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子里,一些初学藏友总能碰到在所谓“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一圈都是国宝真品,但大拍公司和古玩行圈认为是赝品的事。
文物鉴定的发展前途,必然需要有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科学体系的支撑。目前,就国内外而言,运用科技手段鉴定古文物的方法主要有10种:
1、原子发射光谱仪(AES)
2、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3、X荧光光谱仪(XRF)
4、电子探针(EPMA)
5、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
6、中子活化分析(INAA)
7、1X射线衍射谱仪(XRD)
8、红外吸收光谱仪(IRAS)
9、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10、激光拉曼光谱仪
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和高科技仪器对文物进行鉴定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文物艺术品的特殊性是不能忽视的,它不是自然界原始普通材料,而是经过人类赋予文化特性的再创作艺术品,科技手段完全解决文物艺术品鉴定是根本不现实的。
科技鉴定相对于传统鉴定来说,存在理论性的优势,但也有现实中的弊端。它的优势是在“绝对”的情况下:能够对被鉴器物的本质属性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问题是,我们不可能有“绝对”的条件,各种造假技术也在不断突破科技鉴定的检测。
再者,科技鉴定当中,往往仪器设备体积庞大,价格昂贵,需要建立准确可靠、完整系统的庞大数据库作为支撑,但这几乎不可能办到,更无法对文物的社会属性做出判定。
比如,有损测试的模式会破坏文物艺术品的完整性并且鉴定费用高,绝大多数收藏者难以承受,不能广泛运用于社会民众的藏品鉴定。另外,科技鉴定还要求操作者有很强的文物艺术品相关知识。目前,科技鉴定在科技专业技能方面,其功能、准确性调试、抗人为干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
目前国内的科技鉴定,主要针对博物馆自身馆藏或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可靠文物,一般很少对外鉴定。国外的牛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热释光测年法(thermohtminescence dating techniques)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检测鉴定机构,但仅仅也只是作为传统实战鉴定的参考依据,错误也时有发生。
所以相对于市场文物和广大的收藏民众,当前的鉴定方式,依然还是以传统文物鉴定为首选。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一些考古领域里的专家纷纷跳出来鉴定市场上流通的文物艺术品,一些国家权威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退休后也跳出来成了文物鉴定专家,并且一些人堂而皇之地成为伪收藏的国宝帮传销组织的御用专家,这是非常可笑的。
体制内侧重理论研究,体制外侧重实战经验,炼金需要烈火,眼力需要血路,这本身是两个领域,一些毫无眼力的体制内理论型专家频频出错就是必然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