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理论研究 | 提升规划展示馆宣教效用的若干探讨——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0-11 17:58

正文

导读

面向公众的、有效的规划宣教,需要将相关规划的理念、专业数据图表等转译成公众能感知理解的形式。本文围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下简称“上海规划展示馆”)“上海2035”展项,总结展示方法,分析20年来的公众人数情况;从公众旅游、参观、考察、学习和参与规划的角度,分析展示效果;强调从不同的规划层次呈现规划内容,激发公众兴趣,引导思考和促进参与。从展示技术创新和应用角度,归纳传统展示与现代技术结合,专业与艺术相融合等展示方法。通过探讨规划概念与个案的关系、规划内容与临展的关系、科普内容与引导公众参与的关系,以及全城区展示与数字沙盘的关系,为展陈更新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展示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字数:5518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01

规划展示馆的使命与现有展项研究


展示馆的存在旨在面向公众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即通过一定的展示手法展现规划内容,以增进公众对规划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因而在内容的选择和表现上,要考虑不同人群的观展需求。本文基于公众感知视角,对上海规划展示馆改建后的现有展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和探讨,推动规划展示内容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从而提升规划展示馆的宣教效用。



1.1  规划展示馆的核心目标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上海规划展示馆展陈更新改造项目,该项目以“上海2035”为总纲,围绕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规划目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展项全面展现上海落实国家战略所呈现的新成就、新发展,凸显上海的责任与担当,展示“上海2035”确定的发展目标和蓝图,表达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激发社会共同行动。通过3个维度,重点展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1.2  展陈基本情况


展陈设置与展示馆场地相关,必须因地而设。现代多媒体的展陈技术提高了场地展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海规划展示馆建筑面积约1.6万m²,自2020年改建以来,展陈内容全面更新,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对照“上海2035”重新开放的展示馆展陈分为“序厅、人文之城、创新之城和生态之城”,分置于4个楼层。通过实体模型、展墙图文与现代各类显示技术的组合,将现实的照片、影像与规划文字数据、规划图融合展示,共形成30个展项,其中包含近500张图片和图纸、40个模型和近100部影像,全方位展示了“上海2035”的主要内容。


上海规划展示馆的展项汇总表

来源:笔者根据项目决算资料自制。


02

面向公众的展示效果分析



2.1  公众参与的历史与趋势


2000年2月25日,上海规划展示馆开馆。20多年来,本市市民、外省市游客、国外游客等参观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其中60%以上为国外观众。开馆前10年的接待人数超过30万人/年,后10年降低到25万人/年左右。上海规划展示馆除接待普通游客外,还接待国内政府人员、中宾团队和外宾团队,团队接待人数也从前5年的高峰下降。观展人数在2010年后整体趋于下降。


2000—2018年参观上海规划展示馆人数

来源:笔者自绘。


2000—2018年上海规划展示馆团队接待人数

来源:笔者自绘。


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上海规划展示馆经改造后重新开馆,并实施免票参观,方便公众参观,特别是限流放开后,日均人数达到了千人量级。



2.2  不同公众视角下的展示效果分析


公众参观规划展示馆,是为了了解城市的规划发展,了解城市未来。不同人群对城市未来的关注度不同,公众视角存在差异化、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参观展示馆,人们可获得对城市的总体印象,进一步认识城市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公众视角下,展示馆既是旅游目的地,也是教育地、规划参与地。


2.2.1  公众旅游视角


一般游客,特别是非本地游客,在参观展示馆时以过场式的体验为主,并不关注展示馆展示的详细内容。因此,需要有通俗性、娱乐性的或有体验性、趣味性的新颖展示内容吸引一般游客,起到让他们“观后有所忆”的效果。


2.2.2  参观、考察和学习视角


为参观、考察目的而来的游客,更注重通过展示馆了解城市特色及未来发展。为深入了解上海城市规划而来的非专业游客,想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有学习和查询资料的需求。针对这些人群,展示馆要以让公众读懂规划为目的,从单一维度转变为多维度地解读城市规划内涵,对展示内容进行全方位演绎,以便公众更容易理解展示馆的具体内容。


2.2.3  公众参与规划的视角


现今规划更加重视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社会层面参与式规划已成为当前规划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上海2035”是通过多领域专家咨询、多渠道公众创意、多层次区域协调而形成的,在其过程中收集了16 000多份问卷调查,体现了公众参与感。展示馆对专业知识的科普,对规划内容进行的趣味新颖、引人入胜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深入理解,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未来的各项规划实践中。


