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个经典问答:“你心中的完美爱情是怎么样的”,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可以有不完美”。
正式交往前,彼此都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状态,满满地全是爱,天天给你打电话,那是“关心”;迷迷糊糊不认路,那是“萌”。
可一旦成为真正的“情人”,在一起久了,天天打电话,就是“不独立”,而迷迷糊糊不认路,就是“蠢”。
其实工作跟感情,本质是相通的:别的行业总是更有发展,别人家的公司总是更好,做不好的工作就是不适合自己。
体制是围城:身在体制内,总觉得辽阔的体制外才是适合策马奔腾的草原;而身在体制外,又会觉得体制内更加安稳和便于顾家。
高薪高压的工作也是围城:工作挑战太大,就总想要休息一下、轻松一点;工作挑战太小,又觉得太过无聊,想要焦虑一点。
到最后,谁都在羡慕别人,谁都对别人不满,谁都想跳出围城。
究竟该如何看待转行或跳槽呢?该以什么样的姿势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我总结了三个要点:掌握全面的“一手信息”进行决策,做好内外“两手准备”增强转型成功率,衡量选择的“四大要素”来挑选公司。
很多人是怎么萌生跳槽想法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身边人在另一个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相较之下觉得自己吃了亏、荒废了青春。
RISE的一位用户,做HR九年之余,在群里提问说,想要转行到销售,原因是:HR性价比不高,而销售上班时间灵活,业余时间多,方便带孩子,待遇也丰厚,而且如果业绩做得好,还能有带团队的机会。
但所有的销售都是这样吗?显然这个回答是否定的。那所有HR又都性价比不高吗?但我一位工作4年拿着50万年薪的HR朋友说:HR真是职场上少有的高性价比岗位了。
还有一位研二学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是该读博还是就业,我建议他可以利用暑假去公司实习,看自己是否更喜欢工作,还是更热衷于科研,而且我也可以帮忙推荐一家大公司。
但这位学生说,他同学去那家公司实习过,每天就是打电话,所以做了不到一周就辞职了。
我当时很惊讶,因为那家公司我知道,实习生是有很多锻炼机会的,而且也曾经推荐过别的小朋友过去,人家已经在那边独立写分析报告了。
所有这些例子其实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决策的时候,总是太依赖于身边个别人的信息。请教当事人、拿到一手信息没错,但关键在于,如果一手信息的样本量太小,根本不能说明真实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确保你的视角全面,以作出合适的转型决策呢?
首先,需要找尽可能多的当事人,保证样本量足够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这个职业做得好的人和做得不那么好的人,两种情况做对比。
比如你作为HR要转行销售,肯定不能找销售行业做得最好的,和HR行业做得最差的人来比较。你需要去看销售这一行的平均薪资、发展潜力、生活状态、晋升速度等等。
另外,我们找的人,最好是行业里面做了多年的人。很多应届生会去问大自己一两届的师兄师姐,关于行业前景、发展趋势等等,我负责任地说:这些99.9%不靠谱。
大多数人进入某个公司(尤其是大公司)1年的时候,连自己岗位的工作目标都没理解透,根本就搞不清楚行业状况、公司整体状况,甚至连公司是否有政治斗争、关系有多复杂,都没体会到。
其次,通过提问来进行信息的对比分析。为了确保你的信息是反映整体真实情况的,你需要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做对比分析。
比如,你是HR,你的朋友是个出色的销售,告诉你销售很好:工作时间灵活、有时间陪孩子、有机会带团队。对比之下,你觉得HR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因为你这些都没有。这时候,你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
1)是不是大部分销售都能够做到你朋友这样;
2)是不是大部分HR都是事多钱少;
3)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大家不都去做销售,还要有人做HR;
4)如果不是每个销售都能做到你朋友那样,那么,你朋友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如果有些人可以在HR上面做得很好,那么,他们能够做好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经过上面的信息收集和一连串问题,你掌握了整体信息,就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劣势来做判断了。
拿自己的优势来说,是否能够胜任一个好的销售。如果你发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那就不要转行了,因为这份工作不仅不能发挥你的优势,还会有很多机会成本。
所以,做到如上三点,才有可能让你的决策不“想当然”,优化决策效率。
另外,关于什么时候要转行,也给个简单的参考:从两个维度来思考。这个二维矩阵的横轴,代表行业或职业前景,纵轴代表你的个人情况和该行业/职业的匹配度,按照高低划分成四个象限后,我们分别来看下:
第一种情况是行业/职业发展前景好,你的个人适配度也高,那继续保持努力就好;
第二种情况是两方面都低,行业不好,工作也不适合你,可以考虑转型;
第三种情况是行业/职位发展的前景不太光明,但是你个人的适配度非常高,那有两种性价比高的选择:
一种选择是你可以继续发展,争取成为该行业的顶尖人才,因为大部分的职业,即便不再朝阳,但仍然需要有人做,如果你能够做到顶尖,那么也不会被淘汰;
另一种选择是,你可以找相关的朝阳行业/职业,比如传统教育转到互联网教育,等等。
最后一种是该行业/职位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你个人目前的适配度不高。这时我们需要分析下:二者不匹配的是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在所在行业/职位是否关键?同时,是否可改变?
因为有的要素就是难以改变的,比如工作跟你的价值观和个性不符,那么可以考虑转岗。但是,有的要素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你的沟通能力有些欠缺,那么下力气去提升就是,不必要转型。
确定了是否转行跳槽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转、如何跳的问题了,我从内外两方面来讲。
对内,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你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之前有学员跟我说,想从传统行业转到互联网领域。那么,你想去哪个细分领域,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在线教育,或者是文化娱乐?
