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部行业剧的最高礼赞,我想应该是“看完就想从事这份职业”吧。
比如香港TVB于1997-1998年开播刑侦剧《鉴证实录》,看过陈慧珊扮演的聂宝言,法医就成为当时无数人的职业想象,包括我这位小镇姑娘在内。
记不清内地播放的具体年份,就记得我在家里唯一一台熊猫牌彩色电视机上追这部剧,“弗朗明戈”味儿十足的主题曲《留痕》一响起,立即心跳加速,全身心投入到当时国产剧里从未展现过的香港中产生活里。
那时既期盼聂宝言和曾家原克己复礼的爱情再有些进展,也会因为案件中的血腥、死亡、尸体而蒙上童年阴影。要知道,童年阴影可不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TVB刑侦剧绝对也算一个。
聂医生俯身尸检时专业且淡定,抬头给判断时自信满满。
对了,甚至关于同性恋的先锋启蒙,也是在追剧中完成。
有趣的是,到了职业女性形象扎堆屏幕的2016年,已经有《欢乐颂》、《法医秦明》这样反响还不错的职场剧、刑侦剧,但剧迷们还是自发掀起一阵讨论《鉴证实录》和聂医生的热潮。
无关其它。聂医生毕竟是一代人心中最经典、最深入人心的职业女性形象,仿佛量身定做一般精准。
爱穿黑白灰职业套装,利落直发披肩,简单精致的妆容搭配金丝边眼镜,干练又知性;等到了解剖室,就变身为宽大的绿色手术服,口罩蒙住面颊,只露出一双聪慧的眼睛,用眼神跟人传达她的专业。
这样的职业女性形象,在她之前,从未有过;在她之后,也从未被超越。
以至于很多年后,我看港产动画片《麦兜》,这只粉色小猪说:“OL啊~就是‘Office Lady’啊~”,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人,还是陈慧珊。
陈慧珊塑造的聂医生简直是OL形象的一座高山,一出场就是百分百的职场精英范儿。
在查小欣的访谈里,这位香港娱乐教母问林保怡:第一次见陈慧珊,什么感觉?
当时《鉴证实录》热播,林保怡饰演警督曾家原,聂医生的搭档、朋友、爱人,与陈慧珊颇多对手戏。
在《鉴证实录》中,破案是主线,男女主角的感情戏是点缀。
“这个女仔看上去,其实好特别啊。”他用粤语回答。
压根就没提“美”。
林保怡代表着当时香港大众的审美。在他们眼中,陈慧珊是特别的存在:模样一般,甚至带着中性色彩,有特点,谈不上好看,但比较耐看。
90年代的TVB,如日中天,哪里会缺养眼的俊男美女?在当时的TVB四大当家花旦里,比起各美其美的郭可盈、宣萱、蔡少芬,陈慧珊显然是最具争议的那一个。
现在想来,陈慧珊大概是缺乏一种少女感。传统直男审美钟意的女性特质,比如明眸大眼、尖下巴、苹果肌,娇俏可人,以及一低头的温柔羞涩,她可都是和这些词语绝缘的。
但从来没有过少女感的好处是,年岁渐长也不会显露出疲惫松弛的状态。很多年后再见陈慧珊,我发不出美人迟暮的庸常感慨。她还是那个样子,不年轻、也不显老。
2010年,陈慧珊参演《杜拉拉升职记》,气质依旧。
有些类似于日剧女王天海佑希,陈慧珊所扮演的聂宝言,在有滴滴答答水声背景的实验室里埋头解剖时,有一种更知性、现代、持久的美,独立而不张扬,智慧而不孤高,是另一个维度的美。
尽管聂宝言在性格上有固执急躁、爱憎太过分明的一面,但这种情绪,倒更容易让人接受聂医生是一个完整、真实的法医人设。
一位女性,在职场上表现太过职业或优异,容易被人冠上“女强人”甚至“女魔头”的名号。
只是这种职业和优异,绝不是通过几句高亢的喊叫、颐指气使地发号施令、以及幅度大的夸张动作来完成的。
今天的大多数国产剧还在重复这样的套路,但20年前的陈慧珊,已经知道气场跟说话音量大小、态度是否跋扈无关,它更需要一种由内向外的显现,依赖经历和实力。
陈慧珊出生于香港,5岁随家人移民波士顿,后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传播系,硕士学历。
童年时代的陈慧珊(中)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进入TVB,这样的学历,在竞争激烈的香港,也谈不上有什么绝对优势。
那时回到香港后,她向各大电视台投了很多简历,没什么回音,直到四个月后,才成为TVB明珠台(英文台)《城市追击》的主持人。整个节目她既是主播,还得自己采访、写稿,从头到尾都要参与。
还有一份工作比得上记者这个职业、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生活体验的吗?
