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业评论精选(ID:shangyepinglun )
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管理咨询及其它业务合作:15967150643(手机及微信)
做好问题陈述很有价值,却罕有实践。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从某个情境直接跳转到解决方案,而不是先把问题界定清楚。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问题陈述技能并解决这些问题?
“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这几乎是企业经营中最具威力的一个问题。如果领导者能够清晰地陈述问题,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从某个情境直接跳转到解决方案,而不是先暂停片刻,把问题界定清楚。
人类大脑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问题处理方式,一种是“自动处理”,另一种是“有意识处理”。这两种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
当我们有意识地处理一个问题时,我们是以逻辑为依据向前推进,试图在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建立一条完整的通道。
相反,自动处理系统的工作基础是所谓的联想匹配或模式匹配。遇到问题时,自动处理系统会尝试将当前挑战同先前的某种情形匹配,然后将过往经验作为行动指南。
每当我们本能地在停车标志前做出反应,我们就是在依靠自动处理的模式匹配来选择行动。
由于自动处理依靠的是从经验中得出的模式,虽然比较快速,但很可能会诱导我们保持现状,忽视创新型解决方案。
为了用深思熟虑来弥补快速思考的不足,我们会使用结构化的问题解决方式,也就是通过逻辑论证将观察到的数据同问题根源关联起来,最终同某个解决方案相关联。建立一条有效逻辑链,首先要清晰地描述问题。
有效的问题陈述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 提出组织关注的某件事,并将这件事同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相关联
● 清晰地阐述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 关键变量,也就是目标、现状和差距,是可以量化的
● 对待可能的诊断结果或解决方案时尽可能中立
● 范围要足够小,以便迅速处理
随着你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你需要使用结构化问题解决方式,作为对有效问题陈述的补充。
说白了,结构化问题解决方式代表着一种科学方法:先提出假设,然后根据实验室外的复杂环境重新设计对照实验,对假设进行测试,由此形成一个迭代循环过程。
观察当前设计
结构化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观察当前设计。公司管理者需要尽可能接近问题所在,观察工作的过程。只要对工作仔细观察,各种成见就会一一动摇。
分析问题根源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分析问题根源,然后动用有意识处理机制,将观察结果与问题陈述明确关联。
能够指导根源分析的技术和框架有很多,比如五问法和鱼骨图。有效的根源分析应该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揭示你所分析的工作系统如何导致了你所研究的日常运营问题。
比如,客户服务中的小问题常常因情况而异,我们很容易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都是些“百年不遇”的孤立事件。但只要再深挖一下,就会发现,真正的原因有可能是客服工作的培训流程存在缺陷,也有可能是客户引导流程不合理。
目标与领导方针
基于根源分析的结果,对现有工作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需要彻底推翻原计划的情况很少,不要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规划一套尽可能小幅度的变革,帮助你向最终目标快速推进。
在这一步,你还要设定一个改进目标,也就是预测一下你提出的变革将带来多大改进。最后,要确定领导方针,明确不可逾越的边界或限制。例如,一个致力于成本削减的项目,其领导方针可能会规定项目创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执行计划
下一步是将计划细分为一系列清晰明确、各自独立的活动,每项活动都指定一位负责人和一个交付日期。接着就到了执行计划、完成目标的时候了。在实现目标后,务必继续跟踪结果一段时间,因为你想要的是能够保持下去的结果。(按照上述步骤,你可以用一张A3表格来跟踪项目进展)
项目完成后,你应该总结项目的主要经验教训,阐明项目带来的新机遇。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接下来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一个有效运行的流程,无论是制造、客服还是新产品开发流程,都是无数小规模变革的产物。
作者简介:内尔松·雷佩宁(Nelson P. Repenning),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系统动态与组织学杰出教授,ShiftGear Work Design 咨询公司首席社会学家。
唐·基弗(Don Kieffer),斯隆管理学院运营管理学高级讲师,ShiftGear Work Design 公司管理合伙人。
托德·阿斯特(Todd Astor),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肺科与心肺移植项目医疗主任,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医学助理教授。
第一辑 知识合伙时代的聚变成长(彭剑锋)
《合伙人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用量子思维重构管理体系》
《未来组织长什么样?》
《为未来打造基于价值观的新领导力》
《再谈常识:传统企业赢的道理》
《德鲁克思想的贡献与实践局限》
第二辑 经验的黄昏(陈春花)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衡量管理成功的6个指标》
《用爱来经营》
《CHO如何与CEO成为合伙人》
《一切皆变,请有尊严的放手》
第三辑 分享时代的管理学(黄卫伟)
《任正非的“浆糊理论”:在平衡与不平衡、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屹立不倒》
《不确定性管理:华为战略管理的最高境界》
《华为组织变革的认知和启示》
《华为如何让18万优秀人才“累、爱并快乐地奋斗”》
《华为、阿里与万科:分享时代的管理学》
第四辑 拥抱迷航(吴春波)
《庇护华为成长的七个基本常识》
《拥抱迷航——华为的自信与坚守》
《华为核心价值主张演变30年及内在逻辑》
《华为的成长管理之道》
《干部应该如何聚焦于工作》
第五辑 以变革与创新征服未知(田涛)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敌人》
《“黄金时代”到“镀金时代”:反思全球管理的重大痼疾》
《华为样本:不能以梦想代替决策,慎言海外大并购》
第六辑 监督者的困境(施炜)
《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
《新技术革命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
《监督者的困境:激励、共同体与管理》
《OPPO、vivo为什么会赢?》
《企业家学习“致良知”是投机思维作祟》
第七辑 以知为本(杨杜)
《世界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管理》
《若不能类化,就不能管理》
《华为的超前理念:“以知为本”》
《探析华为的秘密:“知本主义”企业机制的巨大成功》
第八辑 没有万能的管理逻辑(孙健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误区》
《什么样的领导值得信任》
《世间没有万能的管理逻辑》
第九辑 变革是唯一生存法则(思享会)
《智能商业时代的变革、视野和想象》(廖建文、崔之瑜)
《管理的科学与神话》(肖知兴)
《商业模式创新四要素》(朱武祥)
《战略转型的本质》(夏惊鸣)
《有一种变革叫向死而生》(苗兆光)
《领导力的五大未来思维》(夏惊鸣)
《避免管理失效的六条原理》(苗兆光)
《“非人绩效”——绩效管理新方向》(文跃然)
《“岗位”已死,个体的价值才是未来》(孙波)
《关于事业合伙人的十个观点》(郭伟)
《价值观管理优化之道》(宋杼宸)
第十辑 中国经济不悲观(特辑)
《中国的未来是悲观的吗?》(周其仁)
《靠什么摆脱平庸的增长?》(周其仁)
《回归常识,认清中国金融的五大未来》(吴晓求)
《中国经济“五稳五进”》(魏杰)
华夏基石e洞察赞赏(众筹)出版第三季,书名为《经验的末日:不确定性时代的管理熵变——2017“华夏基石e洞察”管理大师文选》,将于2017年10月25日前付梓。我们依然坚持高规格、高水准、高品质,仅在华夏基石e洞察公众号平台进行粉丝赞赏(众筹)出版,根据众筹数量定制,作者签名精装版限量发行,不在其它任何渠道销售。与往年一样,本书大32K异型开本,40余万字,定价99元,特种环保纸匠心印制。中国管理研究的年度巨制,如此恢弘之作,你不仅仅是见证者!(截止日期:2017年9月30日)长按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