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个真实的小故事
故事一,主人公叫老李。
老李大概五六年前毕业,毕业后即加入了还不错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趁着13-15年国家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投了好几家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当中有些很快进入了下一轮或者下几轮,老李也因为基金的退出,分得了不少奖金。
从16年开始,老李发现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越来越难做了,因为下游没有机构接盘。资本开始疯狂扎堆少数中后期明星项目。
换句话说,天使及A轮的投资变得越来越困难,资本更愿意集中在确定性更高的中后期项目。事实上,这个趋势从2015年中国股票市场崩盘之后,随即开启。只是到了以两个单车为代表的集中融资,才让大众感受明显。
后来,老李不干了,直接跳去了一家中后期的创业公司,完成了从「爷」(投资人)到「孙子」(创业公司)的转换。
故事二,主人公叫小丁。
2014年,中国债券市场如火如荼,正处在牛市当中。小丁还在国内某知名财经院校念本科,学金融。小丁听闻他的某位学长在国内一并不知名的券商做债,当年的年终奖达到了令人咋舌的300万,而学长才研究生毕业两年。
2014-2016中国债券市场的牛市
学长令人「生畏」的奖金,让小丁坚信选择金融专业是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并花费了并不算富裕的父母50多万到美国念了个硕士,镀完金回国,今年刚刚进入了一家PE公司工作。
这个PE公司给他多少薪水呢?起薪12K,年终奖看情况而定。
但碰巧我认识这个公司的VP和D(副总裁和董事,金融行业的一种职称),我问他们,我说你们最近的奖金情况怎么样。对方答,也就几个月工资吧,现在退出这么难,不比前几年了。
我没告诉小丁这些情况,怕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
故事三,主人公叫老陈。
老陈和我一样,也写公众号。前几天我写特朗普税改的文章,阅读量120万,转化了近6万新增用户,转化率5%。这个比率让老陈惊叹不已,因为以他的观察,自媒体行业这两年的各项活跃指标,正在快速下滑。
三年前,一篇100万阅读的文章,新增10万粉丝,不算太难。两年前,这个数字变成5万,一年前到现在,这个比例变成一万多。不少传统的自媒体大V纷纷感叹,10w+阅读的文章没少出,但粉丝不增反降。
老陈也在公众号上卖课,第一期卖了200多万,第二期卖接近200万,最近开了第三期,我问他能卖多少钱,他说能卖到100万,就算不错。
老陈的问题并不是特例,各路自媒体大V,特别是情感鸡汤号为主的大V,都正在面临增粉困难,用户活跃度下降,变现能力边际降低,整个行业似乎已经触及到天花板开始调头向下。
2
泥沙俱下的时代过去
以上三个故事,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主人公也年龄各不相同,但又都在说明同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泥沙俱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或者用一个文绉绉一点的词汇来表达:
增量(红利)时代已经过去。
什么叫泥沙俱下呢?
就是我们天天都在张口闭口就是各种「风口」,今年是这个风口,明年是那个风口,这就叫泥沙俱下。
比如在2014年,随便搞个线下和线上结合的东西,包装成一个O2O项目,就有资本愿意投。
我还记得那年夏天,我和一个清华的美女吃饭,她说她几个学长搞了个上门美甲的App,就融资几千万。我当时觉得这玩儿真tm扯淡。后来我发现,我远远低估了资本不理性的程度,不光我这朋友的学长,市场上拿到几千万量级的美甲App,至少10家!
当然现在回头去看,绝大部分O2O项目就是个笑话,资本不理性瞎乱投的笑话。
再比如,在2013年注册的那一批公众号,只要随便用点心写写东西,每天都能收到上千个新增粉丝的关注。真的是随便写,只要稍微有点内容,人们都会如饥似渴地关注你。那个时候,公众号申请还要验证身份,远没有现在这么容易。
又比如,2014-2016年的债券市场,搞债的真的是时代推着你赚大钱。向小丁学长那样研究生毕业两年拿几百万年终分红的情况,在金融行业里,绝对算不上啥奇闻异事。
现在呢?
看我前面讲的几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互联网领域,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变得前所有未有的困难。
从投资的角度看,资本正在并将继续往确定性高的中后期项目聚集。早期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从创业的角度看,草根创业,完全靠自己的「idea」和一腔狗血,能杀出来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创业模式,都将从巨头(特别地,AT(阿里和腾讯))内部裂变(包括巨头高管带着资源带着钱出来的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把这个归结为中国互联网这两年的创新不够,新的创业者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完全没有讲到点子上。
之所以出现这个大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
1. 中国互联网渗透率触顶。
这个非常重要,它意味着
1. 网民停止增长,市场获得的新用户越来越边际趋近于零。
2. 流量成本变得前所未有的贵,创业公司根本玩儿不起!
