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圈,跟租房话题一起令我们脆弱的中产神经隐隐作痛——这些四处旅行的家伙难道都不用上班的吗??!好在另有一种乐天的解读:
就算足不出户,也能替我们打通远方某座城市的任督二脉。有时候,它们在我
们心中埋下的问号和期待,价值不亚于旅行本身。
我最近的发现是东京的一个设计展,在Ins上一搜有
2万多个帖子
。
/ 用身体去理解
这个超人气展览的主角,是NHK从七年前开始播出至今的儿童节目「Designあ(读作“啊”,日语50音中的第一个字母)」。
它的总指导,是创造了明治牛奶、可尔必思等无数款日本国民级零食的设计大师
佐藤卓
。
5年前在东京赤坂安藤忠雄设计的21_21Design Sight展出时曾吸引了22万人参观——对,
一个给小孩看的节目,在日本最权威和专业的设计美术馆里展出。
这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设计展。
它不讲解设计名作的诞生故事、
不正经解答任何和「设计」有关的疑问,
反而在你心里种下许多个无厘头的问号。
便当盒里的一颗梅子是什么样的心情?
十字路口是不是某种新形态的回转寿司?
一颗鸡蛋的变身有多少种可能?
一目了然的符号经过怎样的“断舍离”?
调动全身的感官细胞,而不只是眼睛。没有冗长的说明,但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引人遐思。如果你也看过它的二次元版本,也就是下面这个节目,大概会对其中感染力的来由明白一二。
扫一眼「Designあ」的官网,会发现
这个儿童节目的阵容豪华到吓人
,囊括了几乎所有我们听说过的日本设计师:从设计Blue Bottle的长坂常、设计Aesop的TORAFU等新生代力量、到隈研吾、原研哉、深泽直人、伊东丰雄、服部一成这些响当当的大师级名字。
/ 看点之一是平时严肃脸的大师轻声细语地卖萌
但大师们的任务只是锦上添花,
十多分钟
一集节目多数时候没有旁白。
一档没有旁白的设计教育节目?!
因为它本身就是最棒的设计语言了。
一目了然并优美深刻,
而这恰恰是所有好设计的魅力阙值。
新晋网红
noritake
在里面负责插画、著名声优坂本真绫唱着儿歌、佐藤卓让无数个脑洞大开、且从不重样的「あ(啊!)」倾情串场……
但没人会感叹“大材小用”,惊呼「あ」的甚至不止是孩子——这个在日本火了7年的节目在
豆瓣上高达9.4分
。(尽管大陆看的人寥寥无几,港台却早早引进了中文版。)
/ noritake早就在担当「
看不见的一二三」环节的插画,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他极简中的余韵来自何处了
尽管星光熠熠,这却并不是一个精英舞台。
豆腐作坊的爷爷和设计大师共同组成对设计的思索;一碗拉面的设计解剖和柳宗理的名作同样郑重;片尾小孩画出的「あ」有不逊于专业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 同时展出设计师的「あ」和脑洞大开的民间作品
迎来了第8个年头,从140多期节目里诞生了近50个妙趣横生的栏目。不止在日本保持收视长青,还把德国、美国的儿童影像奖都拿了个遍。
/ 「和想象中不同」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本获得是「设计奥斯卡」
Good Design的
生活领域媒体奖
和只颁给
最牛平面设计的JAGDA
——
组成这没有旁白的十分钟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而已,带来的感动和欢笑却显然超越了年龄和国别。
下面从中精选了几个“あ!”的瞬间,向各
位发出这枚不止献给孩子的设计安利。
日常生活就是美感教室啊
「解散」是第一期就有的元老级环节,
也是弹幕最热闹的处女座福利。
解散的对象有的文艺,
如森林和海洋的土壤,
也有的平凡,
如葡萄、巧克力、牙刷、
甚至关西大妈……
他们花大力气
为我们制造小世界中的惊奇探索。
世界名作Y椅究竟牛逼在哪?
一颗橘子的美也不一定输给大师杰作。
一双球鞋需要设计这么多繁琐部件……
以
好奇心重新审视身边物件,
平凡中竟能渗透出灵光一闪
大自然和设计师精心制造的美丽巧合,
一直藏在被漠视的
日常里。
观察那些常被忽略的“旁白”
但美只是视觉上的愉悦观感吗?
