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寻物启事,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李明(化名)依然未能找到那丢失的人工耳蜗语音处理器。
12月21日中午,“丢失人工耳蜗”事件失主李明的姐姐李女士发文称,已停止了对耳蜗的人工搜索,弟弟将借用备用机,直至换上新购买设备。此前李女士发寻物启事称,李明搭乘地铁时丢失了价格昂贵的人工耳蜗语音处理器,该寻物启事被大量转发,一度被质疑是营销炒作。
事件发生后,有声音提出“国内拿不出一副优质人工耳蜗”,实际上,该说法有失偏颇,行业研究分析指出,虽然我国人工耳蜗研制起步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技术也正逐步完善。比如爱益声、力声特、诺尔康等。
以国内首个取得国产耳蜗产品注册证的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力声特)为例,该公司目前已获得超过60项专利,且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超过80家人工耳蜗手术中心。
暖心的消息是,我国今年已正式启动“十三五”人工耳蜗救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产品植入和给予手术费用及康复训练费用补助,而以力声特为代表的国内耳蜗企业,也在积极拥抱公益,在此背景下,更多听障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
国外:人工耳蜗植入费用高
在地铁里丢失耳蜗的李明背后,实际上代表着人数不小的一个群体。
北京听力协会书记兼副会长王树峰2017年6月13日在北京表示,目前估计中国残疾性听力障碍人士已达7200万,而对助听器技术的应用不到5%。
然而,这背后有着尴尬的现实数据——每年中国的人工耳蜗植入量仅为1万左右,累计植入量也不足7万。
究其缘由,其中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人工耳蜗价格过于高昂,让人只能望而却步。
前瞻网分析指出,美国人工耳蜗植入的平均成本为5万~10万美元甚至更多,包含人工耳蜗本身的产品费用、手术前的各种评估费用、医院费用、医生费用(外科医生,麻醉师),以及术后调机等费用。此外,据新京报报道,国内主流进口产品价格在15万元左右,最新的产品达35万元。加上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升级、维护以及康复训练需要的金额,综合来看,费用大约需要40万-50万元,异常昂贵。
国产人工耳蜗价格也不便宜,约在6~10万元,但对比进口产品的高昂价格,实际上,国产人工耳蜗低价不少。
2014年,力声特宣布将产品全面投入市场时就对外披露,人工耳蜗销售将采取直销+深度分销的模式,产品的定价区间为7万~9.6万元,价格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历经多年发展,国产人工耳蜗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据悉,作为国内首家获得产品注册证书的公司,力声特目前也已研发出更适合国内听障人群的汉语编码策略。
新京报引援研究报告数据指出,不同的人工耳蜗产品在语音信号处理和电极设计方面有差异,但使用效果并无差别。
国内:研发技术及政府优惠政策推进
从市场规模来看,西南证券此前研报指出,预计我国每年的人工耳蜗市场空间超过100亿元,但目前仅为10亿元左右,且植入比例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人工耳蜗也是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的产品。
2011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和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分别提到要研究和发展人工耳蜗。
实际上,针对人工耳蜗的市场机会,早在10年前,国内已有企业布局。
坐落于张江“医谷”的力声特,是国内人工耳蜗领域的先锋和佼佼者,作为国内首家研发出人工耳蜗产品的企业,力声特目前已成长为一家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海南海药(000566,SZ)增资力声特人工耳蜗扩建项目,同时取得力声特控股权,成为当时A股市场唯一一家人工耳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