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爱好者  ·  Rust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一文搞懂 DDR 内存原理(值得收藏)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人民日报》怒批安卓系统:假开源、真垄断 ·  昨天  
Linux爱好者  ·  “李飞飞团队50 美元炼出 ... ·  4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全球手游收入Top20:《王者荣耀》空降第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从塑料级到钻石级:综艺正能量表达进阶手册

传媒1号  · 简书  ·  · 2018-05-14 11:43

正文

作者:胡言

​​ 1号按: 在政策调控下,综艺人无不在思考如何在节目中体现正能量。本文总结了目前活跃于中国荧屏的“五大正能量表达法”,按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文案式、公益式、访谈式、剧情式与纪实式。然而,如何进一步实现综艺正能量的进阶呢?本文将从题材、嘉宾选择、表现手法和项目运营四个方面为您提供进阶手册。

4月3日,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培训班上,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对节目进行自主创新的方向做了一个非常精炼的概括:“小大正”。 作为今后广电节目创作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其中的“正”字的意思,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正能量。

在电视节目的话语中,“正能量”就是指 无论何时,都要始终坚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激励人们向上向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怀激情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让温暖、感动、阳光、正气充盈我们整个社会和精神世界。

​事实上,近两年以来,电视综艺早已进入了一场集体的“正能量转向”。不过,如果对这些节目里的正能量桥段做一个传播有效性的实验,我相信结果并不会特别理想。许多观众对于节目组强行硬塞的“鸡汤”,感到排斥和反感。

平心而论, 正能量在综艺节目中的表达,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既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节目,不能纯然只追求商业利益,它必须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这毋庸置疑。同时,如何用适当的手法去表达和传播正能量,同样是一门学问。

五大综艺正能量表达法,孰优孰劣?

在政策调控下,如今,正能量早已成为一档综艺节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在节目中如何对正能量进行诠释,想必依然令大量节目组伤透脑筋。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综艺来看,它们往往采取五种表达方式,按照表达有效性从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文案式表达、公益式表达、剧情式表达、访谈式表达和纪实式表达。

塑料级:挂羊头卖狗肉的文案式表达

文案式表达,往往在一档节目的开播时拔高节目的立意与价值,但后续节目内容往往与传播正能量并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关联。文案式的表达的作用,并不在于走心的传播正能量,而是仅仅为了给节目带上一个“高帽子”,从而过审播出罢了。

譬如,在曾经户外游戏真人秀大火的那段时间,多家卫视上线了各种“挑战”、“奔跑”、“兄弟”等名称雷同的节目。在这些节目中,“兄弟情”成为他们进行自我价值吹捧的法宝。又如去年炙手可热的慢综艺,每一档节目开播时无不宣扬节目组试图传递一种“让生活慢下来,陪伴家人,细细品味生活”的正能量观念,然而节目的内容却是忙碌的店铺经营画面。国内的《中餐厅》和原版的《尹餐厅》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慢生活”画风。

青铜级:缺乏互动的公益式表达

公益式表达的模式,是节目组会在为节目嘉宾设置任务的同时,将这个任务的成功与否与一个公益项目建立关联。如若嘉宾成功完成节目任务,他们也将助力公益事业。 比如节目里提到明星们完成的任务后,会给公益基金增加一定数量的捐赠额,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现象级节目“跑男”就是公益式表达的代表。从《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开始,节目组就发起了“让爱益起跑——公益跑鞋计划”。第二季又加入“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第三季“奔跑阳光+”青少年成长助力计划。去年全新《奔跑吧》推出“奔跑能量包”计划。今年《奔跑吧》衍生品所得收益的一半,将会捐赠给乡村留守儿童。

​《奔跑吧》所开创的公益模式已经为许多节目所效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目的公益计划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真实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公益本身缺乏在节目内容里被有效地曝光。公益计划本身缺乏与节目形成有效地互动,从而让正能量理念、公益理念的传播有效性打了不少的折扣。

白银级:情感宣泄的访谈式表达

访谈式表达在节目形式上往往是以访谈为主的室内综艺,在内容上大多偏向文化类与情感类,在诉求上,正能量占据着舞台的中心,节目就是以传达正能量为逻辑核心。 代表节目包括近两年来大热的文化类节目,如《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阅读阅美》等。

​前述三种表达方式,正能量并不是节目的核心目标。而在访谈式表达的节目中,向观众传播正能量就是节目的中心主旨。这类节目能够挖掘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人物与事迹,观众也能够在节目里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表达,可谓是一道味道正宗、质量过硬的鸡汤。不过,一旦节目的诉求袒露在观众面前,那么这些类似于《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反而会引起部分观众的拒斥。所以, 访谈式表达的节目,或许会成为文化综艺里的翘楚,但却很难成为广谱中的爆款。

黄金级:寓教于乐的剧情式表达

作为政策调控的重点,户外剧情式真人秀节目在如何传播正能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剧情式表达,往往会在整期节目中植入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剧情框架。节目组借助真人秀手法,让观众通过剧情以及嘉宾行为来感知和理解正能量。