公司之间的竞争,直接从抢新用户到抢存量用户。简单来说,以前的互联网创业,属于蛋糕还在不断变大的过程中的创业,现在是蛋糕停止了变大,你要获得用户,就意味着别人损失对应的用户。
存量的创业环境下,就是你争我夺,你死我活,这是非常残酷的。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很难从草根起步。有一些规模的创业公司,甚至大公司,都要站队,要么加入阿里,要么加入腾讯。这是时代背景使然,存量竞争的残酷环境下,不抱团取暖,你再也找不到便宜的流量,你就只等着被巨头干死。
2. 宏观金融条件的变化。
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很多了,这里只简单提两句。在去杠杆和全球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大趋势当中,中国宏观金融条件,会不断边际收紧。这意味着市场上的钱,会越来越少。
整个市场钱变少了,变贵了,那风险投资必然也会受到影响。毕竟对于很多LP(有限合伙人,即风险投资出资人)而言,风投只是他们资产配置的一个非常小的类别(叫Alternatives,另类投资)。
因此,风险投资追逐抱团中后期的项目,和今年中国A股市场资金追逐白马股,实际上是同一个逻辑(即资金都在追求确定性),具有内在一致性。
我建议搞一级市场投资的同学,也要多看看二级市场。要从整个经济金融市场,甚至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变化的视角,来审视你所处的阶段,不然很容易变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到了2017年,你会发现,现在已经很少人会提「风口」这个词了。因为事实上,靠风口就能起飞的日子,真的过去了。
尽管我以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行业,实际上对于所有其他行业,底层逻辑都是一致的。
泥沙俱下时代结束的底层逻辑,还要回到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阶段转换。
以前我们常常说,中国的科技行业,比如互联网,都没什么技术含量,都是c2c(copy to china)。美国才是创业和技术驱动的老大哥。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在很多方面,全面赶超美国,甚至出现了c2a(copy to america)的新情况!比如中国的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就全面秒杀美国。
是中国人突然变得会创新了吗?显然不是。
这一切,都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就内生地蕴含了企业层面的创新和技术引领。
如果没有这些创新和引领,等待我们的就是拉美国家的命运(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脉络和对应的不同行业的红利,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未来十年:房子谢幕,股权崛起
简单来说,从宏观上,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靠人口红利(外需,出口),单靠资本形成(杠杆,信贷)的阶段,转而进入靠技术升级和创新的阶段。即是从L,K变成到A的驱动(参考新古典增长模型:Y=A*F(K, L) )。
不同阶段靠不同要素的驱动,是由谁来决定的?企业?政府?都不是!是靠市场。这就是所谓的经济规律,具体来说,是经济增长的规律。美国经历过,日本经历过,欧洲经历过,台湾、韩国、中国香港,都经历过。
对应到企业层面,就是从靠整体市场的不断做大(所谓的红利期),到靠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包括资本运作如M&A),再到靠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创新等。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最终都加上了难以承受的杠杆(债务),中国经济的增长,只剩下一条路:靠技术和创新。这就是所谓「高质量增长」的真正含义。
在这样的宏观趋势转变下,微观上就对应着过去粗放的,泥沙俱下的,单靠外部红利就能轻松实现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3
真金火炼的时代来临
从以前靠迅速做大蛋糕(宏观上表现为GDP超高速增长,微观上表现为主流新行业(互联网)渗透远未结束),到现在蛋糕变大的速度显著放缓(宏观上表现为GDP中低速增长,微观上表现为主流新行业渗透率触顶,下一个主流行业尚未形成),是从增量竞争的时代,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
增量竞争,可以是大家一起获取新的用户,一起手拉着手,大步往前走。事实上,中国互联网生态,在2015年以前,就是如此。
增量竞争,反映在宏观金融条件上,就是货币的宽松,央妈源源不断地给市场补充给养。钱多了,自然都可以投,哪怕是竞争对手。于是我们看到前几年出现了某些机构,一条赛道上的企业,全踏马投一遍,你看现在还敢这么玩儿吗?
存量竞争,就是我获得一个用户,必然有人损失一个用户。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你赢我输的战争。以前是大家一起手拉手往前走,现在是往前走走不动了,于是就开始原地争夺资源,相互厮杀。
存量竞争,反映在金融条件上,就是货币的收紧。钱少了,大家自然更追求确定性,而不愿轻易冒险。投资人的风险偏好集体下降,那作为嗷嗷待哺的创业者,只有你自己先想办法造血,然后向资本证明你的实力,才有可能拿到钱。
4
对个人的深远意义
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是年轻人。
动不动就想变成撞上风口的猪,天天琢磨搞个大新闻,一下子实现当上CEO,赢取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的小目标。
(写完才觉得哪里不对,tmd,这不就是在说之前的我吗(捂脸))
简单来说,在增量竞争的时代,社会上的确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捷径」,只要你搞对路子,撞上了某个风口,就能更快成功。
比如2014年你搞个美甲O2O,圈他几个亿,卖点股份,即使后面倒闭不玩儿了,你也财富自由了。
当这个到处都是「风口」的时代结束以后,国家和企业拼的是技术和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个人同样要拼硬实力,真内功。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业公司,就特别能够理解我在说些什么。
在未来存量竞争的时代,市场会变成一座熔炉,而每个企业,每个个人,都会被投入到这熔炉中接受检验。
最终只有那些真正的金子,才能脱颖而出。而那些浑水摸鱼,指望着在「风口」上投机的人,将会在熔炉里灰飞烟灭。
PS:
对于存量竞争时代下的个人,如何才能变成有硬实力的金子?
我有一个比较笼统的建议:把你自己当做一个AI。AI是什么?AI=算法+数据。
算法就是你理解世界,应对竞争的基础认知、底层逻辑和重要工具。数据就是你每天面临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
AI最核心的思想是自我进化。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作为一个AI,你拥有什么算法?这个算法如何在新时代下利用你的数据去自我进化,进而反过来更好地处理你的数据?
闭上眼睛去体会,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角度,不是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小明”
ID:xiaoming_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