公众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类型知识的影响,受到各种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受到对总体规划认知程度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展示馆发挥出3种作用。一是引导参与作用:展示馆意在启发市民形成自主参与的意识。二是启蒙作用:展示馆通过回顾城市规划发展历史、解读专业政策,启蒙公众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相关的基本政策,帮助人们获取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三是提升能力作用:展示馆对总规文本、图及规划案例进行实体展示,进一步促进了公众参与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使今后公众参与规划的行为更加深入。


03

规划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法


城市总规内容涵盖规划文本、说明、图集、表格、专栏等,是理念和专业数据的组合,加上基于城市地图的专业规划图,组成规划大数据,是非物的虚拟物,特别是总体规划的内容没有具体的设计模型可展示。展示馆将不具分子结构的信息载体物凝聚真实载体加以展示,在规划内容的选择和表现方法上着力激发公众兴趣,引导人们思考和参与规划。



3.1  规划展示内容选择


上海规划展示馆以“规划报告”为依据,以回顾和审视、历程与成就、问题与挑战、潮流与机遇、面向未来、发展任务、城市性质、目标愿景为线索制作展项。以“目标(指标)—策略—机制”的逻辑框架,围绕规划主题“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紧扣3个分目标来展示规划内容。


城市总规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想要充分解读“上海 2035”确定的67项主要监测指标,就要进一步展示专项规划、单元规划和详细规划。展示馆因建筑空间限制,布展资金、布展时间、各类规划批准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必将对展示内容有所选择,对将来批准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要留有可拓展的余地。展项中,根据规划管控要素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在表达总规概念时融入下一层次的规划内容,同时用下一层次规划实体案例展示来表达总规概念,这样有利于帮助公众理解总规目标。



3.2  规划成果的具象化


城市规划成果主要以文本和规划图表示,需要化为公众视角下具象化的展览物。实物博物馆可利用特色空间区域,依托实物展品及相关信息资料,营造展陈空间魅力,诠释展品信息,并通过专业解读展示文字资料。规划展示馆的工作是对文字、规划图及其规划控制数据进行情景模拟和分析,运用数字技术及现代展示设施,将规划成果展示成实物模型等,并结合应用现代展陈技术,展现城市形态及人类的生产模式、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有物理和时间维度所定义的城市空间。


本次展陈更新,上海规划展示馆依据“上海 2035”逻辑框架:3层目标(总目标、分目标、子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支撑——实施保障,布展设计总体涵盖规划大数据、以超链接阅读匹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以信息可视化诠释上海城市发展内涵等3个方面,将规划报告制作成具象化的展品展出。



3.3  规划图的可阅读性


规划图是规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上海2035”规划图包含图集44张、市域图27张、各区战略引导图15张。这些图纸分设于不同展项进行展示。例如在展示上海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述中,使用了“上海市域用地布局规划图”。在2—4层展区表现“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时,以文字说明配合相关的规划图进行展示。例如在表现一段200字的“人文之城”总规分目标时,配以“上海市域公共活动中心网络规划图”“上海市域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作为展项总叙述。


04

展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多重学科、动态发展、信息复杂、数据庞大。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从宏观到微观,以数据和色块、线条来表示。展示馆要将这些还未到实施阶段的规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以叙事方式解构并重建感知,让公众易于理解且产生兴趣,同时还要不断更新,以便新增下一层级规划的内容。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展示的表现手法也趋于多样性,广泛应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多点触摸屏技术、投影融合技术、多媒体灯光技术等新媒体互动技术,并采用不同的展陈媒介进行组合,将城市各类信息叠加规划信息后,呈现为一种新的信息形态。



4.1  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上海规划展示馆不再是仅将模型摆在观众的眼前,而是结合新型的信息形态展示,借助多媒体以丰富视听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并且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人机互动等方式强调参与者体验。模型与投影的结合、模型与平板电脑的结合、展墙图形与投影的结合,形成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展项。


将数字影像组成投影融入实体模型中。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模型与投影的结合,形成“梧桐树下的故事”,使观众感受到整片区域的风貌与格调。


在实体模型中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如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展项,呈现在公众视角下的是实体模型,观众可通过展项边的平板电脑扫描模型,切换观看外滩日夜场景,将数字内容增强到真实观展世界。虚拟影像中的光影景致和动态车流增加了数字场景的真实感,实现公众与历史风貌实体模型互动体验。


将展墙与VR加以组合。如“城乡公园体系”展项,由三面展墙和两个VR互动座椅组成,包含照片、规划图、文字的展墙展示了上海完善多层次城乡公园体系、大力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建设带来的系列举措,呈现了上海郊野公园的总体布局和建设推进情况。