在“跑男”和《极限挑战》中,剧情式表达极为常见。例如,《极限挑战》第二季第10期“漫步人生路”以及刚刚播出的第四季第1、2期的“知识改变命运”正是剧情式表达的优秀代表。《奔跑吧》第一季第1期的“鸡毛换糖”、第5期“保卫黄河”亦属同类。四川卫视的《咱们穿越吧》则是将历史和文艺元素融入户外真人秀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表现与优质口碑。

​剧情式表达的优势在于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体验到不一样的时代感,从而让观众认同剧情背后的正能量理念;游戏任务与当时当地社会现实相符合,为正能量传播制造了有利氛围,也增强了节目的教育意义。

不过,一旦正能量的剧情无法与具体的游戏任务形成有效的嫁接,那么便会在节目里存在严重的割裂感。例如《奔跑吧》第二季第1期“维也纳风云”,整期节目的终极任务是跑男团在维也纳的联合国大厦进行英文演讲。而这个终极目标,与节目前半部分的整蛊、游戏环节并没有有机联系。

钻石级:润物无声的纪实式表达

纪实式表达同样常见于户外真人秀,不过这类户外真人秀大多吸取纪录片的拍摄方式,通过不干涉、无剧本的方式,来表达某个正能量的主题。 至少和前四种方式对比,纪实式表达最能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节目所试图输出的价值取向,最能够让主旋律、正能量得到广大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去年湖南卫视推出原创音乐公益支教节目《让世界听见》,以及今年东方卫视推出的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就是纪实式表达的典型代表。无论是《让世界听见》还是《我们在行动》,作为一档节目,它们不仅对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放大了节目的社会价值,而且节目本身也极有可能衍化为非常有价值的公益IP,并站在产业链的高度为公益建设和正能量的传播贡献力量。

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不能忽视四大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曾深刻的指出,目前市场上在进行主旋律创作时存在三个通病: “过正、过单、过概念” 。过正,是反映在人物塑造上的问题;过单,是反映在主题呈现上的问题;过概念,是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同样,在那些试图传播正能量的节目里,这三个问题更为严重。那些不走心的、硬生生抛出的正能量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这对正能量本身以及观众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而解决传播有效性的问题,意味着节目生产者们必须从题材、嘉宾选择、表现手法以及项目运营四个方面着手。

题材择取:日常化、故事化、人性化

在题材上,题材的可操作性与正能量传播的有效性其实是成反比的。

从现有的节目来看, 文化类、公益类 等这些受到政策鼓励创作的题材,在可操作性上难度较低,这些题材能够较为直接地向观众传达正能量。

不过,现实情况却是,这类容易形成正能量传播的题材在传播的有效性方面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来源于大多数节目往往把主旋律、正能量塑造得过于“伟光正”,像是悬在高空上,显得不接地气,更远离了现实生活。如果照本宣科,用正能量对观众进行大量的情感宣泄,反而难以让正能量发挥应有的功能。

​反之,那些看上去难以操作的题材,如体验类、游戏类,如果节目能够找准节目内容与正能量的契合点,就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仅能获得高收视高口碑,还能真正起到有效传播正能量的作用。《极限挑战》正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可见,我们无法说什么题材适合做正能量内容,什么题材不太适合做。关键在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材,都必须让主旋律、正能量“落地”。正如胡智锋教授所言, “日常化、故事化、人性化” 才能让主旋律变得接地气。

嘉宾选择:地方性、专业性、反差性

在嘉宾选择上,要树立全新的标准。同时,要逐渐摆脱对明星的依赖症,强化星素互动,从而为烘托正能量创造出更真实、更接地气的人物关系。

以户外真人秀为例, 从明星的层面来看,人员的搭配需要着重从地方性、专业性和反差性三个角度来综合考虑。地方性意味着,嘉宾团队中最好有一个人是本地人或本省人,与素人在文化上有着较高的认同、对当地方言能够信手拈来,这样就能够以他为中介,让整个团队快速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 例如《我们在行动》里,凌潇肃与当地村民同为陕西人,当他们用陕西话交流时,观众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陕西人,凌潇肃有着强烈的希望老乡们脱贫的真诚心愿。​

​其次, 专业性意味着不管节目组试图从哪种题材来传递正能量,都需要有一位该领域的专业人士。 譬如《让世界听见》里,汪峰作为嘉宾就非常成功。汪峰本人是一位成名已久的音乐创作人,他在支教过程中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欲望,最后为大山里孩子们创作的歌曲《那年我五岁》十分震撼人心。同样,《我们在行动》立足于精准扶贫,因此嘉宾中除了演艺明星外,还有冯仑这样的商界大佬,由他提出的脱贫计划就显得更加有说服力,也能让观众感知到节目组希望通过节目为当地脱贫做贡献的诚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