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承载着厚重文化积淀和民族情感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全球性的认可,不仅仅是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肯定,更为兰州新区丰富的春节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兰州新区地处西北腹地,春节民俗活动融合了中原农耕民族的细腻与北方草原民族的豪放。热闹非凡的社火、惊险刺激的狮子登杆……无一不展现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民俗活动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纽带。
省级非遗项目——狮子登杆
“狮子登杆”是兰州新区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社火表演,起源于清朝中期,历史悠久,现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狮子登杆”融汇了太平鼓、秧歌和武术等社火表演形式,表演套路由场地和登杆两部分组成,场地部分主要是各类武术器械的舞狮表演;登杆部分由登杆、杆上动作及下杆组成,在密集响亮的鞭炮和鼓点声中,舞狮在高达十二米的杆上完成“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站立”等一系列特技动作,观者无不为“狮子”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屏息凝神,为其精妙绝伦且极具挑战性的表演所惊叹。
“狮子登杆”象征着平安和吉祥,每逢春节表演期间,周边数十里的百姓都会聚集观看,激昂铿锵的锣鼓声、呐喊助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汇成一首热闹非凡的新春贺曲,喜迎新一年的到来。
县级非遗项目——擂武式太平鼓舞
擂武式太平鼓舞是兰州新区秦川镇铧尖村流行的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鼓乐健身娱乐活动。每年春节闹社火时,铧尖村都要擂响这惊天动地的“太平鼓”,以表达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冀。
擂武的意思,擂即打,武即武术,意为将传统武术精华融入太平鼓打法,基本动作有“跳打”“蹲打”“骑打”“翻身打”“举打”等。打法来源于武术大洪拳架子、金家枪、单条(即用麻绳或藤条制成的鞭)、双条(双鞭)、一槌鼓、高起鼓等。鼓手以左手扣鼓环驾驭鼓身,使其随节奏在翻转中受击,右手持鞭前后左右击打鼓面。身法分为“白马分鬃”“鹞子翻身”“弯弓射雁”“策马扬鞭”“力劈华山”“白鹤亮翅”“两军对垒”等。
鼓队由大旗作前导,后随数十面锦缎,再后是数十乃至上百太平鼓手列队,表演时旗为指挥,鼓身飞舞,起落有序,配合默契,整齐划一,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
县级非遗项目——红拳式太平鼓舞
红拳式太平鼓舞是兰州新区秦川镇段家川村传统节庆和庙会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由当地民俗祭祀和尚武习俗融合演变而来,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红拳式太平鼓舞以红拳为基础动作和基本功,融入黑虎鞭杆之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进可击敌,退可自守”的“红拳式”鼓之技法,“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阵形变幻无穷,忽如雁阵展开,忽如长蛇疾冲,忽而演绎八卦,忽而旋走太极,棋盘阵变化万千,气势恢宏,其鼓点节奏感、威武感、整齐感、震撼感都比较强烈,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作用,为春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节习俗——闹社火
春节闹社火是兰州新区的传统民俗,包括舞狮、舞龙、旱船、秧歌、大头娃娃、太平鼓等一系列表演形式,一般从正月十一开始,正月十五后逐步结束,讲究连闹三年,不能随意中断。兰州新区各村镇均有社火队,每年过年社火队穿街过村进行表演,以其自身特有的热烈、欢腾、奔放、刚劲、豪迈、尚武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达着人们庆贺新春佳节及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目前,秦川镇段家川社火已列入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