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数据原统计网
中国统计网(www.itongji.cn),国内最大的数据分析门户网站。提供数据分析行业资讯,统计百科知识、数据分析、商业智能(BI)、数据挖掘技术,Excel、SPSS、SAS、R等数据分析软件等在线学习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爱数据原统计网

一线城市年薪四十万以上的程序员,真实状态是怎样的?

爱数据原统计网  · 公众号  · BI  · 2017-06-16 17:00

正文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与程序员群体打交道,研究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和职业发展路径。


在外人眼中,程序员是一个既高薪又神秘的群体,比大多数岗位更容易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收获高薪。然而真正接触这群人后我们发现,看上去光鲜高薪的程序员,工作中也往往有多于常人的压力与焦虑。无论是年薪 40 万、50 万还是 60 万,当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时,他们都是低调、务实、物质上没有太高欲望,技术上却时常渴望自我突破的一群人。


那些工作 3 年以上,年薪突破 40 万的程序员,大多是怎样一种生活和工作状态?财务是否更加自由?生活环境是否更加高大上?


我们分别和三位生活在一线城市,年薪 40 万+、50 万+、60 万+的程序员聊了聊,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你答案。



李广书,年薪 40 W+,工作五年,28 岁,移动端工程师,就职于北京某上市前互联网巨头


李广书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大学就读于北京某文科类一本院校,由于计算机不是学校的热门专业,刚毕业找工作时,校招基本靠不上,和北邮、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毕业生比起来,出去找工作只有公司挑自己的份。


大学同学中,家里有背景、条件优越的同学要么进了家里安排的国企事业单位,要么选择了出国留学。而家庭条件一般的李广书只想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不再依靠父母,便在网上海投简历,平均一个网站投几百封,最终收到了 4 个面试通知。


那个阶段的李广书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那时的他心中,工作是为了糊口+积累经验,所以最后拿了 2-3 个 offer 后,他选择了一家传统外包公司做软件开发,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月薪 5 千。因为他觉得「外包业务比较广,在职业初期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项目,对自己积累经验很有帮助。」


刚进去时,像每一个初入职场的程序员一样,什么都不懂,虽然大学里学过 Java,但都是理论皮毛,没有实践经验。当时组里有个老员工带他,一开始只把项目里一小块模块给他做,前期只能靠自己去研究老员工写的代码,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为什么这么写,用了什么模式,怎么去查文档等。业余时间,李广书还会让那位老员工推荐一些技术书籍和博客,每天下班回家后继续看代码、思考为什么这么写,然后再去看书实践。


那时的李广书,像海绵般,迫切想要吸收外部的一切养分,即使每天自学到凌晨一两点,也不觉得累。


这种日子大概持续了一两个月后,再回头看自己以前写过的代码,李广书自嘲地说:「那时已经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得出以前写的代码很垃圾,更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了。」


李广书说,后来项目紧张时,常常工作到凌晨 3、4 点,在公司附近的宾馆睡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洗把脸继续去上班。虽然累,但是头一年,成长速度是最快的,一年就能独立负责项目了。


一年后,他接到了国内某社交巨头公司的 HR 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加入。那年该巨头发展势头正猛,李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刚进去时年薪十几万出头,3 年后就涨到了 25 万+。在这家公司,李广书接触到了业务广度之外更深的底层架构,也意识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从一名普通工程师爬到了小组 leader 的位置,在一群同龄人里脱颖而出。从一开始当 leader 时的紧张忐忑到后来的以技服人,李广书坦言在那家公司的头几年,不论技术水平还是管理能力,进步都非常快。


但在那家公司的最后一年,他被调到一个新设立的项目组,脱离用户做一些更底层的技术,由于是比较前沿的方向,所有技术上的东西都处于摸索阶段,公司里没有高人点拨自己,只能靠自己去不断摸索、不断碰壁,常常在失败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从那时起长达半年左右的时间,李广书陷入了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对上,没人能给自己指引方向。对下,也无法帮下属解决问题。那时的他一方面对自己感到失望,一方面也对前景感到茫然。