4.2  专业与艺术的结合


专业展示馆在展项布置中首先要考虑专业性,但为了让公众观展,必须带有艺术成分。从场馆建筑本身到各大展项,都是专业与艺术的结合。上海规划展示馆所有的展项都基于专业的规划视角,使用艺术表现手法来拓展观众认知。艺术表现是吸引公众视角的手法,将专业内容融入艺术中,让公众在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了解展示的内容。



4.3  有限的展陈空间与电子媒介结合可无限丰富展示内容


展示馆的场地面积有限,以实物展为基调的馆内结合电子媒介拓宽展览内容。个性化观展是现代展示馆的发展方向。通过电子媒介链接阅读,公众可根据兴趣点和时间需求来参观。本次上海规划展示馆展陈更新在每个展墙、展台边都设有查询屏,延伸该展项的内容,拓展展示空间与展陈深度,让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公众可继续查询。


05

展陈更新与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5.1  抽象的规划概念与个案的关系


“上海2035”是引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绘制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蓝图。超大城市的总体规划重理念、多概念,人对城市整体感知意向的建立,还需要明确的感知路径。总体城市意向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城市意向个性化的城市环境要素特征中,目的是找到能够代表城市、最受公众认同的特色空间和特色文化案例等展示。城市意向体现了城市象征系统的核心表现属性,能使人们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有关内容。规划展示馆恰好是让公众集中认知城市总体意象的虚拟场所。通过场景体验突出城市要素,将城市历史、现实和规划特色信息转译成展项。超大城市的信息量大,需要选取个案来表达总体概念,在展示中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5.2  规划内容不断丰富与临展的关系


自“上海2035”获批以来,各项市级专项规划、区总规、主城区单元规划、新市镇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乡镇规划等各层次规划陆续发布。这些规划内容如何在展区内更新展示,有待进一步探讨。


公众需要的是不断更新的规划展示内容,而不是20年不变的常展展项。大数据时代,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展项可便捷地更新,例如可叠加城市基础数据和规划数据、导入规划方案的模型数据、场景渲染等,已成为展项持续更新的手法。


举办临时展是一个可随规划批准而动态展示、细化展示的方法。例如常展区有“五个新城”的展示,展出两个示范区设计方案模型,通过试点区域引导人们关注五个新城规划内容。临展成果也为更新、丰富常展区提供了素材和展品。



5.3  科普内容与引导公众参与的关系


科普内容的选择要充分结合展项的内容,便于公众理解,从而成为深入解读总规的基础。关于政策、技术标准、技术原理、政府管理的科普展示要体现文件的核心要素。如“城市设计标准”展项介绍《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等法定文件,采用了二维数字手绘方式,将城市内部道路、水系和绿化等元素置于数字网格中,形成生动细腻的轴测图,并配合实体图书的展示,引导公众对政策的理解。“绿色低碳循环”展项,用多个互动科普展台营造出科技感,将科普知识与互动体验充分结合。



5.4  全城区展示与数字沙盘的关系


数字沙盘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数字展现中,基本遵照现实世界去复刻一个虚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移动画面播放展示上海全城面貌,同时可在现实数据上增加规划设计方案数据,生成未来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对城市大数据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演绎城市跨越时间的城市面貌及规划,让参观者真正融入展览中,体验展览所传递的整个城市发展变化的信息,能够极大地提升展示效果。


虚拟现实场景的关键是如何创造虚拟世界,即建模虚拟场景。数字沙盘沉浸式三维城市空间模型的生成,对模型的要求很高,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视觉效果,场景的实时渲染最终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为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除了需要最基本的城市数字模型外,还需要稳定的运算系统、流畅的显示系统和吸引人的展示线路。


06

结    语


城市规划展示馆浓缩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公众直接了解城市的快捷途径。不断丰富的规划内容和不断变化的城市,需要展示馆的常展项保持“常展常新”,在更新展项时,围绕“上海2035”展示不断变化的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关注城市规划工作中心,结合各类规划批准内容及设计案例,及时补充展项内容,并对专业内容做大众化的解读和展示;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展陈设备,在强调体验感的当下,营造沉浸感,从视觉效果上吸引公众眼球,更好地宣传城市总体规划,让公众、特别是本地公众,通过观展提高对本市城市规划的认同感,更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城市规划。


本文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原文见《上海城市规划》2024年第3期《提升规划展示馆宣教效用的若干探讨——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为例》,作者:楼建春,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理论研究 | 上海新城社区生活圈建设的约束与创新:密度·距离·生活机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报告 | 熊健: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下的上海空间战略选择与“创新之城”建设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展讯 | “美丽中国 规划先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成就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