是换个行业继续从事原来的职能,比如从传统企业HR跳槽到互联网企业做HR,还是挑战高姿态,行业职能一起转,比如从传统企业市场研究直接到互联网企业做运营?
其次,对内还要看目标岗位的要求,你想要跳到那里,总得知道要做什么:这个岗位都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跟哪些个性特质更加匹配?还是要结合“冰山模型”去做考虑。
最后,当你知道了目标,明确了差距,就是具体落地了。比如你是要通过买课程学习,还是看书提高,还是要向行业内的高人请教?
其实这里面最难的部分,就是确定自己要做的事。这里有两个小技巧:
技巧1,盘点自己的优劣势,看哪些岗位能够匹配上。如何盘点,之前的文章有提过一些《作为个人,你的商业模式有没有问题》,之后还会仔细来写。
技巧2,可以去看自己能做哪些事,比如,自己原来是体制内从事医药行业的相关工作,想要转行到体制外,那可以找一些相关领域的外企医药公司。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转型也是如此,原先在快消企业做市场工作,那么比较相近的,可以去一些消费类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
说完对内,我们来看对外准备。
对外,也有三方面,首先是认识人,其次是认识人,最后还是认识人!为什么说认识人这么重要呢?
一来,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是有差别的,多认识相关人士,可以帮你快速进行思维方面的转换,加大面试成功率;
二来,因为是转行,如果没有相关人士为你做背书,即便你能力不错,目标公司也不敢要,因为它大可以招一个有相关经验的人,风险更低。
至于如何认识人,其实机会很多,只是我们都忽略了。比如,之前一个学员来问我,要转行去做产品经理,但苦于自己是传统行业出身,找不到相关人士去了解,该如何结识产品大牛。
后来我跟他说:你所在的那个圈外学员群里,200多个人,仅仅我知道的,就有6个产品经理,但你却跑来问我。
实际上,我们每一次在一群人中的表现,都是一次“勾搭”和“表现”的好机会。
今天帮我一起整理这篇文章的,是圈外一位神奇的教练,还在上大学,她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就争取到了很多表现机会,比如:成为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做案例演讲、成为优秀学员、争取到了教练资格、成为对学员辅导最积极的教练之一。
后来怎么样了呢?半年时间,很多职场资历颇深的圈外学员都主动认识她,3个人主动给她提供了很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实习机会,圈外主动给她提供了实习机会,她还结识了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士从而有更多信息做职业选择。
没有人说过,大家一起学习,就只能学习,而不能交友。
留心去看你身边的那些机会,而不是去等着别人来认识你。
当我们决定转型、并做好准备、最终拿到了机会之后,在挑选机会的时候,我建议可以考虑这四个要素。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考虑要素基本都是外部因素,是为了帮你在几个都适合自己的工作中进行挑选。如果本身工作就跟自己的优劣势不匹配,先考虑自身,再考虑这些外部因素。
公司所处的行业,成功要素和发展速度如何。当你的职场经验慢慢培养起来,会发现其实每个行业的成功要素是不同的,比如一些垄断型国企,靠的可能是资源和政策;快消品公司,主要靠品牌;咨询公司,靠的是人才。
不同的成功要素,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个体在这个行业中的价值。比如,依靠政策就可以活得很好的公司,你的话语权是很弱的,公司对人才的投入通常不会太大,走你一个,一点波澜都不会有,但相反,你在这里待了很多年,离开公司是不是还能够活得下去,就不好说。
另外,不同的行业发展速度也不同。高速发展的行业,对你来说上了一部快速行驶的车,就算你自己不动,也会被推着向前走,所谓早期红利。
知道了行业的大概状况,还要看你挑选的公司在行业所处的地位,阿里的运营和腾讯的产品,不管个体能力如何,起码公司给了你很大的背书,以后出去,身价自然更高。
另外,看公司是否靠谱,还需要看它的文化。文化之于公司,就好像性格之于个人一样,所以识别你和公司是否匹配还要看你俩的“性格”是否合适。华为招了很多外企咨询顾问过去,但我所知道的,真不是每个都能适应华为的文化的,最终还是离开了。
接着我们还需要看你所在的部门或者说职能,在公司的价值链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比如同样是快消企业,你处在市场部和行政部,所发挥的价值、受到的重视程度肯定是不同的,因为市场部是快消企业的核心部门。
以上的分析角度都相对比较理性,但是,人都是感情动物,我们肯定会有好恶之分。如果两个选择都很好,这时候比的就是感觉了,看你面试的时候,跟未来老板和同事是否有眼缘、是否有共同语言。
当然,以上这些要素,都是识别大公司是否靠谱的方法,但是对于初创公司,判断标准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创业公司前途未卜,不像大公司那么稳定。我自己的建议是看老板。
很多年轻人都以为要看商业模式、市场前景。这些当然重要,但问题是,投资人都未必能够判断准确的事情,你工作2/3年,确定自己有能力通过一个面试就判断一个公司的模式有没有前途?倒不如去看老板,人可以,那么事儿也不会错到哪里去,至少可以相信ta选择的领域。
总之,转行也好,跳槽也好,关键在于,我们不要陷入单纯地转不转、跳不跳的问题,也不要跟没头苍蝇一样有一搭没一搭地想,而是努力从烦恼中抽身出来,拔高自己的思维层次,进行有序的思考。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用N年时间成本来为自己一次冲动的快感买单。
后记:
RISE精英用户群里,定期会有个保留节目“圈圈时间”,每次一个主题,大家可以任意问我问题,我来回答。这篇是基于上周讨论话题进行的整理,感谢圈外教练Virgo帮忙整理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