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宏观与市场
第一财经研究院/智库系列公号,定位于跟踪把握全球和中国宏观金融基本面重点和趋势,解析市场热点,求解政策应对方案。第一财经研究院/智库是第一财经旗下的非盈利独立智库研究机构,其宗旨为致力改善经济政策。第一财经是中国领先的财经媒体集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东航89名飞行学员被停飞:当航空业开始降本增效 ·  14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资治通鉴》里,隐藏了多少人性与千年权谋? ·  14 小时前  
TGB湖南人  ·  【2.10复盘】反包上涨有点缩量,Deeps ... ·  16 小时前  
TGB湖南人  ·  DeepSeek,AI时代的超级增长数据,太 ... ·  2 天前  
新周刊  ·  第一批去漠河受罪的年轻人,后悔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宏观与市场

预言2018丨中国金融

全球宏观与市场  · 公众号  ·  · 2018-01-04 19:26

正文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导语

预言2018共涵盖了 中国宏观 中国公共、中国产业 中国金融、 全球、科技等六个领域的46个问题。今天我们推送的是关于中国金融的12个问题,聚焦于金融监管、人民币、加息、债券通、刚兑等热点议题。敬请阅读。





16


国务院金稳会重塑金融监管格局?

徐燕燕/文

中国版“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 千呼万唤后终于在2017年落地,虽然比不少G20国家晚了若干年,但恰当的人事安排将彻底改变中国金融监管版图,从最高层面到部委层面割裂乃至南辕北辙的局面有望被彻底改变。

金融危机之后,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实施,加上互联网金融崛起,将金融市场快速联通,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金融体系空转,监管套利导致影子银行快速膨胀;另一方面,多种金融业态杂糅,乱象丛生,监管真空时时出现。风险涌动之下,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意见难以统一,更高层面的决策机制也被波及。尤其是2015年那场股市的剧烈波动,让决策者意识到改革金融监管体制迫在眉睫。

国务院金稳会正式落地后,协调监管的“第一枪”打在百亿规模的资管行业,彻底打破监管壁垒,2018年大戏正在上演。

17


中国央行是否会继续“加息”?

刘昕/文

中国央行极有可能在2018年再次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或各种借贷便利利率,但频率和幅度都会低于美联储加息的节奏。

2017年,央行三次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借贷便利利率,其原因无外乎:维持中美利差,缓解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和资本外流施加的压力;同时,要与各监管部门出台的监管新规形成政策协调,强化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的立场;另外,随行就市缩短逆回购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消除套利空间。这些理由和背景在2018年依然成立。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与各种借贷便利已成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常规手段,但在2018年,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下,央行公开市场与借贷便利利率的提高幅度和频率都将有限。

18


中国是否会率先推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

宋易康/文

2018年全球范围内有望见到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小范围的尝试和破冰,但不一定是中国。

2017年末,比特币价格一度冲上2万美元大关,后又跌至1万美元附近。暴涨暴跌的巨幅波动、国际炒家的狂热投机、屡屡被盗的安全隐患,以及部分沦为洗钱、恐怖主义融资工具,比特币裹挟着区块链、数字货币的高科技外衣,给各国央行敲响警钟。

面对私人数字货币的崛起,背后是主权国家的央行(中国、美国、加拿大)纷纷启动数字法币研究。作为联合国15个专门机构之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专门成立了数字金融服务和法定数字货币焦点工作组,中国央行也参与其中。

中国的数字法币应当是由中国央行发行的采用特定数字技术实现的货币形态,由于在电子支付方面的领先地位,中国有机会在全球率先推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具体形式可以是用于替代现金的电子支付工具。然而,有关方面对此的意见不一和犹豫不决,可能将2018年的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19


人民币对美元会再次上演惊险时刻?

阚明昉/文

可能性很大,不过剧情将是“有惊无险”。人民币在2018年大概率保持稳定,美元兑人民币会维持在6.8以上。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在2018年不会面临压力,这个压力会来自于美元可能的大幅升值。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稳定,汇率的均衡价格理论上也趋于稳定,但情绪对汇率的短期走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逆周期调节因子的推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完善,央行对市场预期的引导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以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只要举措得当,和市场充分沟通,中国央行在和投机力量的博弈中取胜应不是意外。

20


人民币汇率能否实现清洁浮动?

