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把早期硬分币定义为
1978
年及以前发行的流通硬币。目前公认的中国现代流通硬分币版别划分为
“平版”
和
“凸版”
,除了这两大版别的划分,还有
“混合版”
、
565(56年5分硬币,下面同理可得)
“大小星版”
的细分版别,有的藏家把
565
“小星版”又分为“细字小星版”和“粗字小星版”,但在收藏界还有不同意见。笔者查阅了两个造币厂的厂志,阅读了一些专家的文章和书籍,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供大家探讨。详细内容如下:
自建国流通硬分币发行以来,先后进行了四次的材质变更,情况如下:
1
、铝铜合金(含铜
0.5%
)。
1955
年
1
月
14
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始生产铝质硬分币。该铝质分币含铝
99.5%
、铜
0.5%
(注:上海造币厂资料含铜
1.5%
)。
2
、铝镁合金(含镁
1%
、锰
0.2%
)。
1956
年
8
月,从
1956
年号起用新合金,
增强了产品的耐腐蚀性
。
3
、铝镁合金(含镁
5%
、锰
0.4%
)。
1958
年
1
月,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合金成分改为含镁
5%
的铝镁合金,
提高了硬度、强度、耐磨性
,从
1958
年版分币起用。
4
、铝镁合金(含镁
1.5%
、锰
0.4%
)。
1981
年,
合金成分改为含镁1.5%的铝镁合金。
铝质硬分币材质的四次变化,不仅增加收藏的趣味性,也为我们进行细分版别的判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按照“平版”和“凸版”的划分,
1971
年以前发行的所有硬币均是“平版”。从上海和沈阳两个造币厂资料得知,很多年号的硬分币都是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的。具体早期硬分币的生产情况如下:
1、伍分硬币的生产情况
在
1978
年以前,伍分硬币只有
5
个年号生产发行,其中
565
硬分币(56年5分硬币)由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
其它四个年号均由上海造币厂生产,详见下表:
2、贰分硬币生产情况
在五六十年代,贰分硬币主要由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只有
562
和
632
这两个年号是由一个造币厂生产。进入七十年代,早期贰分硬币全部由沈阳造币厂生产。详见下表:
3、 壹分硬币生产情况
1955
年至
1978
年,共有
17
个年号的壹分硬币生产,
生产具体情况如下:
从以上两个造币厂早期硬分币生产情况可知,早期硬分币一直是两个造币厂共同生产,但为什么
1971
年以前生产的硬币只有一种“平版”的版别,原因是
两个造币厂共用硬分币的原模和进行了产品一致性的统一。
《上海造币厂志》
记载:“
1954
年分币生产时,自己不能设计制作原模,均用沈阳造币厂二原模翻压印模。经过不断研制和充实设计人员后,
1965
年制成壹分币标准铜型和原模。
1969
年均由厂自制分币原模。”
17
页“大事记”
1957
年记载:“印制管理局批复:为保证上海造币厂、沈阳造币厂、西安印钞分厂正背印模的统一和出厂产品的一致性,确定以上海造币厂报局样品为准。”
很多藏家把
565
硬币分为细字大星版、细字小星版和粗字小星版共三个版别,为什么早期硬分币中只有
565
硬币出现这种情况,根据有关实物和造币厂资料初步推测认为,
565
粗字小星版为上海造币厂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
565
”细字大星版是由上海造币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产的,而
565
细字小星版由沈阳造币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生产的。具体分析如下:
1
、
565
粗字小星版