他们设置了足够多的环节
来打破这条常规误解。
比如另一个元老级环节
「设计的观察」。
不仅观察
寿司和帽子等实体物件,
还有微风的形状、
米饭的香气、
雨水在伞面上绽开的样子、
清洗叉子时蝴蝶状的美丽水花;
拨动吉他弦时空气的震动、
奏出的乐音……
节目中代替说教式旁白的
不是精心制作的配乐,
而是剪刀利落地划开纸页、
笔尖在细腻的白纸上摩擦、
酱油注入碟中时的簌簌声……
想起有人问音乐家坂本龙一:
影像和音乐最不幸的关系
他说
当影像已经说明得足够充足,
音乐又再度说明了一次。
实在是愚蠢透顶。
设计的对象是「物」,
但「物」只是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吗?
/在鼓励人们”动手动脚“的「Designあ展」上 ,可以观察足迹和时间流逝
设计了MUJI那款著名CD机的
深泽直人这样定义「观察」:
发现人们未意识到的感受。
/ 「音乐如风」
「美感」的重点是「感」
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是
「动线的设计」
为什么
居酒屋的收银台总在门口?
为什么美术馆的人气作品常靠近出口?
小红人在一次次撞到满头是包的试错中,
证明那些潜伏在我们
身边的好设计。
「扎哈设计的SOHO一定很不错。」
「隈研吾的展览必须得打卡。」
但洒水壶的壶嘴靠下、
饮料瓶的瓶盖是螺旋状、
地铁的把手有圆形和方形,
却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 MUJI纸巾盒和抽纸巾的构造
古典寺庙的木构件比订书机精巧吗?
Eames椅比筷子高级吗?
或许是因为「名作」、「大师」的头衔,
我们从未赋予它们相同的欣赏眼光。
又或者定义什么是「好」才是最难的。
无数个“理所当然”
带我们跳过了感受和思考的中间步骤,
别人给的等级序列
代替了追问和好奇目光。
/ 对大师和名作的解剖在小朋友对教授的无数个提问中完成
「世界是由人类的想象力创造的。」——野口勇
我们一直在强调「美感」,
但其实美丑并无精确定义,
「感」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美感的课堂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饭团而已。
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
/ 落语家扮演一只防灾电筒
每次弹幕闪过最多的还有
「めでたい(可喜可贺)」栏目
枯燥传统?
其实是首了不起的Rap。
「森罗万象」是展览中的
人气部分,
孩子们拿起和圆规和尺
创作传统日本家纹。
这也出自节目中的同名栏目,
「圆和线画出世界」——
这句Slogan几乎每集都会出现。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惊讶
看似复杂多变的日本家纹
竟然只脱胎自圆和线。
这让我想起了梁思成在《营造法式》中破译出的中国古代木建筑的密码:“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成千上万的设计尺寸,皆由标准材构成。
大概是越源远流长的经典,
其中的智慧就越纯粹。
静静躺于我们故纸堆上的“传统”,
在日本节目里是动画和Rap、
是奶奶编织扫把时的专注眼神、
和手拿成品的微笑,
化为感动、自豪和生趣,
被下一代人放进生活里。
原研哉说,
「在我试图掌握設計的感觉的背後,
是一种叫做『日本』的概念。」
未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必定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
在我们的土地上也有很多像这样动人的事物,
他们都是设计师的养分,
也构成了设计的厚度。
大师的话,最简单也最隽永
汇集了设计大师的环节,
被安插在每期进度条快撑不住的时候。
他们回答同一个问题:
「如何磨练设计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环节并不叫「设计大师」
或「设计前辈」,
而叫「设计之人」。
MUJI的设计总监原研哉说:
「不妨想象一下
如果你的手机有小动物一样
毛茸茸又温暖的触感会怎样吧。」
/ 原研哉 作品:梅田病院VI
创立minä perhonen的时装设计师皆川明说:
「想象一下石头的魅力吧。
它像什么动物吗?
它的重量可以用来做什么?」
/ 皆川明 作品:minä perhonen的经典面料
设计优衣库logo的佐藤可士和说:
「路边有这么多房子、汽车、招牌……
试着找出让你心动的东西吧。」
/ 佐藤可士和 作品
设计茑屋书店的英国建筑师二人组说:
「‘如果街道上有这样房子就好了',
自由地想象一下从没见过、
但会让你惊奇快乐的房子吧。」
/Klein & Dytham 作品:代官山T-SITE和树叶教堂
景观设计师田濑理夫说:
「叶子是绿色的,
但是仔细看,
每一个都是不同颜色,
随着季节也会变化,
去森林河川
磨练眼光,
再和自己独有的想法连在一起。」
/田濑理夫 作品:「アクロス福岡」
最出色的设计师,
都是最温柔的人啊。
/来自为长坂常设计的水果店制作VI的设计师平田奈美绪
但朴素的话却偏偏
一针见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