就这样原地徘徊了半年,他才意识到自己在这家公司已经走到头了,需要换个环境接触更多新东西,才能进一步提升。于是通过 100offer 去了某在线教育类创业公司,一方面是利用公司的教育资源学习新技术,比如 iOS 、前端、PHP 等,毕竟自己的长远规划是成为一名全栈工程师。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 0 到 1 地做事情,自己搭框架、组建团队,和不同部门的人沟通。以前这些都有 leader 帮自己解决,包括前后台的沟通,制定接口协议等细节,写代码也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现在,他迫切地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否从 0 到 1 地 hold 住一整个客户端。


在那家创业公司,李广书如愿学到了很多想学的东西,不仅搭建了自己的网站,还学习了  iOS、Web 前端、接触了后台架构等,自己搭了服务器在家里跑,买了云服务器在上面部署服务,技术栈越来越丰富。


一年后,由于在那家公司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开会占据了每天大多数时间,脱离一线技术比较久,他又来到了我们平台看新机会,加入了现在的某上市前一线互联网公司,年薪 40 万+。


李广书入职新公司不久后,我们与他见了一面。他今年 28 岁,前几年结婚,近几年生子,妻子同样是北京人。虽说年薪 40 万+,但穿着并不讲究,在人均 100 元左右的餐厅吃饭,节俭不浪费,平时上下班坐一个小时地铁+骑自行车,工作日下班到家常常晚上 10 点左右,而周末就在家陪老婆孩子。


这是一个年薪 40 万+,在北京当程序员的本地人目前的生活状态。可能很多人想象中的「年薪40万的人」,浑身上下都要透露着高大上的精英气息。但现实生活中的李广书,却是那种一旦钻入人群中就不会被认出的人,和你我大多数人一样,过平凡日子,吃普通外卖,挤公交地铁。有工作压力,有职场困扰,也有更想达到的人生高度。


其实年薪 40 万,对一个在北京要养家的程序员来说,依然有经济压力。李广书的工作起点并不高,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在程序员中可以算中等偏上,目前取得的成就,也并非一蹴而就,这中间付出了很多异于常人的努力,也经历了很多无人知晓的迷茫。


我们看得出他对职业和生活的追求不止于此,现在的生活对他来说,可以说衣食无忧,但绝对还缺了些什么。



彭家辉,年薪 50 万+,工作五年,27 岁,架构师,就职于新加坡某 AI 公司


彭家辉是上海本地人,一名非常健谈的程序员。高考后,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他没有和大部分上海人一样选择留在上海读大学,而是填了清一色外省院校,因为他觉得男孩子就应该多出去看看。


后来他顺利加入了外省某全国计算机排名 TOP 5 的院校,身边的人一下子从家庭条件富足的上海本地人变成了家庭条件一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材生,他们大多在学习上很拼,彭家辉说自己大学那几年受他们影响也变得能吃苦。


毕业后彭家辉回到上海某电商网站实习,那是 2011 年,上海的很多互联网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他实习的第一家公司便是最早在国内做电商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该公司后来也为上海的很多优秀互联网企业输送了第一批人才。


但是他在这家公司实习没多久就跟着部门老大跳了槽。彭家辉职业生涯中的几次跳槽都和部门老大相关,因为老大是一个高学历背景的人,做事靠谱有想法,团队里的人都非常信任他,所以每次他跳槽,整个团队都会跟着走。


从第一份工作的运维开发,到第二份工作的大数据处理和架构设计,他比较幸运的是初入职场就跟对了人,不仅加入了当时在上海发展势头最快的几家互联网公司,还经历了团队和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第二家公司,他不仅赶上了大数据发展的浪潮,还做了许多比较前沿、有趣的事情,比如设计了现在仍在使用的实时计算平台架构,在 Kafka 和 Storm 还比较新的 2012 年,就做了很多研究和实践,使这个技术栈受欢迎。


在第二家公司的收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做了一些有兴趣的事情,也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并且靠那几年的积蓄在上海买了房,可以说人、钱、事都有所收获。」


