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建筑师
文 | 李大卫
(特约文化记者)
每个从洛杉矶进入美国的人,都会经过国际机场一座太空感四射的建筑,一个圆盘结构,由四根曲柱撑托在地面之上,好像外太空降临的蜘蛛,准备变回飞碟的形状。这个白色结构也出现在很多影剧作品当中。在格兰德大街上的迪斯尼音乐厅建成之前,它和好莱坞半山的白色字标,以及约翰•波特曼设计的Bonaventura饭店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标识。
这处机场设施的正式名称,叫“主题建筑”,1961年完工。当时美国总统还是肯尼迪,他的副总统约翰逊曾专程到洛杉矶出席它的完工典礼。那是一个美苏两强拼死叫板的年代,竞争舞台上天入地从文到理,最后延伸到外层空间,特别是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后,美国开始全力追赶。太空技术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从卡迪拉克汽车的尾翼设计,到猫王的气动发型,都折射出上世纪中叶的时代精神,直到“阿波罗计划”登月成功,美国人才松了口气,转头全力应对其它危机。
就像世界上很多地标建筑一样,人们很少知道最初把它们画到蓝图上的人。悉尼歌剧院、纽约帝国大厦,都是这方面的例子。“主题建筑”的设计师黄振杰(Gin D. Wong)1922年出生在广州,近日以94岁高龄辞世。他随父母移民美国时,刚好赶上“大萧条”。到了成年,又赶上二次大战。他进入陆军航空队服役,在一个B-29重型轰炸机中队负责领航,参加对日本空袭。战争期间,他的计算和绘图才能受到袍泽注意,有人建议他战后去学建筑,可以综合发挥这两方面的特长。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这是先见之明。黄振杰战后进入南加州大学修习建筑,表现优异,毕业后进入导师佩雷拉开办的事务所,一路晋升到主设计师及合伙人。国际机场“主题建筑”就是他那一时期主设的作品。很多人误以为那是航班导控中心,其实那里只是一座提供360度环形景观的餐厅。它像芬兰建筑名师萨里宁,为纽约肯尼迪机场设计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一样,充满了科幻式的未来感。
在黄振杰的最初构想当中,还有一处造型前卫的加油站,本来也在机场规划当中。然而,后来甲方临时变卦,这个部分的设计被卖给了联合石油公司,最后成为贝佛利山的76加油站。这个简约的造型,建成之后同样吸引到大量眼球。摇滚歌星诺尔•加拉赫的专辑《高飞的鸟》,就把它选做封套背景。那个两端翼然飞翘的顶部,就像汉堡大受好评的长途汽车站的序奏。对于一个以航空工业和冲浪文化闻名的城市,是一个贴切的身份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