这根轴线,虽然没有主轴线的主题性强,但这条轴线元素更加丰富,和建筑衔接的地方用水池和花坛来转化空间。这也就是陈从周先生说的“过片”了。


而且这条轴线从北到南空间是逐步开放的,从尼普顿湖喷泉的灵动;到建筑前花圃的丰富;再到瑞士湖的宁静,空间形成了从动到静,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09、副轴2


第二条横轴是大运河的横臂,向南指向曾经的动物园(已不存在),向北指向特里阿侬宫。从原本设计的角度看也是从动到静的过渡。


和副轴1比较起来,显然这里离建筑远所以更加的自然,尽量减少人造物的出现。虽然平面看上去很规则,但实际的空间非常大,运河两侧高达的乔木配合草地和湖泊形成了自然的开放空间。


这一纵两横的轴线布局搭建起了凡尔赛宫的主题骨架。但此时凡尔赛宫还是太过于单调,缺少人性的场所,所以就有了小林园和特里阿侬宫。




如果您对法国园林感兴趣,欢迎咨询报名景观邦法国研学






第三章:
凡尔赛宫园林为啥能火出圈?


这一章我们来聊凡尔赛最丰富的小林园与最具人性的特里阿侬宫,最后我会分析凡尔赛宫能够流行百年的原因。



01、犹如拆盲盒的“小林园”


前面我们说到了主轴与副轴,这种大尺度,大主题的造景非常看起来很酷,但实际上并不好使,过大的尺度和纯粹的视觉设计让轴线更像是用来看的,而园林中人们要想亲近自然,像真正的人而不是神一样使用空间,那就得依靠这12个小林园了。



包裹水渠的是大林园,而喷泉和绿毯两侧的是小林园。大林园是花园的背景,轴线道路直伸进去,切成几何形,道路交叉点设置有喷泉,廊亭。很简单,我们就不说了。有趣的是小林园。



小林园填补了凡尔赛原本空洞的骨架,小林园位于王家大道两侧,一共12块,左右两侧各六块,每一块都是一个小园林,从空中看就是一块块的镶嵌在林地中的宝石。


这些小庭院的尺度亲人,形式也非常之丰富,有观赏倒影的“水镜”园;有为孩子讲述寓言故事的迷宫园;有表现神话的阿波罗浴场;也有精致华丽的大水法……由于小林园随着时间变化较多,所以我只挑选一些又代表性的聊一聊。


—— 迷宫园



1672年到1677年之间,勒诺特尔设计了迷宫,位置紧挨着橘园。



迷园在岔路口和节点放置了39个喷泉和333个动物金属雕塑,描绘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座喷泉上都有一块铭牌,上面印着法国诗人 Isaac de Benserade 的诗句。路易十四的儿子从这些铭牌中学会了阅读。



讲真的这座迷宫一直是小蚂哥非常痴迷的,我还收集了它很多插图,每一组雕塑都是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每组雕塑还都有喷泉,你试着想象身处园林中,那种发现和兴奋无以言表。



由于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维持喷泉,路易十六以维修和保养费用为由,于1778年下令拆除迷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种植着外来树木的英式花园。



不能不说,比起迷宫这个花园是在是太拉胯,植物和空间都和原来没法比。



—— 阿波罗浴场


位于拉托娜喷泉的北侧,创建于1670年,原本是一组金属的树芦苇和天鹅组成的喷泉水池。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休伯特 · 罗伯特为马西雕像创造了一个洞穴般的环境。这个花园被重新命名为阿波罗浴池。人们穿过密林突然发现巨石洞穴,再往前走就能看见这组著名的雕塑。



这个节点我个人特别喜欢,既可以补充阿波罗的主题,又创造出了一块自然的洞穴景观,由于紧靠轴线,所以用高大的树木进行了遮挡,设计真的很大胆。



—— 舞厅


舞厅位于拉托娜喷泉南侧,原本中心有一块镀金的火炬水池,周围是跌水点缀着雕塑。1707年,当中心水池被移除并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入口。



中间的水池被移除后少了气势。



—— 其他小林园

由于数量众多,且今天很多都改得很简单,我就不多说了,给大家放几张图吧~



这些园林每一块都有独立的主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大部分时候凡尔赛宫的王公贵族们更加偏爱在这里进行社交活动。每一个小花园都承载了广场的社交活动,这些小空间就是一个个新生活方式的展示舞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