刘昕/文

不会。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上,中国需要确保自己以适当的步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中国政策制定者而言,2018年不是推进激进改革的好时机。

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2018年加息三次,并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年,另外特朗普政府的税改计划落地对如美国跨国企业海外留存利润回流等跨国基本流动的影响也不确定。而在国内,中国经济也处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策制定者们可能会选择在维持正确的道路上不过于激进。可能的改变是人民币汇率的日内波幅进一步扩大,价格形成机制也会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前进,但人民币汇改一步到位至清洁浮动依然很遥远。

21


债券市场“南向通”能否落地?

徐燕燕/文

可能性不大。

2017年晚些时候启动的中国金融“再开放”在2018年将继续推进,金融业准入和金融市场的再开放将成为主要内容。不过,决策层对资本项下的流出开放仍持谨慎态度,债券市场“南向通”落地的可能性不大。

在众多开放举措中,2018年关注焦点仍将落在“债券通”上,各方期待的南向通能否成为现实将取决于国际宏观环境。201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这有可能加剧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尽管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企稳,但短时期内,资金流出方向的开放仍然会比较谨慎,针对个人境外投资的QDII2以及债券市场“南向通”在2018年开通的概率不大。

22


《证券法》三读完成?

杜卿卿/文

股市整体平稳,修法争议多轮,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急迫。2018年,《证券法》三读大概率可成。

《证券法》修订意义重大。作为证券市场的基本法,《证券法》涵盖发行、交易、投资者保护等几乎所有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关于审核制度的规定,按照现行法律,A股发行上市需按照审核制,由证监会对企业进行实质判断。这样的机制问题很多,也正因如此,2013年底新一轮发行制度改革启动,推动新股发行向注册制迈进。
自2014年列入立法计划以来,修法过程一波三折。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这需要资本市场能够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畅通的融资渠道;证监会主席助理黄炜也透露“有关方面正在大力推进”包括证券法在内的多项法律。可以看到,修订后的《证券法》尽快出台,既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现实条件。

23


价值投资主导中国股市?

张志斌/文

2018年A股价值投资将继续。

伴随美联储加息缩表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利率在2018年将易升难降,这也注定了A股在2018年估值水平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来源将是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长,价值投资将在A股继续大行其道。

对于已经上涨了一年有余的白马股,尽管目前估值并不便宜,但由于很多属于行业龙头公司,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变革中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投资者需要更多地观察其股价与业绩增长的匹配情况,根据股价动态估值水平变化而做相应调整。

对于成长股而言,投资者需要去伪存真,只有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真正将业绩落到实处的真成长股才能走出来,而那些只是概念炒作的伪成长股,终将被市场抛弃。

24


社会责任主题投资会升温?

林纯洁/文

2018年社会责任主题投资将会升温,但各方需要为其建立更好的环境。

资本是否应该具有道德一直是颇受争议的话题,2017年年末关于现金贷和红黄蓝幼儿园的事件让这一争论成为焦点。

社会责任投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除了关注财务和业绩表现,也关注标的对于社会责任的践行。消费者意识的觉醒可能让2017年底发生的事情将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投资的分水岭。更为发达的舆论将让企业行为外部性影响更为公众所知,这些信息将更多地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和服务时的考量依据。而只有这样,资本才可以和道德真正结合在一起。

25


MSCI是否会一次性纳入A股5%的市值?

马绍之/文

有可能。

过去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2017年A股纳入MSCI指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改革为全球所认可。

目前由于沪港通、深港通的每日限流问题,首次仅纳入A股222只股票2.5%的市值。然而,100亿左右的日流量限制与A股4000亿的日均成交量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监管机构有了更灵活的手段应对短期资本外流冲击,这给流量限制松绑带来可能。

与此同时,外资关心的QFII、RQFII额度和利益回撤问题也有望得到改善, 进一步拓宽外资进入A股的通道。这些可能的变化都将增加MSCI一次性纳入A股5%市值的概率。

26


资管市场将出现首例刚兑打破?

徐燕燕/文

2018年,打破刚性兑付将在资管市场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悬念在于,第一个会是谁?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杠杆率的不断攀升,金融风险已经暗流涌动,打破金融市场刚兑的呼声越来越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这意味着金融领域去杠杆、防风险的总基调不会动摇。而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的浮出水面,让回归代客理财本源、打破刚性兑付的顶层设计思路显露无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