这样的教育背景和经历,显然是对陈慧珊后来演员身份的一种加持。所以在扮演职业化属性强的人设时,即使她说话轻声细语,动作斯文,也仍旧显露出一种专业的气场。
看到这样的陈慧珊,总让我想起大魔王张怡宁,她说从观察对手,到最后跟对手握手的那一刹那,有的时候只需要这么一握手,那人就觉得自己输了。
等到第二年,代替一位女主播主持《放眼香港》时,因气质独特,陈慧珊被TVB的监制邓特希看中,邀她饰演《壹号皇庭Ⅴ》剧中的双性恋者欧子强律师。
《壹号皇庭Ⅴ》是陈慧珊首部电视剧,她饰演的律师,谈判时有理有据,进退有度,
那是1997 年,对香港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香港回归,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集中展现城市矛盾和委身其间各个阶层面貌的TVB剧,也一度达到顶峰。
香港人常说自己是喝TVB的“奶水” 长大的。律师徐天成写《我们香港这些年》,说“除了无线电视,我再也想不到任何一个东西能同时影响着所有不论贫富、不论年龄的香港华人,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交话题。甚至价值取向。这一点,连政府都办不到。”
后来的《鉴证实录》能促使陈慧珊能成为香港OL第一人,也离不开这样的时代背景。它打开了一扇内地了解香港本土生活和文化的窗口,并给成长中的80后留下深刻印迹。
聂医生住半山别墅,下班后会和曾家原在灯红酒绿的兰桂坊相聚小酌,也去平民茶餐厅买菠萝包、喝丝袜奶茶,爱吃旺角街边推车售卖的纸袋包装的臭豆腐。
我甚至想过去香港,一定要去车公庙,因为聂医生在这里买了红色风车许愿:“风车啊风车,转快点,多给我带点好运。”
你是否也曾做过同样的事,跟父母/恋人吵着买小风车,还指定颜色呢?
在那样的一个现代社会,她做一份爱做、做得好的工,经济上足够独立,精神上也足够自由,爱人但不依附于人,对感情有一种老派的、类似简·奥斯汀的克制。
对当时我这样的小镇姑娘来说,能够设想到的未来生活图景,基本就是聂医生所拥有的一切了。
陈慧珊选择在最辉煌的时刻离开TVB。
那时她陆续参演《创世纪》、《妙手仁心》、《绝世好爸》,拿视后、出专辑,前途一片光明。
那个年代,陈慧珊、林保怡、欧阳震华等TVB的演员们打造了很多经典的角色。
很多人不解。她说:“因为它(TVB)太疼我了,在一个地方待太久,习惯了一种做事方式后,我就很想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做多一些尝试。”
这跟她一贯的想法相符。相比起外界,她对自己的演技评价并不高,觉得演戏首先得有一种自由的人生经历。
但这样的经历,她从前并没有。在查小欣的访谈里,她表达过对林保怡的羡慕:“小时候,我爸妈比较保守,等我15岁了,都不知隔条街有什么玩的,所以我觉得自己错过好多东西。林保怡人生经历够,所以他演戏好。”
再后来,果然就是经历人生了。
她写英文专栏,在香港《快周刊》,陆续写了53篇,以散文为主。首篇文章,像一个序,解释她开专栏的种种心思。
她说:“It's a way for me to bare my very soul”——以此袒露我最真实的内心。
她学习印度音乐,去香港大学修读英文硕士,做教育机构英文顾问,后来是攻读博士。
香港小报写她,略带刻薄,说陈慧珊42岁生日,破产的丈夫钟家鸿亲自前往街市买了一只价值30元的冰鲜鸡庆祝,她既不恼,也不回应,只是复出挣够家用。
也演戏。但都没有再如同《鉴证实录》里聂医生那样深入人心的角色。
现在想来,之所以一直还喜欢着陈慧珊,是觉得她生命中有种微妙的平衡感:现实中没有极端的冲突,荧幕上也看不到特别用力、渴望的样子。谈不上是备受瞩目的女演员,相反,也不会人设崩坏,跌落谷底。
无论发生什么,只看到她安宁、平静去演戏,去经历,像《鉴证实录》主题曲《留痕》里梁汉文唱的那样,“当一切匆匆过像无形,抬头又察觉夜空有星”。
陈慧珊,就是这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