但每个人奋斗一段时间后就会进入安逸期,他离开第二家公司时,已经属于这家公司的老员工了。那时彭家辉钱拿得不少,上下班不用打卡,每天只要去办公室转转就行,其实挺舒服的。但对他个人来说,长期这样没什么好处。而且他觉得毕业后的几次工作一直都有老大罩着,是时候学会独立了。


就像高中毕业后要离开父母的庇护去外地读大学一样,工作四年后的彭家辉觉得是时候离开在职场上一直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大,独自一人去外面的世界经历风雨了。


彭家辉的第三份工作,在一家上市游戏公司做架构师。游戏公司加班都挺严重,但彭家辉是一个特别追求 work-life balance 的人,他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时投入 100% 精力工作,下班后也应该投入 100% 精力在家庭上。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还鼓励团队成员也这么做。他带领的团队在公司内效率比较高,在加班风气盛行的游戏公司不加班也能按时完成工作。


那时他的状况是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年薪近 60 万)、团队关系融洽(带一个 10 人内的团队)、家庭和睦(很早就在上海结婚买房),已经拥有了大多数人想拥有的生活。但偶尔空闲下来时,还是会感到焦虑,并且从很早以前开始,就有出国工作的想法。


之所以想出国和他现在焦虑的点有关。去年彭家辉的老婆在上海市中心看中了一套千万左右的房子,这让他有点焦虑。如果把现在的房子卖了,贷款换一套 1000 万的房子,每个月还贷一两万,生活质量立马会下降很多。


但生活总是要往前进的,在中国,无论收入多少都会焦虑,比方说刚工作时的焦虑是买房买车,买完房车后是结婚,结完婚后是换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车。但住 1000 万的房子和 500 万的房子,开几十万的车和几百万的车,本质上能差多大?而人总是在追求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搞得自己很焦虑,他觉得很没意思。


他想起以前去日本旅游时见到的情景,工作日的下午也能见到戴着小黄帽的小学生在路上嬉闹,周末家长就带着孩子出去玩或者去动物园看看动物,他觉得这才是孩子该有的生活。而不是国内的孩子,幼儿园起就上一堆补习班,没有周末没有娱乐的时间,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变成这样。


再就是在国内,经常会遇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人不能专注在生活本身。比如在上海也经常能看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人,走在路上不敢把手机放在衣服后面的口袋,有了孩子不敢让他一个人去上学等等,虽然上海经济发展已经在国际领先,但生活在其中仍然会有种种不适感和不安全感,而一个人人高素质且充满信任感的社会,中国还需要发展很多年。


种种原因,让彭家辉越发意识到,他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既然这种生活国内还给不了,那就去国外。


所以去年 9 月,他在知道我们能提供新加坡的工作机会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去新加坡工作的申请。简历通过审核后,两周时间下来,他收到了 3 家新加坡公司 Visenze、Grab 和 Garena 的面邀,最后成功拿到了新加坡 AI 领域创业公司 Visenze 的 offer,算是圆了出国梦。


现在,他已在新加坡工作生活近 4 个月时间,我们从他的社交状态中了解到一些他的近况:定期健身、经常下厨做饭、节假日去东南亚旅游...看上去工作和生活得到了更好的平衡。前阵子他还受邀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一期知乎 live ,分享他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直观感受。


其实彭家辉的情况能代表很多北上广深工作 5 年以上,年薪 50 万+程序员的现状。在中国一线城市工作,有时即使年薪 50 万,依然存在经济压力。特别对于那些已经成家,对生活质量又有很高追求的人来说,国内的生活环境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翻墙成了很多程序员长远规划中最想做的事。


而所谓的光鲜亮丽和高大上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外人看见的样子。物质追求是个无底洞,有时赚再多钱,也还是有许多看不见的焦虑压在每个人心中。 