将565粗字小星版与555和575两枚分币进行对比发现,三个年号的分币有共同特征,一是年号都是粗体字;二是硬分币背面的麦芒也为粗麦芒(见下面第一幅图片);三是565分币与555分币表面共同拥有发暗的光泽,而575分币变成明亮的光泽,这正是1956年6月分币材质由铝铜变为铝镁的反映;四是三枚分币正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特征相同。五是粗字小星版是背面是粗麦芒,而细字大星版和细字小星版背面的麦芒都是尖细的(见下面第二幅图片)。因此判定565粗字小星版为1956年生产的铝铜材质的硬分币。
2、细字小星版
《沈阳造币厂志》
101
页记载,“
1955
年
1
月
14
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印制管理局正式下达生产铝分币的命令,批准
1955
年号的壹分币投产。
----1955
年,生产壹分币,
1957
年,贰分币投产。到
1965
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暂时停止生产硬分币。
1969
年,恢复分币生产,并首次生产伍分币。
---
”从硬分币实物和造币厂资料看,均没发现
1969
年伍分硬币,而
1974
年以前沈阳造币厂生产的伍分硬币只有
565
硬币,因此推测沈阳造币厂
1969
年首次生产的伍分硬币是
565
硬币,也就是细字小星版。可以观察到“
565
”细字小星版与沈阳造币厂生产的其它年号的伍分硬币特征相似,“共”延续早期沈阳造币厂原模的“细弧长”撇,起笔在“共”字左边竖的左侧;“民”字中上面“口”与下面的“横”空间较大,详见下面
565
细字小星版局部特写图。
3
、细字大星版
《上海造币厂志》“大事记”22页1969年记载,“接印制管理局通知,恢复分币
生产。厂即全面准备,当年复产,完成伍分币
0.347
亿枚。”笔者推测,
565
分币是当时恢复生产硬币中的唯一年号。上海造币厂
1969
年有能力制作分币原模,而
565
年号的硬币就是上海造币厂自制原模的试制产品。主要修改有:一是将“共”字撇的位置向左进行移动,“共”字的“撇”和“捺”两笔都进行了加长,“民”字中上面“口”与下面的“横”空间变小。将
565
细字大星版与后面上海造币厂生产的伍分硬币进行比较,发现“共”字的“撇”和“捺”两笔又发生了变化,但“民”字的特征一致。
1955
年硬分币生产时,两个造币厂是共用的原模,但到
1969
年,上海造币厂有能力自制原模后,两个厂生产的硬分币模具开始发生一些变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共”字和“民”字的细微区别,将早期硬分币细分版别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1、共用原模阶段(1955-1964)
在这个阶段,两个造币厂使用的硬分币铸造模具相同,因此这个阶段生产的硬分币都是“平版”硬分币。
2、过渡阶段(1969-1972)
1969
年,硬分币重新生产,上海造币厂重新制作了伍分硬币的原模,也许是上海造币厂的雕刻师看着“共”字“撇”的位置偏左很不舒服,重新制模时将
565
分币图案进行局部修改。
过渡阶段出现了另一枚硬分币就是721分币,该币是俗称“混合版”的硬币,主要特征是麦芒和飘带时平行的,而“分”字的勾是凸起的拐角勾。因混合了“平版”和“凸版”的特征,所以称为“混合版”,这种版别只有721和781两种分币,均是上海造币厂生产的。从721分币的正面“共”和“民”两字的特征可以看出,其与共用原模阶段的早期硬分币特征相同。
3 、变化阶段(1973--至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造币厂在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又重新修改图案制作了硬分币的原模。分币正面在565细字大星版的基础上,图案进行的主要修改有:“共”字的“撇”和“捺”两笔变短变直,而且“撇”的起笔又向左移动,位于“共”字左侧“竖”的中间靠右位置;“民”字中上面的扁“口”与下面的“横”空间变小;分币的背面在721混合版的基础上,图案进行的主要修改是左右麦穗第二个麦芒尖部穿过飘带并“凸”出到飘带之上;565细字大星版分币正面和721混合版分币的背面结合,修改后形成了今天大家公认的硬分币“凸版”,详见下面凸版825局部特写图。
但沈阳造币厂一直沿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模,细微的变化是“共”字“撇”变细,弧度变大,详见下面平版865局部特写。
781
分币也是“混合版”,但
781
分币属于上海造币厂重新制作原模后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