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央党校网创办于1999年12月31日,中文域名为http://www.ccps.gov.cn。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互联网高端智库平台、思想理论网络宣传阵地和党校教员、学员的网上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高质量发展:通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赵长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公众号  · 政治  · 2018-03-17 13: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在全国两会上,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赵长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重大战略性判断

长期研究宏观经济的赵长茂委员对记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转向新阶段,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判断。所谓“高质量发展”,简要说,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重在“求量”“求速”转向重在“求质”“求效”,更加讲求质量和效益;正在从着力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着力解决“够不够”的问题转向着力解决“优不优”的问题;正在从要素投入型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抛弃黑色GDP,追求绿色GDP,实现清洁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赵长茂指出,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实现强国梦,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实现“经济腾飞”,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但从一个长过程看,实现现代化,仅有经济增长速度追赶或超越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片面追求速度、质量和效益低下的经济增长,浪费资源、得不偿失、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和长期隐患,从而导致增长不可持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目标中的现代化强国,一定不单纯是“大块头”强国,而一定是“高质量”强国。所以,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约束条件达到一定强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生全局性变化时,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速度转向质量就成为必然。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经济规律、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结果,是全党全国人民艰辛努力的结果。

赵长茂强调,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阶段转换的判断之所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因为这一判断使我们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明确了经济发展新的主攻方向,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本依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非常振奋。这不仅仅因为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9%,出现企稳趋势,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赵长茂一直关注和重视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变化。多年前,他就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正在脱离动力“单一化、集中化、片面化”的传统结构,向以“多元化、分散化、均衡化”为特征的“动车组”结构演进,“多点给力”“多极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的观察结论。按照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他认为“动车组”结构的形成和持续演进,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趋于稳定、持续。

赵长茂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并取得重大成果,政府工作报告的结论是符合实际的: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出现了“我们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接着,赵长茂引用统计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一是过去五年中,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超越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二是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三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支撑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创新驱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五年来我国城乡结构、地区结构、能源结构等也发生重大变革,经济发展明显向好,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赵长茂说,正是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决定了我国多年来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发生改变,经济运行质量得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重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平衡性逐步增强。从增长态势看,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6.7%,触底后“拐点”显现,2017年增长6.9%,可以认为“L型”走势的横线已经形成并趋向稳定。政府工作报告的结论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巩固和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几年,至少到2020年,横线将在6.5%的均线上下小幅变化中延展,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6.5%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将如期实现。

赵长茂在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能够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们党五年来推进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我们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过大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然,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决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赵长茂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跨越诸多关口,但关键是要跨越两个“大关”。

一是要过完成“三大攻坚战”任务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赵长茂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大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跨过这“三大关口”,高质量发展才能获得持续而有力的支撑。而跨越“三大关口”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并没有给出定义。根据赵长茂的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体现新时代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很显然,高速增长阶段的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不匹配、不相容的。换句话说就是,高质量发展不可能在与高速增长相适应的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因此必须对已有的经济体系进行根本改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于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三个方面,显然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着眼长远、通盘考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不断突破。

二是要过“全面深化改革”关。赵长茂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难,固然在于要跨越“三大关口”,但其背后之难则是突破既有体制机制和固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全面深化改革不能达成。可以说,改革深化到什么程度,高质量发展就推进到什么程度。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最需要实现新突破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是导致要素错配、扭曲经济结构、形成无效供给、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此相关,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的重点改革包括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和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

赵长茂认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政绩观能不能跟上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人大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能否真正从“速度观”转变为“效益观”。为此,必须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干部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