黄明国,年薪60万+,工作9年,38岁,数据科学家,就职于某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博士的黄明国有 9 年互联网从业经验,从事高级算法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的他,在某大厂工作近 7 年后,去年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刚毕业时黄明国身边的大部分博士同学都留在了学校做老师,当时也有教授推荐他去高校当老师,但由于自己不感兴趣,就出来加入了互联网行业。最开始他在某一线互联网公司做了 2 年搜索相关的工作,然后去了某厂。刚进去时 T2-3 ,也做搜索引擎相关的系统,再后来进入地图部门,主要做搜索相关的算法工作。


这款产品不算该厂的核心产品,百万规模用户量,比不过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他在这家大厂工作七年,离开时职级已经升到了 T3-3 ,但由于部门的业务限制,很难再往上升,这也是他后来离开的原因之一。


采访时,今年 38 岁的黄国明说想趁着年纪还没有很大之前再出来拼一把,去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进一步提升技术。他没想过去创业公司,也不想自己创业,因为风险和成本太大。


2009 年黄明国在北京买了房,女儿今年 10 岁,学习成绩很好,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比较少。但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每天除了早上开车送媳妇孩子上班、上学外,一天内和家人共处的时间非常少。


在大厂工作的时候不是很忙,每天晚上 8 点左右就能下班。但现在这家创业公司却经常晚上 10 点以后下班,有时周六还要忙工作。


他当初以 63 万年薪入职,现金部分没有大厂多,但是有期权。目前主要做四部分工作:算法  、管理、 机器学习的研究  、 写代码,做的事情维度有点多,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但毕竟年纪大了,这几年明显感觉到精力没有年轻人充沛,现在的很多东西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但项目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团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现在的工作中还有许多之前用得不多的语言,是来这家公司后才开始学习的,虽然压力很大也很忙,但还是能感觉到技术上的学习和进步。他知道任何年龄都是要学习的,但是最近精神一直绷得比较紧,感觉时间不够用。


从 2007 年博士毕业到现在,黄明国可以说经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大起大落,他个人感觉互联网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现在大部分传统领域都被互联网甩在了后面。但从长远来看,他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一方面,大公司不太想去了,自己也没有再去大厂镀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创业或者去创业公司当 CTO 也不太可能,风险成本大,自己也不感兴趣,而一辈子写代码也不太现实。


在公司的选择上,如果将来从这家公司离职,再去什么类型的公司比较好?技术变化非常快,每天都会有很多新东西涌出来,一方面自己有心跟上脚步,另一方面年龄大了有点力不从心。身边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人要么在高校当老师,要么在别的公司当总监、总经理级别的人物,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也在追求员工普遍年轻化,高管的年龄越来越小,华为甚至要求员工 45 岁以后必须退休,现在公司里的同事和汇报对象也大多比自己年纪小。大环境如此,黄明国关于年龄的焦虑不是没有原因。


其实这反映的是在大龄程序员中普遍存在的焦虑,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在互联网公司中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体力比不过年轻人,去创业公司风险投入太大,挑战也较多,对于有稳定家庭的人来说不是人人都愿意去,去大公司养老又不太甘心。


怎么办呢?其实首要问题是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再去选择环境和公司。比如自己是属于有激情、喜欢挑战、愿意终身学习的技术人?还是心有余力不足,想脱离一线技术,把更多精力放在管理和家庭生活上的技术人?


如果是第一种,就选择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发挥出来。如果是第二种,就选那些技术框架相对臃肿的大公司,没有太多坑需要踩,对管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也存在需求。


相信只要想清楚了这个问题,黄明国很快能再次找到方向。


其实,无论是年薪几十万的程序员,只要还没有财务自由,就都是靠卖时间生存的打工族,依然会焦虑、会迷茫、会为了生存熬黑眼眶。外人眼里所谓的「高大上」和「高逼格」,并不是靠薪资堆积起来的。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追求,这追求是一个无底洞,难以衡量,也只有处于同一阶段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各种滋味。


(为保护候选人隐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End.

来源:100offer



《从零进阶互联网分析师》系列课程开课啦,零基础开始学习数据分析,你也可以成为分析师。统计学基础、Excel、SQL、R、Python技能,这里都能学到。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或者识别图中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