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仁兄,大名鼎鼎,德国古典哲学最杰出的一位代表,他就是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Fichte一词在德语中是“云杉”的意思。他出身贫寒,是一株努力挣扎的幼苗,最终成长为德意志精神世界里的一棵大树。他天资聪颖,有幸受到邻人的资助,上了萨克森当地著名的Schulpforta高级中学读书,该校为德国培养出多位杰出人才:诗人克洛普施托克(Klopstock),历史学家兰克(Ranke)以及中国读者都非常熟悉的尼采(Nietzsche)。
28岁左右开始研读康德著作,写出的哲学论文竟能以假乱真,让人误以为是康德所著,后经康德本人公开澄清并赞扬,从此名声大噪,当上了耶拿大学的教授。后因理念冲突被迫离开耶拿来到柏林,并于1810年诞生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流言,很多人都把柏林大学与洪堡扯上关系,但事实上洪堡只是有个构建现代大学的构思,但他本人从未担任过柏林大学的校长。而柏林大学在两德分裂期间变成了两个学校,即今天的东柏林的洪堡大学与西柏林的柏林自由大学)。后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因照顾城内病人,夫妻双双感染伤寒而不幸去世。
费希特乃是德国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所谓唯心与唯物,简单地说,就是在肉体与精神之间,唯物者认为肉体是根本,而唯心者则认为精神更为重要。所以,德国文化一直都有重视精神内在,肯定自由意志的倾向。费希特本人就将世界区分为“我”(Ich)与“非我”(Nicht-Ich),而最后“我”又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德国辩证法的最基本的三个步骤:These(论题)-Antithese(反论题)-Synthese(综合)。
这样的人当然一定会高度肯定人自身的价值,重视人的自由,在看到奴隶制与黑奴的种种遭遇后,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人既不能被当作遗产继承,也不能被买卖,被当做礼物赠送;他从来都不是任何人的财产,因为他是他自己的财产,而且永远都必须是自己的财产。”
这样的人,内心充满了激情,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讴歌民主与自由的斗士,而在遭遇法国侵略者入侵德国的危急时刻,他大声疾呼,他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呼吁民众奋起反抗,又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或许我们应该用他自己的话来做一个总结:
翻译成中文就是: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德语世界(deyu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